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文物販子還是護寶專家?為何至死未結案

2022-08-20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文物販子還是護寶專家?為何至死未結案

「惟是故宮一案,培基個人被誣陷事小,而所關於國內外之觀聽者匪細。仰懇特賜明察昭雪,則九幽銜感。垂危之言,伏乞明鑑!」

這是易培基在彌留之際,讓吳稚暉代交給國民政府的一封陳情書。至死,他還是希望國民政府能為自己蒙受的冤屈昭雪,還自己一個清白。

說起來,易培基也是民國時期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後回國參加武昌起義,是國民黨元老人物。他還擔任過湖南省立師範學校校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被任命為農礦部長,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兼古物館館長。

誰能想到,就在易培基走上政治巔峰之際,一封舉報信,卻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並讓他蒙冤受屈而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易培基

一、一封匿名舉報信。

事情還要從1932年一封寄到北平政委會的匿名舉報信說起。

該信舉報易培基在任職期間,擅自處理故宮物品,盜賣故宮古物。

確實,自從易培基走馬上任後,他發現故宮裡雖然古物很多,裡面的「破爛」也不少,所謂的「破爛」,倒並不算毫無價值的東西,而是一些沒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生活用品,比如布料、茶葉、皮貨、藥材、金砂等,這些生活用品有的來自於地方官員的獻貢,有的是內務府採買所來。但由於皇帝和妃子根本享用不了,所以日積月累,一直堆積在宮裡,有的物品甚至被堆了好幾百年。

茶葉、綢緞、藥材等不僅陳貨多,而且數量也大。比如茶葉,據說就堆了7間大殿,但由於年歲久,都成了陳茶,堆在那裡除了占地方,也沒有什麼價值。所以在清點整理完故宮後,易培基決定採取「斷舍離」的辦法,把這些生活用品全部打包零售,再拿所得的收入,來維護故宮的修繕及人員工資等。

本來,易培基的工作也是不好開展,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激戰正酣,國民政府根本沒有空來管理故宮,財政上也沒有餘錢撥給故宮。所以,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賣門票。這點錢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承擔起故宮博物院的開支。甚至有時候還連職工工資也只能拖欠,搞得職工怨聲載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易培基,就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售賣故宮裡的生活用品。不過他是個謹慎人,為了避嫌,他制訂了非常詳細的《處分牲口保管項規則》,又聘請了北京軍區的憲兵司令、京師警衛司令及政府各部官員,成立了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的職責就是起監督審查的作用,比如監督金砂、銀錠的稱重,還比如判斷哪些物品可以出售等。

為了儘快讓故宮裡的物品變現,易培基聘專人給物品估價,購買人則可以在這個價格上投標。甚至為了加大促銷力度,當時還設定了打折優惠等手段。

原本,易培基覺得這樣做,已經萬無一失。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在第三次處理物品不久,還是被人舉報了。

當時張學良正主政北京,也聽說了舉報信的事。他在了解了事情經過後,認為舉報信所言子虛烏有。所以他公開表示,溥儀還在宮裡的時候,外面就流傳了好些蓋有乾隆玉璽的字畫,他還買了不少,難道那些都是故宮盜賣出去的?怎麼能隨便就誣人偷盜呢?

既然張學良開了腔,舉報信的風波也就不了了之。

正在清點故宮物品的工作人員

二、一隻金八仙碗。

讓人沒想到的是,事件過去2個月後,南京監察院派了監察委員周利生來調查「盜賣古物」一事。儘管周利生在故宮好一陣忙活,卻沒能查出什麼證據來。但他們還是以「非法處理金器,並從中舞弊牟利」的罪名,向國民政府彈劾了易培基。

周利生彈劾易培基不久,北平地方檢察院檢察署又收到了《快報》記者謝振翮等人的實名舉報信。他們在信里舉報,易培基在售賣故宮金器時,一是售價太低,二是售賣的金八仙碗具有歷史價值,三是部分金器沒有備案。

謝振翮等人還在報紙上披露了故宮博物院售賣金八仙碗的事情,並把矛盾指向易培基。這個消息如同炸雷一般,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面對洶湧而來的各種譴責和非議,易培基感到既憤怒又無奈。

記者們提到的金八仙碗,是一隻缺口的殘品,同時做工不夠精細,因此沒有留存的價值。再加上故宮裡的金八仙碗還有很多,甚至有些金八仙碗在這之前就流落到宮外,所以一些金店裡都尋常可見。

易培基向國民政府遞交了申辯書。他在書中詳細地做了解釋,並把監察委員會的認定和售賣金器的帳目做了備份,一併呈給了國民政府。

不料,易培基沒有等來國民政府的答覆,卻等來了南京最高法院檢察官朱樹聲的來訪。

打包好的故宮物品

三、一樁違規買賣。

朱樹聲到了故宮博物院後,先是查看了博物院裡的文件卷宗,又把處理物品的相關工作人員挨個進行了問話。

本來,朱樹聲查來查去,也沒有查出什麼名堂。可就在他準備離開的時候,負責處理布料綢緞的書記員尹起文告訴他,別的事情倒沒有,就是秘書長李宗侗購買了3000塊錢的綢緞皮貨。但他買的時候,不是在物品出售日購買。這話一出,讓原本不死心的朱樹聲立刻眼前一亮。

