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為讓8萬員工過得好,曾承諾拿出300億為員工買房,實現沒?

2023-06-09     奇趣談史

原標題:董明珠為讓8萬員工過得好,曾承諾拿出300億為員工買房,實現沒?

作為男人,事業有成是他應該做到的,作為女人,完成家務則是她應盡的責任。可總有一些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強人,讓許多人讚不絕口。

董明珠是格力集團的董事長,她應該是中國最慈祥的老闆了。她做了一個別人不敢做的決定:「為了讓自己的員工生活上過得舒服,她決定給公司的員工買房」。

人生經歷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沒有強有力的背景。自己從小就很聽話懂事,常常在家裡幫父母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校里,她的成績在班上排名是很可觀的,老師平時也比較關注她。之後,董明珠考上了安徽蕪湖職業技術學院。並且選擇了蕪湖幹部教育學院統計學專業。

在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裡刻苦學習三年後,董明珠憑藉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2008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系研究生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順利畢業。

畢業以後,21歲的董明珠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在這次工作經歷中,董明珠結識到了自己的丈夫。自己丈夫也是這家研究所的員工,他們在工作上盡職盡責,在生活上互幫互助。

兩人事業穩定之後,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收到了很多親朋好友最真摯的祝福。兩人結婚沒多久,就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孩,擁有了他們愛情的結晶。

可就是這樣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事故而破滅。在他們兒子2歲的時候,董明珠的丈夫卻因為生病逝世。丈夫的去世,給她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那段時間,是董明珠的低谷時期。

工作上沒精打采、心不在焉,不久後,就被公司的領導辭退了。周圍的親朋好友天天安慰她、開導她,慢慢地,她從丈夫逝世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振作起來。

丈夫過世後,董明珠就和2歲的兒子相依為命。為了能讓兒子有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董明珠開始刻苦的工作。比丈夫在世時勤奮不知幾倍,這可能就是化悲憤為力量。

化悲憤為力量

1990年,董明珠把兒子交給父母撫養。自己一個人前往珠海拼搏。她選擇了格力集團,在一系列激烈的競選下,她憑藉自己的優點成功地成為了格力集團的一名基層員工。

雖然處於底層員工,但董明珠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格力集團里工作一年,她憑藉自己的努力,為公司帶來了很好的收益,自己也被提拔為業務經理。

職位得到提拔,董明珠工作更加的痴迷,整日整夜地加班。幾乎看不到她休息的時候,是一位典型的女強人。在之後的一年裡,她的業績高達1600萬元,占了格力集團一年總收入的八分之一,讓集團的許多高層都欣喜若狂。

董明珠加入格力集團的第六年,格力擊敗了空調行業的龍頭老大春蘭,自己成為了空調行業的龍頭。格力不斷地占據市場,銷量瘋狂地上漲,盈利也不斷地增大。

傑出的表現,讓董明珠在2002年榮獲「中國企業女性風雲人物」的稱號,也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的領導清楚地知道董明珠為格力做出了許多的貢獻,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討後,決定讓董明珠擔任格力集團的董事長。

體貼員工

董明珠年輕時候也是打工族,體驗過風吹雨打的滋味,她知道員工們最想要的是什麼。每個打工人最初的理想就是賺夠錢,和自己心愛的人擁有一個溫馨的家。所以,在一次採訪中給,董明珠提到自己準備拿出300億的巨額資金為8萬員工買房的想法。

在很多企業家的眼裡,認為董明珠的這個想法根本就不切實際,就連集團里很多的員工都認為董明珠只是隨口一說。可董明珠向來都是言出必行,在採訪後的一周里,她就開始四處找修建員工小區的地方和找開發商,準備建造一個屬於格力員工自己的小區。

為了讓員工們生活方便,她在選擇修建地皮的時候很講究。不會選在偏僻的郊區,而是,選在周圍有醫院、學校、方便乘車的繁華地段。

而且在施工前,董明珠就跟設計師提出了要求。房屋的規格必須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至少都要是兩室一廳的標準。在小區里,還裝配了許多的運動器材供員工們使用。

她提出為員工買房的決定時,格力集團的高層人員大部分都是極力反對的,認為這太消耗資金了。但董明珠堅定了自己的決定,因為她相信,一個公司能不能有好的發展,取決於這個公司的人才是否多。

所以,她用為員工買房的方法,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格力集團。這樣,格力集團在未來才能更好的發展。

雖然,最後這個屬於格力員工的小區只有3000戶的規格,與董明珠起初說的八萬還有不少的差距,但董明珠卻用實際行動讓那些質疑她的企業家和員工心服口服。因為她言出必行、說到做到的品性,被很多人稱為「鐵娘子」。

相信未來董明珠一定能夠完成當初說的讓八萬員工都能擁有一個遮風擋雨的房子。有董明珠這樣優秀的領導人,格力集團在未來一定風光無限。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169cd55d5513594f6de4f184a2781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