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冷熱不知」,才是世俗之間最好的禪境

2020-03-12     國學書舍

菜根譚:淡去慾望的負累,人生便入得境界。

人生得一個「淡」字,便能脫去世俗的眾多負累。

正所謂無欲則剛,當你淡去了對於世俗的執念和紛擾之後,內心自然得以清靜。

《易經》之中說:「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有靈感就會通天下」,不妄為不妄想,就會獲得心靈的虛靜,獲得感悟通靈的精神境界,用自己的清靜可以化育這世間一切。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大道的法則並不是故意將人變得愚笨,而是遵循大道的人,不會刻意使民眾明察,而是讓民眾保持淳樸厚道,只有做到淳樸厚道,才可以擁有真實的人生。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狡詐心智,不但國家難以治理,推及到個人的時候,若是心機太多,必然生出很多妄為妄念。

一個人在狡詐善變的群體裡面,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卑劣的慾望而行使各種手段時,這樣的局面不就是真正的混亂嗎?

就好像現在世俗之中,很多職場和生活中那些機關算盡的手段,不都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嗎,而自己內心的嘈雜和痛苦也因此而生。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慾望而生出的卑劣手段,即便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並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受益。

《紅樓夢》中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一生各種手段,最後臨了,也不過落得個草蓆裹身的結局,這不就是機關算盡給自己帶來的禍患嗎。

《菜根譚》中說: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入聖境。

做人並不一定需要成就什麼了不起的事業,能夠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可以躋身於名流,做學問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方法,如果去除外物的累贅,便進入了聖賢的境界。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懂得順應自然,用大道之行來養育自己的結果,用一個善的因種出善的果,在該沉澱自我心性的時候,注重自我修養,注重學問的累積,在該積德行善的時候,以道德與良知作為自己人生最基本的底線,這樣孕育出來的人生結局,才是真正良好的狀態。

以此來塑造的人生並不是投機取巧的短暫利益,而是一種長久的沉澱衍生出來的修為,這才是正確並且值得追求的智慧。

有一天,一個古剎來了一個侍女想要出家,這個侍女年輕貌美,有一種令人不可冒犯的氣質。

但是住持當時拒絕了她的請求,住持對她說:「雖然遁入空門的女子之前就有,尚且不少,但是修行對於女人來說真的太困難了,不但自身沒有修成正果,還會玷污佛門,施主又是如此貌美。」

女子聽了之後,在寺廟門前跪了三天三夜,住持最後被她感動,為她剃髮修行。

這名女子就住在古寺旁邊的一個尼姑庵里,為人平和親切。

有一天,女子撿了很多柴,堆在尼姑庵門口的石頭上,並且燒了一把火,隨後自己做到燃燒的火邊打坐入定,住持聽了之後急忙跑過來問她:「你在裡面打坐熱嗎?」

女子平靜的回答說:「冷熱不知。」

所謂「冷熱不知」,大概就是對於世俗之中最好的禪境。

當我們身處世俗被外物所浸染的時候,內心充斥的都是慾望,因慾望而生的都是狡詐的手段和那些毫無意義的念頭,而冷熱不知時,便是解擺脫這一切禍患最好的根源,冷熱不知便無欲,這種智慧便也符合了道家思想的無為核心。

以內心清靜無為去看待世間萬事,世間萬事的任何呈現都不入自己的心,讓自己的認知凌駕於世俗好壞的層面之上,只要保持內心的安寧,自身也不會落入俗套之中。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Ioa8XABiuFnsJQVle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