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為期5天啼笑皆非的「宮斗大戲」之後,OpenAI日前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此前被驅逐的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官復原職,「局外人」微軟則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儘管OpenAI最終避免了原地解散的結果,作為「內鬼」挑事的Helen Toner也被清除出董事的行列,但這場大戲似乎還是打斷了這家公司冉冉升起的勢頭。
日前,OpenAI內部動盪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已經顯現出來。當地時間上周末OpenAI方面發布聲明稱,在上月初開發者大會上亮相的GPT Store確定推遲,上線時間將延後至2024年年初。OpenAI在聲明中直白地指出,GPT Store原計劃應該在本月上線,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讓他們陷入了忙碌狀態。
由於此前Sam Altman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解僱,以及隨後發生的員工聯名威脅集體辭職等一系列事件,正好與GPT Store預計的上線時間衝突,所以GPT Store這一將影響OpenAI利益的關鍵產品被推遲到內部動盪完全平息後再上線,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過即便沒有發生這次「宮斗」,GPT Store大機率也無法如期上線,因為在測試中作為GPT Store賣點的定製化產品GPTs,出現了一堆問題。
根據OpenAI方面的說法,藉助官方提供的GPT Builder工具,GPTs允許用戶自定義一個「個人版ChatGPT」,而且構建GPTs的過程是0代碼的,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來完成一切。也就是說即便是不懂C++、Java等程式語言,也不理解應用開發的「小白」,只需訂閱ChatGPT Plus,藉助GPT Builder也能無障礙地打造屬於自己的GPTs。
據不完全統計,在GPTs上線當天,用戶創建的GPTs就已經突破1000個、72小時超過2000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數以萬計的GPTs存在,從核算稅務到語言教學,種類可謂是無所不包。毫不誇張的說,GPTs僅僅只用了幾周時間,就走完了App花費數年才達到的高度。
以至於有相當一部分專注AI應用層開發的初創公司,在哀嘆末日的到來。甚至馬斯克也在圍觀OpenAI開發者大會時評價到,「每次你發布一個功能,就消滅了一家初創公司。」
當然,如此美妙的GPTs同樣也有缺陷。GPTs的超低門檻搭配上OpenAI的技術力,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目前的GPTs可謂是「群魔亂舞」。低門檻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也使得現在大家想要找到一個可堪一用的GPTs,完全就是在沙裡淘金。不過這並非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只需等待未來GPT Store上線後,給創作GPTs添加一些限制即可解決。
真正的問題,是OpenAI對於用戶生成的GTPs防護力度不夠。由於GPTs的創建是通過用戶與GPT Builder藉助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實現,以至於現階段很容易就通過與GPT Builder的對話,套取其他用戶生成他們GPTs時使用的提示(Prompt)。而Prompt,則是一個在當下生成式AI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決定了ChatGPT等產品輸出內容的質量。
一個模糊的、籠統的提示,會得到一個模糊的、籠統的回應,而想要獲取精準且有價值的內容,自然就需要更高質量的提示。通常來說,通過添加上下文以及多元素的提示,將大型任務分解成多個更加簡單的子任務,並在改進優化中完善提示詞,直到獲得想要的結果,這一逐漸完善提示的過程是有價值的。
然而,GPT Builder卻會毫無戒備地向其他用戶輸出某個GPTs的提示,甚至就連檢索增強生成(RAG)文件也能開放下載。
要知道,在眾多GPTs里是有高下之別的,當大家不需要比拼代碼能力後,Prompt也就成為了差異化的來源。而OpenAI的操作,就相當於是App Store向開發者公開了另一款App的核心代碼。更麻煩的是,這一現象並非BUG,居然是GPTs的初始設定,也就是說OpenAI從一開始就設計了數據是完全公開的。
這其中可能是OpenAI為了符合監管所做出的妥協,但這種對其他開發者數據的漫不經心顯然是有問題的。OpenAI想要圍繞GPTs和GPT Store建立一個類似蘋果App Store的生態,但又漠視發者的利益,這樣一個缺乏安全性,以至於無法保障第三方開發者利益的生態,真的會有頭鐵的開發者加入嗎?
所以在GPT Store上線之前,恐怕OpenAI需要先解決GPTs的這種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