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萌關前馬超很囂張,面對橫矛立馬的張飛張翼德,遙望城樓上的劉備劉玄德,很狂妄地叫嚷:「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
張飛大怒之下不屑回罵,挺起長矛與馬超大戰二百二十回合,打得馬超自知難以取勝,只好用飛錘偷襲。
其實張飛不必發怒,只需反問一句,就能把馬超氣得面如青蟹(《三國志平話》中的馬超就是這臉色):「累世公侯,你可有繼承權?馬超字孟起,為何不字伯起?」
如果張飛這樣問了,那才叫殺人誅心:庶子馬超,是沒有資格字伯起的,誰讓他的母親是羌人呢!
王莽改制之後,對人的名字做了嚴格規定:單名、雙字,名為自稱,字為尊稱,稱人名而不稱字,那是上對下或輕蔑、仇視以及本人的謙稱。
曹操在沒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待遇之前,面見大漢天子劉協,一定要高聲自報姓名:「臣武平侯、司空曹操覲見!」
曹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自稱「孟德」,劉玄德向別人介紹自己,也只能說「備」如何如何,在受封宜城亭侯之後,就可以自稱「孤」(列侯至公如關羽諸葛亮曹操,皆可稱孤),進位漢中王后可自稱「寡人」,稱帝後才可以自稱「朕」。
「朕」從秦始皇時期才開始成為皇帝專屬自稱,此前老百姓也是可以自稱為「朕」的:《說文解字》對「朕」的解釋就兩個字「我也」;《爾雅·釋詁》注曰「古者貴賤皆自稱朕」。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自稱孤家、寡人,絕對是自謙之稱:小國之君曰孤(意思是子民少),寡人是「寡德之人」的簡稱。
春秋戰國的諸侯有時候還會自稱「不穀(不穀)」,那原本是周天子的自稱——齊桓公自稱「不穀」是周天子允許,楚王自稱「不穀」則是僭越。後來大家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不穀」也就成了諸侯王常用的自稱。
古人講究禮儀,春秋時期諸侯盟約的第一條,既不是尊崇王室,也不是各收疆域、善待百姓,而是「家務事」:「「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不許搞經濟封鎖),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葵丘盟約之後,妻妾嫡庶之間就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甘夫人」雖有「白玉美人」之稱,但卻一直是妾而不是「夫人」:「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妾。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
劉備稱帝時,太子之母「甘夫人」也只是被追諡「皇思夫人」,劉禪繼位後,「甘夫人」才「母以子貴」,被追認為「昭烈皇后」。
馬超在葭萌關瞧不起張飛的出身,那只是演義小說的虛構,事實上馬超根本就不曾、也不敢在張飛劉備狂妄,他是帶著少得可憐的人馬主動投降的:「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魯不足與計事,內懷於邑(憂鬱煩悶),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密書請降。備聞超至,乃使人止超,而潛以兵資之。」
馬超的出身,跟袁紹是一個性質的,袁術就曾經很瞧不起袁紹,《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有這樣的記載:「術從兄紹因堅(孫堅)討卓未反(返),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怒,擊昕走之……豪桀多附於紹,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雲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
袁術字公路,袁紹字本初,字中有「公」、「子」,則說明是貴族出身,比如陳穆侯曹熾之子曹仁字子孝,其從弟曹洪字子廉,其族兄曹操只能叫孟德而非伯德或子德,這就有說法了:曹嵩雖然曾為司隸校尉、鴻臚卿、大司農,位列九卿,後來又花一億錢買了位列三公的太尉,但他沒有封侯,曹操也不是他的嫡子,所以曹操既不能字中有「公」、「子」,也不能字中有「伯」。
曹操可能是憋了一口氣,這才在給自己兒子取字的時候,一口氣弄了五個「子」:曹昂字子脩、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曹植字子建、曹熊字子威,曹沖字倉舒——曹沖並非嫡子,曹操想讓他繼位,也只能是想想而已,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鑑,賈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曹操不可能立曹沖為世子,他跟父親曹操分居,老曹家的產業,也輪不到曹操來繼承。馬騰進京當九卿級別的衛尉,帶的是馬休馬鐵而沒帶馬超,也很能說明問題,馬超後來跟韓遂結盟,其中也大有玄機。
