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不相瞞,這是小編個土老帽第一次聽說有年中獎這種東西。之前我們說過船司給員工的各種福利:生育、旅遊、奶粉、買車......事實證明,當老闆想發錢給你的時候,那是霸道總裁的愛:全方位無死角。當然了,也別忘了航運業十年慘澹時期,風雨同舟過後,自然也是有福共享。
01
船司又發年中獎,平均每人14萬起
賺得盆滿缽滿的船公司們,又出來和員工秀恩愛了……
長榮、萬海和陽明海運三家船公司接連宣布加發年「中」獎金,將總共發出約41億新台幣(約合9.1億RMB)的年「中」獎金,再度羨煞航運業。
據台媒報道,在發出40倍月薪的年終獎之後,長榮海運宣布再拿出13.03億新台幣(約合2.9億RMB)作為員工分紅。以長榮2020年員工人數2017人來計算,平均每名員工可拿到將近65萬新台幣(約合14.5萬RMB),以月薪6萬5000新台幣估計,相當於一名員工約平均拿到10倍月薪年「中」獎金。
萬海航運也表示,只要公司有獲利就會分配員工紅利,該公司將發出員工薪酬逾7.78億新台幣(約合1.73億RMB)。 以萬海2020年1094名員工人數來計算,平均每個萬海員工可領到約71萬新台幣(約合15.8萬RMB)年「中」獎金,相當於15倍月薪。
而在獎金上一直飽受壓力的陽明海運,這次終於出大招了。陽明海運合計拿出20.2億新台幣(約合4.5億RMB)作為員工分紅,以陽明2020年1710名員工人數計算,每個員工最多可以領到118萬新台幣(約合26.2萬RMB),是這三家船公司中發放年「中」獎金最高的。
小編:這輩子還沒見過那麼多錢...
02
運價連續下跌,預計下月回升
集運運價已經連續10周走跌,但業界依舊看好今年市場,預期下個月開始運價將重新回升。
根據上海航交所3月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最新一期為4434.07點,較之前一周下跌106.24點,跌幅2.3%,創下去年8月底以來低點。主要航線運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遠東到歐洲線九連跌,每TEU運價下跌204美元至6593美元,跌幅3%,續創去年7月中旬以來新低價,累計2個月來歐洲線運價跌幅15.8%。遠東到地中海每TEU運價下跌114美元至6921美元,跌幅1.6%。遠東到美西線運價連跌三周,每FEU運價較之前一周下跌63美元至7960美元,是今年2月11日以來首次跌破8000美元。遠東到美東線運價也續跌130美元至10504美元/FEU,創去年11月底以來的新低。另外,遠東到新加坡每TEU運價下跌37美元至1098美元,跌幅3.2%。
雖然運價連跌,但集運業界對今年市場普遍持樂觀態度,認為今年運價欲小不易,因為北美塞港情況依舊嚴重,歐洲也因戰爭問題港口作業受到影響,運價修正是反應市場淡季期間變動。而且即使處在淡季,運價仍在歷史相對高點,預計進入第二季度後廠商出貨需求將逐漸轉強,越接近第三季度傳統旺季市場表現越火熱。
隨著全球油價居高不下,從4月開始國際集運公司將陸續加征燃油附加費,亞洲集運公司也將調高綜合附加費反映油價上漲及塞港等因素。
專家指出,想要減少因為燃油價格上漲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只能選擇減速航行或收取緊急燃油附加費,但放慢航行速度意味著有效運力下降,按照市場供需邏輯看運價恐怕會續漲。預期此番加收附加費後,運價可能比之前再增加50%。
03
即使運價下跌,船司仍看好今年盈利
當下貨櫃航運業仍然像過去兩年一樣面臨諸多挑戰。已經發布業績報告的班輪運營商均表示,預計今年盈利能力將與2021年持平。
對託運人來說,運力保障是關鍵問題,這意味著今年的合同季將更早地開啟,合約運價將高於去年,即便現貨運價有所回落,班輪公司營收仍將維持去年的水平。
儘管主要運價指數自年初以來出現了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接近歷史最高的水平。今年以來,德路里全球貨櫃綜合指數比2021年同期上漲了74%,上海貨櫃運價指數比2021年同期上漲了75%。運價持續高位歸因於供應鏈阻塞,內陸供應鏈的擁堵正在減緩港口貨櫃的處理速度,進而增加船舶靠泊時間,減少船隊的實際運力。
而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仍未減弱,尤其是在美國。美國零售商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美零售額增長了14%,預計今年將繼續增長6%~8%。
雖然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外排隊的船舶數量已經從1月份的峰值下降,但這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事實是擁堵並沒有緩解,西海岸兩大港口待泊船隻數量的減少主要歸因於大量船隻改掛東海岸和其他西海岸港口。當滿載的船舶穿越太平洋抵達美國時,整體擁堵水平仍在上升。麥肯錫分析師最近指出,貨運能力不足是造成供應鏈擁堵的關鍵因素。如果內陸地區的貨櫃無法順暢轉移,倉庫就會被填滿,隨之而來的是碼頭無法裝卸新的貨櫃。
該機構提出了供應鏈恢復的四種情景,但所有這些都依賴於內陸物流的改善。即使是在最樂觀的情景下,擁堵仍會持續5~6個月,即延至2022年的貨運旺季。而最悲觀的情景是,混亂、擁堵和高運費將持續到2024年。
資訊來源:勞氏日報
這兩年來集運市場運價經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現:該跌的時候不跌,該漲的時候反而一路下跌。市面上也冒出很多「專家」言論,事實上第一季度貨量確實慘澹,亞馬遜prime day會員日、傳統出貨旺季即將到來,小編了解到目前艙位有開始緊張的跡象,所以第二季度還會有集中出貨現象從而推高運價嗎?未雨綢繆,建議要出貨的貨主要抓緊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