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姚晨、梁靜發表感言,呼籲導演製片們給予中生代女演員機會,並成為當天的熱搜話題。
在視頻里,當說到"我們是一群非常熱衷表演的女演員,我們一直在堅持"時,微笑中掩不住哽咽。
正像姚晨在微博里說的——類似職業困境也不僅僅局限於影視圈,總得有人提出問題才能得到關注,未來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改變現狀當然並不容易,但女性在職業中面臨的相似的困境,無疑引起了廣泛地共鳴,該話題的閱讀量已達2.8億人次。
同樣都是演員,作為女性演員明顯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壓力,特別是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瓶頸越來越明顯。
所以,在星空演講里,姚晨的演講主題就是《 一個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 》:明明到了一個演員最成熟的狀態,但市場上,適合我這個年齡段演員的戲卻越來越少。
這並不是矯情,相比男演員,女性演員是真的不敢老!
首先,嘲笑女星的顏值和衰老,是娛樂習慣之一。網絡上,一位30歲以上的女性演員,時不時就流露出未P過的照片,被媒體用放大鏡的嘲諷脖子上的皺紋、眼角邊的痕跡;而一位35歲以上的演員如果演了一位少女角色,哪怕是只出演了幾個鏡頭,也被人群嘲「不自量力」。
其次,影視劇中上年紀的女性形象,不僅是女N號,且人物形象非常刻板——或者為了兒女犧牲自己的大地母親,或者挑撥是非的刻薄長輩。這些角色,對於有追求且曾經走上事業頂峰的女演員來說,太尷尬了。
她們多麼渴望,我們能夠有《傲骨賢妻》、《燃情克利夫蘭》、《福斯特醫生》、《媽媽咪呀》等,這類講述成熟女性婚戀、事業、成長的故事啊。在這類故事中,女一號可以是40到50歲,甚至60歲的人,而她們也不是刻板的,是有層次有成長有靈魂的人物,是值得演繹出來的。
那麼,作為一名從業者,面對以上現狀,是不甘的放棄還是尋求突圍呢?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無論是在娛樂圈還是在非娛樂圈,我們都需要明白:女性真正進入職場不過百餘年的歷史,而突破傳統的刻板印象、傳統的性別偏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會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
這當然不是說,直接放棄努力,說一句「哎,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就算了;也不是說,僅僅憑藉勇氣、決心、信心、實力就可以了;我們期待的「改善現狀」,更需要理性的方法論。
所以,請允許先掉一下書袋,推薦人民大學的黃家亮老師,在《 論社會歧視的社會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 》文章中的觀點:消除歧視,可以採用的辦法是系統的—— 用墨跡戰略(下文有具體解釋)進行勸說,從而促進不同人群的溝通;以及被偏見者的自立自強。
在這篇感言里,海清、姚晨、梁靜的做法確實值得借鑑,我們認真分析一下:
第一,戰略上,在盛典會議中發聲,是很好的「墨跡戰略」勸說。
偏見之所以會有影響力,是因為不同群體間缺乏有效溝通(不僅是性別偏見,地域偏見、種族偏見也是同樣的)。那麼,破解的方法就是有效溝通。
不過,雖然男人、女人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說話,但不一定是有效的表達,也不一定得到有效的傾聽。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墨跡戰略了——源於海德爾的認知平衡理論,既進入到持有偏見或對事情有影響力的人群之中進行溝通。
顯然,沒有比一場盛典更合適的機會了。在這樣的盛典中,台上台下的人是能拿出注意力來進行傾聽和表達的,而且來的人還都是行業TOP,一旦海清的表達被傾聽了,那麼效果就會從行業內部和權威層生成。這就好像一點墨水點在一張紙的中央,就留下了明顯的墨跡。
這也是為什麼,為好優姐姐一直強調,珍惜會議機會,珍惜行業峰會。這裡聚集著資源,你在這裡的傾聽和表達,都可能被放大,你都可能有機會接近行業的中心。
第二,策略上,從個體出發,強調職業能力,尊重職場交換的基本邏輯。
職場的基本邏輯是等價交換。所以,作為從業者,展示自己的專業性是永恆的落腳點。在海清等人的發言中,雖然也有些訴苦調侃,但並不是一味的賣慘,認真來看整段發言,從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內在熱情3個維度,完美地為以自己為代表的女演員打CALL。
1.專業技能方面:「我們會首先理解導演的風格定向,然後再進行角色詮釋」。我相信,這句話是幾位資深女演員錘鍊出來的業務能力,是剛入行的小演員領悟不到或者做不到的「瓷器活」。
2.素質方面:「我們足夠專業……包容,有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也就是能和不同劇組進行合作,而且能配合製片方的要求。
3.內在熱情熱情:「我做製片人也是曲線救國,我們一直堅持……」;」我這兩天不敢喝酒,就想著在這樣的場合,會不會隨時有個導演來和我聊劇本,我要讓自己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關於自己熱情和承諾精神的表達,讓僱主看到投入和從業穩定性。
這樣一段飽含深情及專業性的演講,能夠打動所有的人嗎?會不會讓娛樂業,甚至整個社會都對職業女性更有友好呢?當然不能這麼樂觀,但這樣的溝通機會以及溝通內容,無疑會讓更多的人看到她們的努力,也期待看到他們更多優秀的作品,為她們加油,並激勵更多人勇敢面對困境。
我很欣賞這些實力女演員,願意主動發聲、願意為自己爭取機會、為行業內的女性演員爭取機會,為我們普通人樹立榜樣。不過,寫今天的文章,當然不僅僅是為這些女演員打call。
我更想聊的是:我們普通人,如何找到運用「墨跡戰略」的溝通機會,怎樣在可以溝通的時候更好地表達自己呢?
第一,換個角度看待質疑:
細想起來,職場上的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隨處可見:比如,在面試中遇到對方擔心我們結婚生子;比如,在工作中擔心我們扛不住壓力;比如,在晉升的機會面前擔心我們不能勝任,等等。
這些都很讓人惱火,但不建議直接「拍桌子」就走。看著很解氣,但實際上往往給對方留下「女生果然很情緒化、果然扛不住壓力」的印象,並不能消除偏見。不如,換個角度,把它當作一次溝通的機會,展示出自己的勝任力。
再次重複一遍:歧視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不同人群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第二,把問題下切,基於事實進行對話。
所謂溝通並不是爭輸贏,達成共識才是關鍵。面對質疑,不要上來就把問題「上推」,指責對方性別歧視、以偏概全,這些「給問題定性」的話更容易促進對方防衛起來,對你採取更加拒絕的態度。
因此,在具體溝通的時候,我們更推薦用「下切」的方法。下切,即在具體領域談。比如了解對方的具體擔心,展示自己在某些領域的能力、態度。
當說到細節的時候,就有的談了,比如,對方說經常出差,那麼,你可以具體說說自己如何勝任出差這件事;比如,對方說這個崗位有績效壓力,那麼,你就可以說說自己曾經的績效表現,等等。
雖然不是每次溝通都能夠有理想的結果,但多一些這樣的溝通,多一些職業又專業的表達,一定會讓更多人消除對職業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僅給我們自己爭取更多機會,也給更多職業女性爭取更多機會。
同樣的,作為專注女生職業成長的為好優姐姐,我也不會放過任何「蹭熱點」的機會;並且,只要有機會,我就願意主動討論女性職業成長、促進女性乃至社會發展的話題。就像姚晨說的,類似職業困境也不僅僅局限於影視圈,總得有人提出問題才能得到關注,未來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參考文獻:《 論社會歧視的社會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社會歧視》,黃家亮,《思想戰線》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