馬騰與韓遂有不共戴天之仇:「始甚相親,後轉以部曲相侵入,更為仇敵。騰攻遂,遂走,合眾還攻騰,殺騰妻子,連兵不解。」
韓遂殺了馬騰的正妻和兒子,馬超卻能跟韓遂約為父子,說明韓遂殺的並非馬超之母——馬超就是再無情無義,也不能跟殺了親娘的仇敵結盟。
馬超不是嫡子而是庶長子,所以儘管馬騰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那也跟馬超沒多大關係——只要馬騰的嫡子沒死光,家譜就落不到馬超手裡,馬騰的槐里侯爵位,也輪不到馬超繼承。
在封建社會,「庶子如家奴」,馬超的身份地位,並不因為其家族顯赫而崇高,這就是大家族庶子的悲哀。在這方面,他還真不如劉備、關羽、張飛、黃忠——這幾位的上一輩顯然沒有一妻多妾(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沒有嫡庶之分,玄德、雲長、翼德、漢升,不但是嫡子,而且是獨子。
古人生下來,一開始只有小名或乳名,比如曹操叫阿瞞、吉利,看著沒有夭折的危險,才正式有名(很多帝王的子嗣都沒有名字也沒有排行,那就是早夭未序齒),成年加冠後正式有字。
長子成年,要是有弟弟的話,也該出生了,於是就可以字伯字孟,把仲、叔、季、幼留給弟弟們,比如孫堅的兒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司馬懿(字仲達)的大哥司馬朗字伯達、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四弟司馬馗字季達,因為哥們太多,下面的就只能字顯達、惠達、雅達,最後老疙瘩司馬敏出生,司馬防估計再不會有嫡子,就給小兒子賜字幼達。馬謖的父親比較有算計,只生了五個嫡子,恰好伯仲叔季幼,「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字季常。是老三)」。
馬孟起「世代公侯」卻沒有繼承權,他不過是公侯家的高級僕人而已,而趙雲字子龍,則是因為家世顯赫,屬於真定門閥——真定趙家,是南越王趙佗留在中原的分支:「(漢文帝)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
趙雲因為是趙家優秀子弟,所以家族才派他帶領子弟兵參與漢末群雄紛爭:「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漢末亂世,世家大族都是多方押寶,諸葛家族龍虎狗分屬蜀(漢)吳、魏,荀家的荀彧幫曹操,荀彧的三哥荀衍以監軍校尉守鄴、督河北事(當時鄴城在袁紹手中),四哥荀諶在官渡之戰時還是袁紹的三位參謀長之一:「(袁紹)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帶領家族和本地私兵出來建功立業的是趙雲而不是他哥哥,說明趙雲在家族的地位不低——常山趙家是漢朝異姓王族,而馬超則是槐里侯馬騰的庶長子,兩人的家世出身,自然不是一個檔次。
姓名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從馬超的名字,就能推斷出他並非馬騰嫡子,於是他不顧父親馬騰和弟弟馬休馬鐵的安危而起兵抗曹,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庶子為仆」的封建社會,馬超跟父親的感情,是相當淡薄的,馬騰的爵位和家產都輪不到馬超繼承,甚至兵權也可能被屬於嫡子的弟弟拿走。馬超要想出人頭地,只能自己打拚,為了替自己的母親爭口氣,犧牲父親和同父異母的弟弟,他也在所不惜。
《新三國》很多地方不合史實,董卓和馬騰的裝扮都不對,但馬超披頭散髮卻可能是對的:馬騰的母親是羌女,馬超的母親也是羌女,那麼馬超就有了四分之三的羌人血統,他不像漢官一樣束髮包巾戴冠,也是可能的,如果馬騰允許,馬超就是剃掉鬢髮,也沒有人會認為不對。
在兩漢三國魏晉,舉孝廉、茂(秀)才,看的都是家世而非本事,劉備靠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招牌聚攏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一大批追隨者,而馬超到哪裡都不太受待見,這也跟他是庶子有關——記得有一位名家品三國的時候曾拿賈寶玉和賈環的人品和家族地位來比擬袁術和袁紹,其實這種比擬也適用於馬超。
史海浩瀚,見微知著。古代姓名文化,不是筆者這樣的半壺酒半支煙所能理解的,所以最後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說劉備麾下五虎大將中馬超的家世身份最低、趙雲的檔次最高,也只是一種推測而已,那麼在您看來,如果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按家族地位分成三檔,馬超和趙雲應該分屬第幾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