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瓦崗英雄被殺,其中幾人比秦瓊武功高?秦瓊程咬金都不會為單雄信之死痛哭

2023-11-24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九位瓦崗英雄被殺,其中幾人比秦瓊武功高?秦瓊程咬金都不會為單雄信之死痛哭

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瓊和程咬金在故州九曲之戰中,帶著牛進達和吳黑闥陣前投唐。

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秦瓊和程咬金分別被李淵封為上柱國翼國公和宿國公,後來又因為沒有參加玄武門之戰或在玄武門之戰中表現不佳,李淵給他們每人的三千戶食邑,被改成了「食實封七百戶」,封號也改成了胡國公、盧國公——哥倆湊成了一對葫蘆。

葫蘆國公名號雖然不太好聽,但畢竟沒有星落身隕,秦程兩家在武周時期還有子孫為官,跟另外七位瓦崗戰友相比,他們也算幸運了:九位瓦崗戰友死於非命,似乎秦瓊和程咬金只會為一人的辭世痛哭,其餘八位的死活,好像並不放在他們心上——其中有幾人可能還算是死有餘辜。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來聊一聊正史中秦瓊程咬金非正常死亡的九位戰友,看一看他們之中最講義氣和最不講義氣的分別是誰,哪些人死了秦瓊程咬金會鼓掌叫好,那些人死了秦瓊程咬金會遺憾和痛惜。

既然是以正史為依據,傳說中的「賈家樓四十六友」當然是不存在的,比秦瓊大十四歲的隋朝左驍衛大將軍、關內討捕大使屈突通不會與單雄信結拜,突厥特勒史大奈也不會管秦瓊叫二哥,侯君集更是沒有加入過瓦崗軍,綽號也不叫賽白猿——魏徵稱其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他為兵部尚書,相貌不威武雄壯是不行的。

屈突通、史大奈、侯君集都沒參加過瓦崗軍,自然也算不上瓦崗英雄,加入過瓦崗軍的,也不全都是英雄,其中不乏梟雄與奸雄,瓦崗軍第二任首領李密李玄邃,似乎算不上英雄,也算不上梟雄,說他是奸雄,那還得看曹操有沒有意見。

李密的才略當然無法跟曹操相提並論,《舊唐書》給了他十六字評語:「烏陽(據說太陽里有三足烏)既升,爝火(小火)不息(典出《莊子·逍遙遊》: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狂哉李密,始亂終逆。

李密對秦瓊和程咬金都很好,但是對單雄信和徐世勣(字懋功,就是後來的李世勣、李勣)很不好,單、徐二人都是瓦崗軍第一任首領翟讓的心腹,李密設鴻門宴謀殺了翟讓之後,還差點殺掉單雄信和徐世勣:「徐世勣走出,門者斫之傷頸,王伯當遙訶止之。單雄信叩頭請命,密釋之。」

我們細看《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就會發現,當時翟讓不但讓出了頭把交椅,還對李密表示了臣服,李密根本就沒有必要下毒手:「讓推密為王,上密號為魏公,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大赦,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以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各領所部。」

李密是隋末唐初忘恩負義的典型,眾叛親離後投奔唐朝,李淵對他十分客氣,不但封其為光祿卿、邢國公,還把表妹嫁給了他。

李密做慣了主公,當然不願再做臣子,於是武德元年臘月三十(公元619年1月20日),李密在殺妻叛逃途中,被盛彥師擊殺於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時年三十七歲——電視劇顯然是把李密演老了。

李密死有餘辜,死不足惜,只可惜還搭進去了一個王伯當——王伯當跟隨李密投唐後,已經受封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是在李世民繼位後才受封此職),但是明知李密出逃是自尋死路,他還是顧念舊情掛印相隨:「義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公必不聽,伯當與公同死耳,然終恐無益也。」

王伯當和李密被傳首長安,差點被李密殺掉而被王伯當救下的徐世勣「拜伏號慟,表請收葬」,秦瓊和程咬金為何毫無反應,咱們最後再說,接下來按時間順序,就該說到武德四年在洛陽被李世民擒斬的單雄信了。

在不同的時代,單雄信的形象並不一樣,他向李密磕頭乞命,在筆者看來那就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以便在合適時機反戈一擊,替故友翟讓報仇。

單雄信和徐世勣都是翟讓的起家班底,但是翟讓被殺後,徐世勣不但不恨李彌,反而表現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忠心:先是以李密的名義率眾投唐,李密叛逃被殺,他又請求收葬,好像把李密砍殺翟讓又差點砍殺自己的事情給忘了。

單雄信和徐世勣誰更講義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新舊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徐世勣這個人都很圓滑,也很擅長表演,在李治違背禮制冊封武則天為皇后那件事上,已經改名為李勣的徐世勣做得就很不地道——如果他知道自己後來將被剝奪賜姓、剖墳斫棺,「諸子孫坐敬業誅殺,靡有遺胤,偶脫禍者,皆竄跡胡越」,當時就不會耍滑頭了。

單雄信當年在洛陽完全有機會擊殺李世民,但是徐世勣出面阻止,他看在兄弟情義上,放棄了這場潑天富貴:「秦王圍東都,雄信拒戰,槍幾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後東都平,斬洛渚上。」

徐世勣能從單雄信槍下救回李世民,卻未能從李世民刀下救出單雄信——如果出面說情的是秦瓊或程咬金,還有可能成功,剛被竇建德俘虜並做官,然後拋下父親徐蓋逃回的徐世勣(當時已經改名李世勣),說話好像不太會管用。

