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童年的街道,從聽見孩子開始

2022-06-01     Lens

原標題:看見童年的街道,從聽見孩子開始

  • 為什麼在路上,媽媽總是牽著我?

  • 騎滑板車的時候可以不戴頭盔嗎?

  • 為什麼都叫它斑馬線呢,有貓咪線嗎?

  • 小貓小狗也走斑馬線嗎?

  • 風好舒服,我可以把手伸出去嗎?

  • 我可以在馬路上邊走邊玩嗎?

  • 為什麼車燈一閃一閃的是在說「謝謝」?

  • 學校門口為什麼有一個黃色的標誌?

  • 為什麼有很多標誌都是黃色的?

  • 為什麼紅綠燈不叫紅黃綠燈?

  • 紅綠燈眨錯眼了怎麼辦?

  • 我什麼時候能開車呀?

  • ......

為什麼在路上,媽媽總是牽著我?

騎滑板車的時候可以不戴頭盔嗎?

為什麼都叫它斑馬線呢,有貓咪線嗎?

小貓小狗也走斑馬線嗎?

風好舒服,我可以把手伸出去嗎?

我可以在馬路上邊走邊玩嗎?

為什麼車燈一閃一閃的是在說「謝謝」?

學校門口為什麼有一個黃色的標誌?

為什麼有很多標誌都是黃色的?

為什麼紅綠燈不叫紅黃綠燈?

紅綠燈眨錯眼了怎麼辦?

我什麼時候能開車呀?

......

「童年的街道」:「安全出行」主題動畫

這些天真且質樸的「問號」,遠非童言稚語可以概括。小朋友會從斑馬線聯想到貓咪線,也會從大家都要遵守的交通規則里,萌發出對於小動物是否也有安全意識的思考,甚至對於車輛之間是否也會聊天溝通產生小小的疑問。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每個人心裡對於街道的記憶和印象各不相同,有人行色匆匆、整日奔波在街頭,有人偏愛閒暇時在宜人街區散步散心,有人總是憶起童年時滿是笑聲與喧鬧聲的小街,有人則把街道看作是規則分明出行有序的空間……街道上從來都不缺故事,它是城市肌理里最有煙火氣的一部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出行場景。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說:「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 這句話,也是關於街道之於城市的重要性的最佳闡釋。

給兒童的街道簡史

  • 無論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開始狂熱地探索街道里每一寸空間,
  • 還是五六歲的孩子不停地對街道上看到的任何新鮮事物提出「為什麼」,
  • 或者是十多歲的孩子開始對車輛、駕駛產生各種興趣,

這都是他們好奇心的外在表現,也是家長們順應孩子們的求知慾做安全引導的最佳時機。

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在2到5歲之間,會提出大約40,000個問題,但是,隨著孩子年歲漸長,這種永不滿足的求知慾會逐漸減少。在此期間,家長們不妨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傾聽孩子的聲音,一起置身「童年的街道」,更切身地感受孩子們提出的每一個「為什麼」。

小朋友的每個「問號」都充滿著童趣,「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叫馬路呢?」 由此緣起,我們也想一起和孩子們聊一聊街道簡史。

很久以前,人類要繁衍生息,他們需要有落腳住宿的地方;剩餘的貨物需要交換,需要倉庫存放並有人員守衛。隨著社會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多。慢慢地,這些原本只有防禦與交通功能的街道,開始融入了貿易與社交。街道上,商店開張、攤販流動,同時狹窄的街道也增加了市民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

到了18世紀中期,這裡就可以回答小朋友提問的:「人走的路怎麼就變成馬路了?」其實,這個詞來源於一個人名——約翰·馬卡丹(John McAdam)。他創新性地在路面鋪上多層材料,並將路面設計成能讓雨水流到路的兩旁,使道路更耐用,這種設計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被大家稱為Macadam Roads,音譯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馬卡丹」路的建造過程,圖片來源:FHWA/Wikimedia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街道被定義為「旁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但要細細說開,一條理想的街道,可能會涉及到通行效率、停車便利、安全性、步行體驗、樹木種植的種類及疏密程度、街面的尺度、街邊房子的尺度等一系列所需元素。

在《偉大的街道》作者阿蘭·雅各布斯(Allan B.Jacobs)看來,街道應該給人這樣的自由:「人們四處張望、穿行其間,那些擦肩而過的人們的臉孔和身形,那些變化的姿態與裝扮,都在不間斷地運動著。你可以舉目向前,也可以左顧右盼,看看那些走在周圍的路人,也可以什麼都不看。你可以站在某個地方,也可以坐下來欣賞街頭的一幕幕場景。」

