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真的力量大嗎?把一項任務只安排給一個人可能效果更好

2019-10-07     沐丞的自由生活

文/沐丞


曾經聽過一個理論叫「責任擴散效應」,是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助人的責任和助人的失敗所帶來的可能成本應由大家共同承擔,也就是說提供幫助的責任擴散到其它人身上。

比如在人來人往的馬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個交通事故,真正停下來報警、協助、見義勇為的人會很少,因為看到的人大部分都會抱有這樣的心態,這裡這麼多人肯定有人會去處理,自己沒有必要出這個頭。假設這個事故的壓力值是100,但是現場有1000個人,那麼其中絕大多數人就會覺得自己的壓力值有0.1,因此能激發的責任心就很小,於是會表現出無動於衷。但是如果是深夜,只有一個人發現了這個事故,那麼這個人則極有可能伸出援手。

其實這個現象在團隊中也非常常見,比如,如果一個事情同時分給多個人負責,每個人可能就會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會被平攤,認為總有別人在負責,自己是否全情投入沒有那麼重要,甚至會計算自己是不是付出更多結果被他人占了便宜。一旦幾個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事情可能就很難順利開展,或者效率變很低甚至不如一個人。

最近我們公司的產品在搞籌備發布會,有個舞台劇環節,從各個部門抽調了一些人彩排,人數有點多,但是每次彩排都不是特別順利。今天這個人有事,明天那個人不在,到發布會只有兩天的時間了,彩排時還是有人以各種理由請假或遲到。這裡其實就是有一個責任擴散效應存在,因為這些抽調的演員並非主演,主演找了專業的演員表演,這些員工的表演只是做襯托。可能他們都覺得反正是跑龍套,而且還有很多其他人在,就算自己請假遲到也不影響大局,所以變得不夠重視,實際上就是想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從這一件小事上我也看到了不同人的責任心,有的人會把這個彩排當成一件有集體榮譽感的事情,雖然占用了自己的私人時間也會做到守時認真,而有的人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甚至讓一群人等自己也沒有愧疚感。我把這些人跟平時的工作態度做了一下對比,其實也是驚人的相似,那些請假遲到的對自己的工作也比不上那些守時認真的人。

所以團隊中雖然會有責任擴散效應,但是相信還是會有勇於擔當的人願意承擔責任,所以至少會出現三類人,第一種就是想著把自己的責任讓別人承擔的人,第二種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承擔自己應負責任的人,還有第三種是不僅承擔自己的責任還額外承擔了第一種人的責任。如果一個團隊中第一種人非常多,那麼肯定會出現問題,要麼是工作安排不合理造成了一種自發的責任擴散效應,要麼是團隊成員自身責任心本身就不強。對於管理者來說,快速識別第一類人和第三類人十分重要,第一類人要通過工作調整或者其它方式督促其改進,甚至直接淘汰,而第三類人要給予充分、即時的激勵。

很多團隊經常組織頭腦風暴,期望通過不同的人相互碰撞思想獲得好的想法,其實這種形式也極容易出現責任擴散效應。參與頭腦風暴的人首先在數量上一定要控制,可能6個人左右比較理想,如果有十幾個人肯定沒有什麼效果。因為人一旦多了,由於責任擴散效應,很多人就不會積極思考動腦筋,就會覺得反正有這麼多人在出點子,也不差自己的。即使人數適中,也要挑選思想活躍、有責任心,並且最好對頭腦風暴內容直接負責的人。

類似的還有開大會的情景,人數少的小會效率會更高,人一多的時候,可能會議主講人講得口乾舌燥,只有少數人在認真聽,但是更多的人可能就心不在焉,甚至玩起了手機。所以為什麼有的會議要提前把人的手機收起來,其實就是避免與會者分心,但是這樣的效果或許有限,因為還是由於責任擴散效應,這些責任心不強的與會者心理上已經覺得這個會議跟自己關係不大,或者覺得已經有人在認真聽並參與討論,自己是否要積極參與已經無所謂。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要避免或者減弱團隊中的責任擴散效應應該做如下幾件事:

一、儘可能的專人專事,一個獨立的工作任務儘可能安排一個人去負責,如果工作量比較大需要安排更多的人一起負責,那麼每個人承擔的部分、責任、輸出都要劃分清晰,一定不要吃大鍋飯。有的工作可能是銷售目標,那麼也不要讓所有人都一起承擔整個團隊的銷售目標,而是要把總的目標分解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的目標是多少需要明確。

二、多人共同參與的事項,比如頭腦風暴、會議,一定要讓直接相關人參加,並且儘可能控制人數。有的人信奉人多力量大,不管什麼會議都把相關的、沾點邊的,甚至不沾邊的人都召集到一起,這其實反而會影響效率。

三、一個人的責任心是一種本能,在多種場合都會體現,即便團隊中會出現責任擴散效應,有的人就能對抗這種效應,勇於承擔更多的職責,而有的人在各種場合都會表現出責任擴散。團隊中一定要快速識別受責任擴散效應影響的人。

作者簡介:簡書、今日頭條簽約作者,LinkedIn專欄作者,隨手記等各大財經類平台特邀理財作者。已出版個人理財書籍《理財要趁早》、《輕鬆做財女》、《理財趁年輕——願你過上想要的生活》,職場勵志書籍《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職場精進之路——從巨嬰到大咖》、《畢業五年,拼什麼成為5%的人》等。公眾號: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ERNpG0BMH2_cNUg22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