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地點、人物都對了!這條線可能還有潛力爆點……

2024-07-19     紅刊財經

文丨水岸

弱市總有強板塊,今天的影視股就是這樣,又集體上漲了。

其實,最近這幾天,影視股都是資金的重點關注目標,之前很多被按在地上的標的也都動了,這和暑期電影檔、一些爆款影片的刺激等因素有關。另外,今天Sora、AIGC大模型也動了,這其實也跟傳媒娛樂股有緊密的關聯。

另外提一下,隨著當前市場的逐步企穩,已經連續超跌的影視股本身也正在積蓄向上彈的動力。今天,就重點跟大家聊一聊影視股的投資機會。

暑期電影熱刺激影視股反彈

遊資也活躍起來了

很長時間以來,影視娛樂其實都是被市場或者資金忽略的一個板塊,自從前一段時間沾了AI(人工智慧)的熱度被炒了一輪之後,很多影視股就都沉了。但最近這幾天,這個板塊有了些動靜。

先來看看盤面吧,這兩天,不少影視股上漲了,像幸福藍海、金逸影視都曾經收了漲停,歡瑞世紀、萬達電影、北京文化等也有幾個點的上漲。

機構、遊資也一起出動了。長期以來,影視股都不是主力遊資或機構的最愛或者常客,但最近就出手了。像幸福藍海,7月15日收漲停那天,有機構席位凈買入了超過1800萬元,同一天,中信證券東陽吳寧西路、華鑫證券成都交子大道、廣發證券珠海大道等營業部也集體出手,凈買入都超了500萬元,這幾個都是大遊資常用的席位。

從整個板塊來看,影視娛樂還處在相對低位且偏左側的位置,但一些個股開始出現向右側的拐點。影視現在漲,可以說時間、地點和人物都有了。

比如時間點上的暑期檔,也是歷年的電影檔,正好踩了這個風口點,資金要是過了這個時間點再去關注電影股就好像有點晚了;地點就好比線下的各大影院;人物也是主角,就好比是現在密集排期的電影了。下面就接著來展開說一下。

如果從市場端來看,影視股其實是大消費的邏輯,更多會跟著暑期檔、春節檔這些檔口動一下,熱度也會相對升高一些。今年的幾個檔口的票房相對不錯,像元旦檔、春節檔。到了暑期檔,也很有看點,像燈塔專業版的實時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15時 ,2024年暑期檔(6月~8月)檔期總票房(含預售)已經突破了45億元。

要是沒有幾部重磅的電影上映,其實是很難撐起來一個電影假期檔的。

回顧一下之前的重磅,像2023年的暑期檔有《消失的她》、《八角籠中》等;2022年暑期檔有《獨行月球》、《人生大事》等。再像2020年暑期檔有《八佰》……

今年暑期檔也已經有爆量的了,像沈騰、馬麗的喜劇片《抓娃娃》,另外還有像懸疑片《默殺》等。截至7月16日18時23分,《抓娃娃》票房已經突破6億元了;《默殺》上映13天,票房破9億元。

下面上一個實時票房的貼圖,數據截至時間為7月16日22點。

業績整體在修復期

但表現參差不齊

電影票房增加,除了對電影股二級市場產生情緒項的帶動,還有就是影視公司業績項的兌現。上面提到的《抓娃娃》,背後投資方有中國電影、萬達電影等;《默殺》背後同樣涉及中國電影、萬達電影,另外還有橫店影視等。它們將有望因票房不斷升高而受益。

那麼,這裡其實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就是影視股的整體業績怎麼樣?是修復、拐點還是反轉呢?有沒有哪些因素能夠帶動影視股二級市場的反轉?

下面就接著說一說這個話題吧。其實相較於前幾年,影視股的業績還是呈現出修復的狀態,但在修復的同時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分化。

對於市場的表現,像中國電影就表示,受益於電影市場的復甦回暖,去年包括今年一季度公司影院經營情況有明顯改善。據數據顯示,2023年電影市場持續復甦,全國電影票房達550億元,較2022年有顯著增長。

今年上半年,相較於去年同期略有一些下滑。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24年1月~6月全國電影票房為23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9%。但這個數值高於2022年上半年的171億元。

行業的復甦,也正映射在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上。

觀察影視股的業績表現,不少公司在2023年年度都有不錯的修復,統計19隻影視股標的來看,有過半家數迎來業績增長。另外,很多也都是扭虧變盈利的狀態。像光線傳媒,2023年實現凈利潤4.17億元,同比增長了158.6%,實現扭虧為盈。

但與之相對,一些影視公司則還是虧損狀態,有一些是減虧的狀態。整體表現為參差不齊。

另外,正值2024年的中報窗口期,從已經披露中報預告的公司來看,今年上半年,一些公司實現了增長,一些則表現為下滑。

據歡瑞世紀表示,預計2024年1月~6月實現凈利潤1500.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有影視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電影業務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但仍預計虧損10800萬元~15300萬元,這主要受電影院業務較高成本等拖累。不過,這個業績其實是相對去年同期(去年上半年虧損26476萬元)是減虧的。

影視股還有一個AI的邏輯

從市場端來看,影視股是消費股,如果從製作或者內容端來看,影視股其實是科技股的範疇。

今年上半年,因為沾上AI大模型這個熱門概念,很多影視股被熱炒了一波。先拿華策影視來舉例說一下,今年的2月~3月,月之暗面旗下的文本大模型Kimi概念成了大熱門。華策影視就劇透與月之暗面有密切溝通被熱炒,在3月下旬,公司股價漲幅一度翻了倍。

當前這個階段,「科特估」的行情還沒有走完,AI的這個主線還在反覆躁動。像今天(7月19日),Sora(OpenAI的文生視頻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這類大模型概念股都異動上漲了,其實這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影視娛樂股。

AI+的主線其實是市場的一個非常大的主線,AI的商業應用加速落地,在各行各業都在快速滲透,影視行業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那麼,AI技術怎麼影響影視公司呢?首先就是AI技術在影視製作領域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還有一點就是在影視製作上能夠提高效率、降本增效。萬達電影就表示,目前很多電影製作成本很高,通過AI技術可以為內容製作帶來投入成本及製作周期等多方面的降本增效,提升了電影的質量及敘事能力。

不過對於影視公司來講,AI這個邏輯現在還很難直接體現在業績上,更多是預期邏輯的作用。

現在來看,很多影視公司都在向AI聚焦,影視+AI兩條線的邏輯或能夠受到市場的長期關注。

最近就有很多影視公司劇透了在AI方面的布局,像捷成股份最近就表示,與華為雲公司簽署了視頻大模型合作協議。另外,還有很多影視公司最新透露了在AI方面的動作。詳細名單大家可以查看下方表格。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0322ea4f8dec6577811cb16782fc8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