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建嶸:學生舉報教師受鼓勵,官員可訓斥教師,天天教師節也沒用

2023-09-13     瑜說還休

原標題:於建嶸:學生舉報教師受鼓勵,官員可訓斥教師,天天教師節也沒用

9月10日教師節時,知名學者於建嶸重發了一篇「舊文」:

於建嶸在文中,介紹了他的幾十年教師生涯中,兩次被舉報、兩次與地方領導發生正面衝突的四個事例。

關於他被舉報的事,一次是其所在學校的研究生院,在被邀請做演講時,於老師被學生舉報了,但查來查去,卻最終表明其講的都是事實,觀點也沒有問題。

另一次被舉報,是他被中國石油大學人文學院的饒院長請去演講,也被人舉報了。但這一次,饒教授將來調查的人痛罵了一通。

被官員訓斥的事,於老師稱:一次是在江西萬載縣一個大講壇里,給全縣幾百名黨政幹部演講。因為於老師在演講中,以該縣搞大躍進式的開發區建設,以及亂拆民房,不許法院受理等為例子,該縣縣委書記很是惱火,在請其吃飯時拍著桌子稱:「我們這些縣委書記不拆遷,你們知識分子吃什麼?!」;於老師一怒之下痛斥說:「你這種東西,有資格同我吃飯?!」於建嶸就掀了縣委書記的飯桌,揮手而去。

但當這個縣裡有人把縣委書記當作政壇對手,將縣委書記的舉報材料送給於老師時,於建嶸卻當著這些送材料的官員的面,將那些材料撕碎丟進了垃圾桶中,並稱:「我是教師,不是告密者,更不是什麼人的打手。」

另一次,是在中國最著名大學的課堂上,於老師給一個省教育廳組織的幹部講課,於老師也講了這個省的幾個事例。帶隊的女廳長直接衝到講台上,搶了他的話筒,並指責其不該批評他們省。

要了幾次話筒對方卻不給後,於老師生氣地猛拍講台:「今天在這裡沒有什麼副廳長,只有學員。如果不願意聽,請你立刻離開教室」。

此言將女副廳長震住了,她將話筒一扔,大聲喊道:「這個課,我們不聽了」。然後就往外走。只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幾十位部下,沒有一個跟著她離開教室。反而在她走後熱烈地鼓掌,課後還排著隊與於老師合影,課評還給了其最高分。

於建嶸最後總結說:「……設不設教師節,並不重要。如果學生可以舉報教師而且受到鼓勵;如果官員可以高高在上訓斥教師,天天是教師節,也是沒有用的」。

……

「尊師重教」,這是一大中華美德,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精髓,相信在這一點上,所有中國人都應有同感與共識。

那麼,是不是像於老師所言的「設不設教師節,並不重要」呢?這話或許會有不同看法,也可以進行商榷——但顯然,於老師這次的語意重點,並非是在否定「教師節」這一形式感極強的節日本身,而是認為:我們不能止於在教師節時,才想起所謂的「尊師重教」,而在實質上,並未能真正或完全形成全民上下尊重老師的意識與基因!

像有官員隨意就可以高高在上地訓斥教師,這顯然是「鼻子大壓死嘴」的權力官威之表現,也是將教師視作聽話小綿羊的「官本位」思維在教育界的延伸而已!

當權力可以對教師頤指氣使,而缺乏真正的尊重時,教育往往只能成為權力從屬的工具,可當教師缺乏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又怎可能教育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生,「創新中國」的目標,又如何能真正實現?

而關於「學生隨意舉報且受鼓勵」的話題,現實中也不止一次發生了。

有人或會說:教師就不能舉報了嗎?——當然可以,如果教師真正有違法犯罪等行為,包括學生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依法定程序進行舉報。

但如果是符合教學、學術,甚至包括思想在內等知識範疇內的教學、研討與探索,都成了學生隨意舉報的內容和對象時,可以說,這會讓教育者人人感到自危,老師們會變得只能照本宣科上課,則我們將會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呢?不過是一個個教科書模版下完全一樣的複製品了。

老師們的授課內容、觀點等,當然不可能完全會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其實也是正常現象,對於師生間正常的有關知識、學術之討論、探討,可以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進行,但不應嗅覺靈敏地予以上綱上線,並採取揭發、告密的方式「整人」,甚至發生學生直接搶奪台上老師話筒的事件發生。

哪怕老師的課堂內容中有重大錯誤,也仍應依據規定的程序,進行正常的互相批評或投訴,而不應以如此齷蹉或激烈對抗的方式進行,因為,這樣的做法,會製造師生之間相互不再信任的人性撕裂,這會毀掉我們的教育甚至是社會互信的基礎!

在2015年1月23日的《人民日報》官微上,曾如此評論道:「不告密不揭發是道德底線。至今,『告密揭發』思維還時常作祟。某高校期末題『選出你認為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這不是在鼓勵學生相互揭發嗎?一個經常有人『打小報告』的班級,同學、師生間一定疏遠而戒備;告密成風的社會是人人自危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去基本信任,甚至毀掉社會道德基礎」。

而「人人互相揭發告密」的時代,在漫長的歷史上屢見不鮮,也曾讓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吃盡了苦頭,這些沉重的歷史、文化和思想上的教訓,顯然不應輕易忘記,要始終警鐘長鳴才對!【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d51921f0a61f82688227aaf9d9a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