秦瓊程咬金說話可能管用,但他們卻絕不會出頭。秦瓊的老長官、齊郡通守張須陀之死,跟單雄信和徐世勣有直接關係。

單雄信於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擒斬,武德五年,秦瓊最好的戰友加兄弟羅士信,原瓦崗內馬軍四驃騎之一的羅士信,被原瓦崗裨將劉黑闥在洺水城擒斬,一年後的武德六年正月,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計謀分化瓦解劉黑闥軍,劉黑闥被綁赴建成軍中。

羅士信之所以在洺水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就是因為秦王李世民指揮失誤:讓羅士信僅帶著二百人突破劉黑闥的包圍,衝進洺水城據守,而讓王君廓帶領守軍從羅士信撕開的口子突圍。

王君廓逃了出來,李世民好像就不急著向劉黑闥進攻了,其理由是天降大雪,無法用兵。

問題就奇怪在這裡:劉黑闥能冒雪猛攻羅士信二百人據守的洺水城八天,一向勇悍且不辭勞苦、擅長連續作戰的李世民,為何因「天氣原因」而坐視不救?

演義小說把羅成之死的責任推給了建成元吉,真實的歷史中,羅士信之死,李世民難辭其咎。

在張須陀麾下,羅士信跟秦瓊就是最佳拍檔,加入瓦崗軍,又與秦瓊程咬金並為內馬軍四驃騎,這三個人的關係極好,所以太子建成誅殺劉黑闥,也算是為秦瓊程咬金報了仇。

被羅士信用生命換出的原瓦崗裨將王君廓並不是個好人,他設計坑死了廬江王李瑗後橫行不法,因為擔心受到處罰而叛逃去匈奴,結果被邊民斬殺——這裡要解釋一下:古代百姓的稱呼是隨著居住地的變化而變化的:城裡的叫國人,城郊的叫鄙人,邊境的叫野人,王君廓「將奔突厥,為野人所殺」,就是已經跑到唐突邊界,再不殺就出國了。

看到現在,秦瓊程咬金的瓦崗戰友,已經有李密、王伯當、單雄信、羅士信、劉黑闥、王君廓等六人辭世,這裡面只有羅士信一人跟秦瓊程咬金關係不錯,李密和王君廓都是死有餘辜,單雄信對翟讓徐世勣都夠義氣,劉黑闥起兵反唐也是為了老朋友兼故主竇建德復仇,所以這二人的是非功過,一時間難以評說,最可惜的就是王伯當與羅士信——他們要是不過早辭世,成就起碼不在程咬金之下。

咱們開頭說了,秦瓊程咬金有九位瓦崗戰友非正常死亡,李密王君廓等六人說完了,另外三人是怎麼沒的?

其實另外的兩人,跟羅士信的關係更好,卻絕不是程咬金的岳父和小舅子:裴仁基和裴行儼的傳記在《隋書》而非兩唐書:「仁基為河南道討捕大使,據武牢(虎牢,為避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牢改名武牢,虎子改名馬桶)以拒密。」

秦瓊之所以加入瓦崗軍,就是跟著裴仁基一起去的:「須陀進擊李密於滎陽,軍敗,須陀死之,叔寶以餘眾附裴仁基。會仁基以武牢降於李密,密得叔寶大喜,以為帳內驃騎,待之甚厚。」

武德二年二月,秦瓊程咬金陣前投唐,裴仁基和裴行儼卻留在王世充軍中,想幫王世充扶立的傀儡越王楊侗(皇泰主)奪回皇權,結果於同年五月事敗被殺。

裴仁基和裴行儼要是跟著秦瓊程咬金一起陣前投唐,賜姓封王都是可能的,但是他們選擇留在「隋軍(王世充當時還沒稱帝)」之中,道不同不相與謀,他們的死活,已經不關秦瓊程咬金的事了。

咱們今天最後要說的一位,在凌煙閣上有畫像,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瓦崗出身:「素寒賤,以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大業末,李密略地滎、汴,亮杖策從之,未被任用。屬軍中有謀反者,亮告之,密以為至誠,署驃騎將軍,隸於徐勣。」

張亮在瓦崗軍中以告密而得李密賞識,加入唐軍後,依然詭詐如故,侯君集「謀反」,就是張亮舉報的。

張亮因舉報侯君集有功而被任命為刑部尚書,然後他也被人舉報謀反,李世民依樣畫葫蘆,被張亮也咔嚓了——都說唐朝不殺功臣,可是我們看一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單,就會發現像秦瓊程咬金那樣善始善終、生榮死哀的還真不多。

王伯當、李密、單雄信、羅士信、王君廓、劉黑闥、裴仁基、裴行儼、張亮,秦瓊程咬金至少有九位「瓦崗戰友」被不同勢力斬殺或自相殘殺而辭世,細看之下,真正能讓秦瓊傷心的,似乎也只有羅士信一人而已。

這九位死於非命的瓦崗九將,不但分道揚鑣,而且人品也參差不齊,這就給讀者諸君提出了難題:在您看來,這九位戰死疆場或死於刑場的瓦崗舊將,有幾人能算秦瓊的朋友?其中幾人辭世值得惋惜,幾人純屬死有餘辜?對單雄信和劉黑闥,又該如何評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d78fbd96f95be4271b27aaa73bcc3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