原來,故宮博物院規定,每周日開放故宮,專設的發售室才對外開放,也就是說只有那天,才能進行公開交易。而李宗侗沒有按照規定在那天購買,這本來已經違規了。另外,在售賣物品上有一次性消費滿2000打75折,滿3000打7折的優惠,而李宗侗原本只買了幾百塊錢的皮貨,但尹起文勸他多買些可以打折,他覺得有道理,所以又分幾次湊足了3000塊錢的皮貨和綢緞,享受了7折優惠。

原本這不算大事,頂多算是買賣程序上違規。可是李宗侗是院長易培基的女婿,又是副院長李煜瀛的侄子,這就顯得他的身份有些敏感了。李宗侗正因為想到這一層,就有些心虛,所以當朱樹聲找他問起這件事時,他竟吞吞吐吐地說他不記得有這件事了。

張繼

四、一封電報。

朱樹聲走後,故宮博物院裡的工作人員們議論紛紛,都說易培基一定是得罪了誰,現在別人在搞他,但這個人究竟是誰呢?大家猜來猜去,覺得最有可能就是文獻館館長張繼。

這個猜測沒過多久就得到了印證。

這天,電報局的人把一封電報交給了吳瀛。不過電報不是發給吳瀛的,是發給朱樹聲的。此時朱樹聲已經離開了故宮博物院,電報局的人並不知曉情況,以為朱樹聲還在故宮博物院,就把電報交給吳瀛,讓他轉交給朱樹聲。

只見電報上寫著:「即查古物有停頓否?俾轉政院,勿藉案停頓。張囑尹即來,費先籌給。程已保外否?並電覆。烈,蒸。」大家根據電報內容得知,拍電報的人,應該是南京最高法院檢察長鄭烈,「張」就是張繼,「尹」就是尹起文。鄭烈是張繼的得意門生,他能擔任最高法院檢察長,也是張繼一手提拔的,而尹起文是張烈的夫人崔振華介紹進來的,這樣一解釋,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曾參與過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吳稚暉看著電報,非常氣憤,他直接找到張繼夫婦評理。可是讓吳稚暉萬萬沒想到的是,張繼夫婦在他的質問下,非常囂張,他們不僅承認兩次的檢舉信都是他們所為,還氣急敗壞地表示他們一定要讓易培基聲敗名裂,不得好死。

事情既然說開了,張繼夫婦更加肆無忌憚,倒是吳稚暉等人氣得說不出話來。

張繼與崔振華

五、奪權之恨。

那麼,易培基究竟是怎麼得罪張繼夫婦的呢?

這又是一樁和權力有關的事情。

在故宮收歸國有時,易培基就和李煜瀛就一直經手故宮博物院事務,所以資歷最老。成立故宮博物院後,易培基受國民政府委託,擔任了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而李煜瀛則擔任理事會理事長職務。

張繼和易培基一樣,早年也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鬧過革命,國民政府成立後,作為革命元老的他也在國民政府里擔任了多個官職,和權貴們有著很深的交情。

本來,張繼並沒有參與到成立故宮博物院的事務中來。不過,1928年,國務委員經亨頤以「逆產」的名義提出「拍賣故宮」。時任古物保管委員會的張繼給國民政府寫過一篇駁斥經亨頤的呈文,正是他這一做法,促使國民政府沒有批准經亨頤的建議。而他也因為保護故宮有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所以在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他就被推為常務理事,並在年底的理事會上,被選為副院長。

當時易培基還兼著農礦部長的職務,所以不能時時在故宮博物院辦公。他認為必須找一個對古物有研究且人品優良的人來做副院長。張繼的人品不好,對古物也沒有什麼研究,因此他力排眾議,把李煜瀛推舉為副院長。至於負責故宮日常事務的秘書長職務,他則交給了女婿李宗侗。

這樣的安排,讓一心想要撈權的張繼好生氣惱。也就是從那時起,張繼決定一定要報復易培基。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門口

六、一張門票。

有一次,正趕上周日故宮售賣物品,張繼的太太崔振華也想去買點皇家物品。結果她走到門口,就被保安攔了下來,要求她購買門票才能進去。

崔振華覺得自己是館長太太,當然不需要門票,所以她就和保安爭吵了起來,結果引得眾人圍觀,指指點點。

故宮博物院的職員認識崔振華,便趕緊上前解圍,崔振華這才被保安放了進來。崔振華覺得丟了面子,不肯善罷甘休的她,又找到當天值班的李宗侗,對著李宗侗又是一頓指責。李宗侗年輕氣盛,當然不肯白白被崔振華罵,所以他也堅持說,你又沒有提前說你要來買東西,保安也不認識你,這事怎麼能怪到我頭上來。結果兩人誰也不退讓,又吵得不可開交。