毫無疑問,街道是被共享的。過往的行人、玩耍的兒童、騎自行車的人、停放的車輛和行駛的汽車,共同分享了街道空間,免於恐懼的安全性自然是應該最先被考慮的。

為兒童而設計的

「安全出行」手工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兒童的交通安全教育,大多數人還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是家長單方面的事,這是很片面的看法。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在這個大家都會把目光投注向兒童的日子,我們也想從關注兒童出行的角度發出聲音,為孩子們送出一份特別的出行禮物。

為了鼓勵小朋友們更主動地去探索街道里的交通安全知識,LensforKids與廣汽豐田公益「座駕精靈CSR社會教育項目」聯合推出了一期特別課程——給孩子的「安全出行」手工課「童年的街道」

「童年的街道」:給孩子的「安全出行」手工課

首先,鼓勵兒童觀察在家和學校附近都有著怎樣的街道。

有看起來忙忙碌碌的街道

有熱鬧有趣的街道

也有像是被染了色的街道

當然,不同的街道風景各異,但相同的是,每一條街道都「藏」著很多交通安全知識。我們會看到戴著頭盔在路上騎車的小朋友,等紅綠燈的行人,汽車在用車燈彼此交流有序行駛。

觀察後,進入到畫畫與製作的過程。

一個很酷的手工摺紙結構

是一個很酷的手工摺紙結構,需要在精確測量、摺紙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年齡的孩子可能會需要父母幫忙才能完成。

課程開始之前,大家需要先準備好一些課前材料:一把尺子、幾張紙、美工刀(使用美工刀的時候,父母需要幫忙喔)橡皮、還有筆(彩筆,蠟筆都可以的)

每個小朋友觀察的街道里都藏著不一樣的趣事。這也意味著,每個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書的小朋友,都將收穫一本獨一無二的彈簧書。在繪畫、製作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也要記得重點標註那些維繫我們出行安全的交通安全設施,讓製作好的彈簧書成為全家的「安全出行小手冊」。

讓交通安全意識

在兒童的心中生根發芽

無獨有偶,廣汽豐田公益「座駕精靈CSR社會教育項目」在過去八年中也一直在圍繞想像力和創造力進行安全探索教育。他們為汽車賦予生命,把汽車幻化成一隻只「座駕精靈」並與安全教育的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像這次給孩子的「安全出行」手工課「童年的街道」里的小凌狐,就是其中可愛的一員。

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個「座駕精靈」。對於孩子們來說,在自己的創造參與之下,和好朋友「座駕精靈」一起探索的安全知識也將變得更生動形象,更容易在心中生根發芽。

除了主題動畫視頻和給孩子量身定製的「安全出行」手工課,「童年的街道」項目還特別為小朋友創作了安全出行的主題互動繪本。它是一本適宜小孩手拿尺寸的小書,簡約、富有童趣且兼具美感。

繪本里不僅收錄了來自小朋友們的各種與出行相關的「為什麼」,還邀請插畫師繪製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出行場景,鼓勵孩子們在可愛萌趣的插畫里意識到安全出行的重要性。此外,孩子們還可以通過繪本內附的手工折頁,親手製作一本手工書。

《童年的街道》繪本+導讀手冊+手工折頁+互動畫紙

2014年,廣汽豐田聯合廣州市少年宮,通過一堂「雞蛋碰石頭」遊戲課程,開始了兒童汽車安全教育領域的探索,衍生出「座駕精靈」CSR社會教育項目。項目以 「汽車也有生命」 建構童心世界觀,激發兒童的創造力與責任心,引起家庭對交通安全的重視。八年來,經過不斷優化升級,現已發展成為集「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一體的公益項目,持續不斷地為更多兒童乃至全社會量產幸福。(點擊「閱讀原文」來認識更多座駕精靈吧)

是由廣汽豐田公益「座駕精靈CSR社會教育項目」與LensforKids聯合推出,關於兒童交通安全的互動體驗項目。我們通過為兒童量身定製的交通安全動畫、手工課程及主題繪本,激發孩子關於安全出行的暢想,引導孩子們打開腦洞,發揮創造力,把安全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讓家長看見「藏」在兒童世界裡的安全常識。

本公眾號刊載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為LensforKids原創

著作權歸其所有,轉載或使用請聯繫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f3783b0a667727531043d369387f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