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鳥類棲息地——「綠色沁源」滋養著千餘只蒼鷺與人和諧共舞

2020-06-25     朱文鑫

原標題:野生鳥類棲息地——「綠色沁源」滋養著千餘只蒼鷺與人和諧共舞

一到沁源,聽部長說,「綠色沁源」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野生鳥類繁衍棲息 。沁河水源充沛、魚類甚多,植被豐厚,因此吸引了大量鳥兒來此覓食嬉戲,也為觀鳥、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觀賞拍攝良機。

部長告訴我,近年來,沁源縣大力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戰略,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良好生態吸引著大量野生鳥類前來繁衍棲息,境內的鳥類種群數量、活動面積不斷增大。全縣褐馬雞、黑鸛、蒼鷺、白天鵝、小太平鳥、紅腹錦雞、紅嘴鷗、鴛鴦……約400餘種鳥類在此棲息。

於是,我走進了蒼鷺棲息地——沁源法中鄉水泉村。

一下車,熱情的鄉長帶我們走進了蒼鷺棲息地,這裡的農家生態美,鄉民待人謙和。即使酷夏的午時,只見數十隻美麗的蒼鷺或遊戲或棲息在滄綠的樹林間。鄉長說,蒼鷺每年春天飛來,在樹上築巢生產,暮秋後成群南飛。最多時,樹上有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蒼鷺巢,蒼鷺數量達1000餘只,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中學時,在課本中曾讀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唐代詩人杜甫筆下描寫江南勝景如今卻成了山西沁源的田園風光的真實寫照。從資料中得知蒼鷺是水鳥,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頸和腿很長,飛翔時縮著頸,蒼鷺的食物來源是靠水裡的魚蝦,是沁源重點保護的野生鳥類。

蒼鷺又稱灰鷺,我們也叫它長脖老等。是歐亞大陸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很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

蒼鷺,成對和成小群活動,遷徙期間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時亦與白鷺混群。常單獨涉水於水邊淺水處,或長時間的在水邊站立不動,頸常曲縮於兩肩之間,並常以一腳站立,另一腳縮於腹下,站立可達數小時之久而不動。飛行時兩翼鼓動緩慢,頸縮成「Z」字形,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的拖於尾後。晚上多成群棲息於高大的樹上休息。蒼鷺春季遷來繁殖地的時間多在3月末4月初,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

我順著棧道行走,在一片豁然開朗的地方,忽聽鳥聲啁啾不停,循聲望去,只見一群群灰褐色的蒼鷺時而飛過;時而穿過樹林;一群群蒼鷺此呼彼應,整個山鄉如同鳴奏著一曲百鳥朝鳳,據鄉長介紹,每到春季,就有幾隻蒼鷺來這裡棲息。後來隨著改造自然環境,保護天然林木和村民們自發和有組織地對蒼鷺進行保護,使來這裡的野生蒼鷺由最初的幾隻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隻。

忽而,空中一道白光從我眼前一閃而過,一隻闊白翅膀,脖子又長又細的蒼鷺飛過來,停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樹枝上;伴隨著一道白光忽閃了幾下,像是一襲白裙的女子在舞蹈,使得周圍人驚呼不已。我看見蒼鷺孤獨地站在樹梢的頂端,蒼鷺鬆開羽毛並呼喚著穩坐在另一個樹枝上的配偶,然後,一隻張開翅膀飛走,與此同時另一隻也尾追其後。那蒼鷺翹首企盼;踮起腳跟站著。她或許在領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她的雙眼透出柔和地光芒:她或許在愛戀著這片生態理想的活動場所,深情地凝視著遠方,或像是在等待她去覓食歸來的愛侶。

沁源,法中鄉,水泉村,這麼詩意的名字,優質的生態,滋養著一隻只一群群與人朝夕相處的蒼鷺——瞧!山中樹林中一群蒼鷺在藍藍的天空下翩翩起舞,姿態高雅迷人,恰似芭蕾舞演員,用舞姿傾訴自己的情懷。我悠然地觀看眼前的情景,藍天、青山、綠林﹑蒼鷺,勞作的鄉民,飛舞的蒼鷺,互相映襯,渾然一體,為沁源又添了一道奇特的美景。

(部分圖片由沁源融媒體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GDg63IBiuFnsJQVRd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