「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2022-08-21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辟、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土木堡之變」時天下形勢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變」的勝利,其實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之後,年僅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天子雖然年幼,但內有太皇太后張氏管教,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佐,初期倒也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繁榮。然而,隨著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先後去世,長期受到壓制的宦官王振開始逐步掌權,終成巨患。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在權宦王振的蠱惑下率軍親征,而王振則成為了這路大軍的實際掌控者,就連成國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也被其罰跪不起。然而,正是由於這位獨斷軍政大權的王振,在接連犯下五個致命錯誤之後,導致了這場慘敗。

1、錯誤之一:貿然出戰,遭遇大敗。在得知明朝大軍抵達之後,也先見明軍勢大,遂收攏軍隊後撤,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利用騎兵優勢攻擊明軍。鎮守太監郭敬將也先後撤的消息上報後,大部分文臣武將均勸說明英宗撤兵,而王振則認為也先撤退是畏懼朝廷大軍,竟然下令繼續前行進攻,結果以步兵為主的明軍先鋒遭遇也先精銳騎兵,旋即遭遇大敗。

2、錯誤之二:慌忙撤退,未戰先衰。先鋒雖然戰敗,但此時明朝的主力卻足有也先七八倍之多,並非沒有一戰之力。然而,王振在接到前線戰敗的消息後,王振卻立即下令軍隊撤退,直接導致軍心士氣大損。即使如此,也先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也不敢掉以輕心,只能遠遠綴在明軍之後,而王振則令三萬騎兵斷後。

3、錯誤之三:屢變路線,兵困馬乏。隨著逐漸遠離前線,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便也放鬆了警惕,卻又突發奇想,請求明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從而上演一出「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並未按照原先經宣府、過懷來、入居庸關的路線返京,而是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然而,大軍向南走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擔心大軍過境會損壞自家的田園莊稼,因此又命令大軍北返,重新按照原來的路線返京,就因為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結果被也先找到了時機,瓦剌大軍立即對明軍殿後的三萬騎兵發動攻擊,結果兵困馬乏的明軍被「殺掠殆盡」,此戰直接導致明軍開始狼狽的向居庸關急速撤退。

4、錯誤之四:立於危地,被斷水源。8月13日,大軍逃至土木堡,而也先則率領騎兵緊隨在明軍背後,同樣來到了土木堡外圍。一路逃亡,明軍此時早已疲憊不堪,於是王振下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兵部尚書鄺埜表示也先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因此建議大軍加緊行軍,儘快返回居庸關再做修整,但卻被王振拒絕。也先見明軍停步不前,遂派軍隊占據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的河流,斷絕了明軍用水,饑渴難耐的明軍挖井兩丈仍無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卻被瓦剌軍所阻,大軍只好忍飢挨餓稍作休整。

5、錯誤之五:強敵在旁,自亂陣腳。次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不過對於吃掉明朝二十萬大軍,他仍然沒有把握,於是便先遣使詐和,並主動率軍撤退,用以麻痹明軍。明英宗對於也先的求和未做懷疑,遣曹鼐起草詔書,與瓦剌議和。王振見雙方已經罷兵,不等瓦剌軍隊遠撤,便下令大軍移營取水,大軍移動之時,饑渴難耐的士兵再也難以保持陣型,大家一哄而起奔向河邊,大軍隨即亂作一團。也先見狀,立即揮軍發動進攻,明軍倉促之下頓時潰敗。

經此一役,明朝二十萬大軍「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王振則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砸死,包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在內的文武大臣、勛親武將被殺五十二人。

于謙死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實在是實力、形勢不允許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入京中後,朝中頓時亂做一團,徐有貞甚至建議朝廷南遷避禍,幸有于謙等大臣力挽狂瀾,立即抽調山東各地軍隊入京,調運通州糧草入京,並扶立明代宗朱祁鈺繼位,這才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也先,避免了局勢進一步惡化。

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

那麼,明英宗復辟、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有外因、內因兩方面因素。

1、外因:瓦剌實力難敵明朝。正如前文所說,也先之所以能夠大敗明軍,並非瓦剌實力有多麼強大,而是由於明軍在王振指揮下自亂陣腳,這才給了也先機會。要知道,此時距離明朝立國才不過八十年而已,且經過「仁宣之治」國力正處於巔峰時期,而明軍歷經靖難之役和明成祖五次北伐的鍛鍊,停止對外征戰才不過二十多年,戰力雖有下降卻也不至於難堪一戰。這點從明朝遭遇土木堡慘敗,卻能夠在北京保衛戰中迅速重振士氣,大敗瓦剌便能看出來。如果是正面作戰,瓦剌並非明軍的對手。

也先

2、內因之一:瓦剌內亂也先被殺。瓦剌的崛起,乃是由於韃靼在明成祖北征中實力大損,以及明朝仁宣年間的戰略收縮,崛起雖然迅速,但卻根基不穩。而且,瓦剌在蒙元時期不過是黃金家族的姻親而已,他們並沒有過於顯赫的歷史,無法像黃金家族那樣擁有威望和號召力,只能通過武力來征服蒙古各部,雖然通過與黃金家族後裔察合台汗國聯姻,獲得了一定號召力,但其內部統治仍然比較脆弱。而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剌可汗脫脫不花與太師之間矛盾爆發,也先殺死脫脫不花自立為汗,直接激起了黃金家族及其擁護部落的反感,也先不得已之下向明朝稱臣換取支持,結果明朝不僅不承認其為瓦剌可汗,還因稱臣而導致聲望大損。而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又因求取太師之位而被拒絕,再加上與也先有殺子之仇,直接於景泰六年(1455年)發動叛亂殺死了也先。

瓦剌最終分裂為四部

3、內因之二:瓦剌衰敗韃靼西進。也先死後,其子綽羅斯·阿馬桑赤繼位,結果有載景泰七年(1456年)入侵察合台汗國時後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兩兄弟發動叛亂,此次叛亂雖然失敗,但瓦剌也就此實力大損。而在瓦剌衰敗的同時,黃金家族後裔卻在重新整合,並趁著瓦剌內亂之際趁機向西進攻,將瓦剌趕出了蒙古草原中部。衰敗的瓦剌最終於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分裂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終明一朝再也難現曾經的榮光。

正是由於明朝國力尚且強盛,再加上瓦剌在明英宗復辟之前便已經在內亂中開始衰敗,而重新崛起的韃靼又忙於和瓦剌爭奪草原霸主地位,這才使得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捲土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56f3e9683774ef6e7dbf70034e7c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