易培基得知了事情經過後,由於他本身就知道崔振華是個潑婦,所以他也沒有批評李宗侗。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崔振華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窩囊氣,回家和丈夫一合計,兩人就炮製出了一條毒計。

易培基知道誣陷他的人是張繼夫婦後,本來想鑼對鑼鼓,對鼓當,面對峙,不過當時由於日本人已經打進了山海關,眼看北平保不住了,所以在易培基的主張下,故宮博物院裡的人,都忙著「國寶南遷」的事宜,因此他一時也沒時間對張繼夫婦進行反擊。

直到「國寶南遷」的事情落實到位後,易培基才拿著鄭烈發的電報及相關證明材料向中央監察委員會提起反訴。為了自證清白,他還把反訴書投到《大公報》《申報》等有影響力的報社,結果鄭烈以「案件未結,不宜作沒有根據的報道」為由,對《大公報》《申報》等施壓,因此報刊遲遲不刊發易培基的反訴材料。反而根據鄭烈的指示,發表了諸多不利於易培基的消息。這樣一來,易培基更是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了。

左三為李宗侗

七、不白之冤。

易培基的女婿李宗侗本是個膽小怕事的人,這時已經辭掉職務躲到了上海租界。張繼見易培基不能奈何他,更加有恃無恐,就找到李宗侗說,只要易培基辭去院長職務,此前的案子就一筆勾銷。一心想要息事寧人的李宗侗信以為真,當真費了很多口舌勸說易培基辭掉了職務。

然而案子沒結,易培基就辭掉了職務。張繼又乘機大作文章,非說易培基是做賊心虛。南京地方法院這時也對易培基、李宗侗等人提起了公訴。以前指控他們「盜賣文物」,這次又指控他們在「國寶南遷」中,以假珍珠假寶石調換真珍珠9606顆,真寶石3251粒,同時連偷帶拿又順走1351顆珍珠和526粒寶石。

多年後,負責護送珠寶的那志良,在他撰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中寫道,他在護送珠寶到上海時,受到了地方法院的盤查。當時接任易培基院長職務的馬衡,指示那志良接待了法院的工作人員,隨後那些珠寶被清點了一番,然而由於時間緊迫,裝錯裝漏的情況比較多,比如有的包裝上寫著5顆珍珠,結果裡面只有4顆,或者有的寫著4顆珍珠,裡面卻有5顆。對於這種情況,工作人員便登記那些少了的顆數,至於多的,他們則表示,這肯定沒有錯。

不光如此,地方法院還請了一個並不專業的鑒寶人來確定真偽,然而那個人卻連碧璽寶石都分不清,那志良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多次指正,才避免了許多錯認的情況。

但由於古物中本來就有很多贗品,因此那些贗品也好,或者數目不夠、成色不好的,全都被法院工作人員記在冊子上,算到了易培基頭上。

鑑定完珠寶,已經給易培基記了一大堆帳。可是張繼還沒有完,他又找了個叫黃賓虹的畫家來鑑定字畫。由於故宮博物院裡的字畫數量很多,黃賓虹每天要看50幅左右,工作量很大,看走眼的情況也多,再加上有些字畫本來也是仿品,所以又清理出了數千幅贗品。

南京法院認為,皇帝家裡怎麼可能有贗品,只可能是易培基從中做了手腳,把真跡給調換了。所以不管是古物也好,還是字畫也好,凡是贗品或仿品,也都成了易培基監守自盜的證據。

1934年11月,南京法院向易培基以「偷盜古物、瀆職、以次充好」等罪名,對易培基提起公訴,並沒收了他在北平、南京和天津等地的房產和資財。

吳稚暉

八、沉冤而死。

本來,易培基起初還提起反訴,可是由於張繼等人沆瀣一氣,又和權貴階層勾結,因此他的反訴材料幾次被法院駁回,甚至法院還準備對他實施拘捕。

此時的易培基,一方面飽受冤屈無處申訴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受到輿論的攻擊。最關鍵的是,他所有的資產已被沒收,他雖還在租界賃屋而居,可是由於失去了經濟來源,再加上他的肺病已經到了三期,因此他過得非常落魄,竟落得只能靠朋友周濟,才勉強過活的悽慘境地。

1937年,自知時日無多的易培基,又給國民政府呈交了複議申請。可是這封字裡行間充滿了血和淚的復義申請書在遞上去的時候,正趕上「七七事變」,所以國民政府對他的複議申請書根本無暇關注。

同年秋天,病入膏肓的易培基在絕望中即將離開人世。吳稚暉聽聞消息後,趕去看了老友最後一眼,也就是在易培基彌留之際,他手指顫抖地把寫好的陳情書交給了吳稚暉,直到此時,他仍然渴望國民政府能還他清譽。

吳稚暉在為易培基裝棺入殮時,悲痛之餘,為他寫下了「最毒悍婦心,沉冤縱雪公為死;誤交賣友客,閒官相攘謀竟深」的輓聯。

1945年,張繼暴病身亡。南京法院認為繼張和易培基都已去世,該案也就不予再審,故此結案。這也就是說,易培基的冤屈,再無可能得以昭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8fb7d451c63d459e82f63799bb835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