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梨的孔融在評估曹操與袁紹實力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餘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
荀彧對孔融眼中的「當世名將」不屑一顧:「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
孔融提到的袁紹「五名將」,顏良文丑被關羽五刀砍光,淳于瓊被曹操割了鼻子,高覽被趙雲一槍秒掉,只有張郃擅長奔跑而熬到了三公待遇的「特進」之位,最後又在木門道被諸葛亮亂箭射死。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趙雲秒殺高覽、曹操割老戰友淳于瓊的鼻子,這當然都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中只有關羽斬顏良而沒有誅文丑,淳于瓊的鼻子也不是曹操割的——為了保全老戰友的顏面,也免得他一照鏡子就恨自己,原本想放生的曹操只好下了斬殺令。
曹操和淳于瓊、袁紹是老戰友,熟讀三國史料和小說的讀者諸君都知道:中平五年八月,漢靈帝劉宏設西園八校尉以分大將軍何進兵權,自任「無上將軍」,手下的八個校尉是精挑細選的心腹,八校尉以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為首,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第二,典軍校尉議郎曹操和右校尉淳于瓊分列第四和第八。
曹操火燒烏巢後斬殺淳于瓊,也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當年曹操只有四十五歲,跟淳于瓊分開已經十二年,老戰友重逢,痛下殺手自然是有些不忍心的:「時有夜得仲簡(淳于瓊字),將以詣麾下,公(曹操)謂曰:『何為如是(你怎麼弄成這樣子了)?』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公意欲不殺。許攸(這廝可恨)曰:『明旦鑒於鏡,此益不忘人。』乃殺之。」
當年的戰鬥很慘烈,袁紹的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都被斬首,淳于瓊估計當時是重傷暈倒,才被割了鼻子去報功:「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怛懼。」
在斬殺敵人太多的情況下,割鼻記功也是個好辦法,隋末唐初的名將羅士信,在齊郡通守張須陀麾下作戰的時候,就準備了一隻大口袋,每戰之後都會提著一口袋鼻子回來。
割老戰友淳于瓊的鼻子,去羞辱另一位老戰友袁紹,這種事情曹操還真干不出來——他是當世梟雄,而非歹毒小人,這種自跌身價的事情,馬超或許會做(殺八旬老婦),曹操卻下不去手。
袁紹麾下「五名將」中,淳于瓊和高覽存在感不強,顏良文丑又死得憋屈,咱們今天主要是來聊一聊跟劉備麾下「五虎大將」中四位都單挑過的張郃:他跟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都單挑過,而且都是敗而不亡——三國三巨頭曹操、劉備、孫權都很善於奔跑,常乃超要是拜其中一個為師,也不至於被李雲龍活捉了,張郃的長跑功夫,也不在曹操之下,他打不過就跑,從來就沒有被追上過,所以諸葛亮在木門道來了個關門打狗,斷了他的逃路。
善於奔跑的張郃第一次出場就表現不俗,當時關羽已經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而去,袁紹跟曹操兩軍對壘,張郃就成了頭等戰力:「三通鼓罷,袁紹金盔金甲,錦袍玉帶,立馬陣前,左右排列著張郃、高覽、韓猛、淳于瓊等諸將,旌旗節鉞,甚是嚴整;曹陣上門旗開處,曹操出馬,許褚、張遼、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後擁衛。」
演義小說一直按春秋規矩,讓兩軍交戰以「斗將」開始——春秋之戰一開始是大將乘車對戰,小兵捉對廝殺,基本是只分勝負不決生死,到了戰國時期,就詭計百出不講規矩了,但是「斗將」之風並沒有消失,呂布也曾和郭汜在長安城下單挑決勝負,郭汜戰敗後卻不認賭服輸,跟李傕合兵攻陷長安、攆走呂布、殺了王允。
咱們今天是以《三國演義》為依據,所以還是相信三國也「斗將」:「張遼出戰,張郃躍馬來迎。二將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許褚揮刀縱馬,直出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將捉對兒廝殺。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軍,齊沖彼陣。」
從幾乎同時進行的這兩場單挑中來看,張遼與張郃旗鼓相當,許褚單挑高覽也沒占上風,最後那場混戰,實際是曹操敗了:「審配見曹軍來沖陣,便令放起號炮,兩下萬弩並發,中軍內弓箭手一齊擁出陣前亂射。曹軍如何抵敵,望南急走。袁紹驅兵掩殺,曹軍大敗,盡退至官渡。」
張郃位列「河北四庭柱」第三位,在顏良文丑掛掉後,儼然成了袁紹手下第一高手。張郃高覽叛逃後,袁紹大勢已去,輸給曹操就成了必然。
張郃投降曹操後,跟劉備麾下四員大將都交過手,而且輸得似乎都不是很磕磣。
前面咱們說過,張郃投降曹操的時候,關羽已經回到劉備身邊,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時候,張郃也並沒有出手替兩位大哥報仇——張郃也算個「長腿智將」,主動送死的事兒他才不會去做。
張郃投降曹操後第一個單挑的劉備麾下大將是趙雲,兩人在穰山之戰初次交手,張郃以逸待勞,對戰中了埋伏還要保護劉備而激戰了大半夜的趙雲,最後還是輸了。
在對戰張郃之前,趙雲的體力應該已經消耗了大半:「趙雲挺槍躍馬,殺開條路,玄德掣雙股劍後隨,正戰間,許褚追至,與趙雲力戰,背後于禁、李典又到 ……」
趙雲衝破許褚、于禁、李典的包圍,一槍秒掉了要單挑劉備的高覽:「雲縱馬挺槍,殺散後隊,又來前軍獨戰張郃。郃與雲戰三十餘合,撥馬敗走。」
張郃與趙雲交手的最高記錄就是三十回合沒死,後來在漢中遇到趙雲,儘管有徐晃在身邊壯膽,但是倆人都沒有勇氣跟趙雲交手,放開黃忠就溜掉了:「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
據不完全統計,張郃跟趙雲至少照面五次(可能更多),四次都是大敗而逃(一次是在赤壁之戰後與徐晃雙戰趙雲,還有一次也是在漢中,看見趙雲旗號,『張郃大驚,引敗軍奪路望定軍山而走』),只有在長坂坡時表現得比較硬氣,那叫狐假虎威、乘人之危——趙雲已經激戰一天一夜,還抱著個孩子,張郃也沒能傷到趙雲一根汗毛。
張郃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輸得最快的,是在潼關渭水遇到馬超:「馬超挺槍直殺過來,曹操背後于禁出迎。兩馬交戰,斗得八九合,于禁敗走。張郃出迎,戰二十合亦敗走。」
張郃一溜煙跑掉,李通被馬超挑落馬下,曹操被馬超追得割須棄袍,外姓眾將包括許褚在內,跑得一個不剩,最後是真兄弟曹洪拚命擋住馬超大戰五十回合,這才等到「本家兄弟」夏侯淵帶領騎兵嚇退了馬超。
這樣比較下來,我們能不能說兩個張郃也打不過一個曹洪?當然不能,曹洪在曹操四兄弟(惇、仁、淵、洪)中可能是最弱的一個,他尚且能跟馬超大戰五十回合不死,張郃二十回合敗走,顯然是太惜命了。
二十回合輸給馬超之後,張郃還是十分囂張地瞧不起張飛:「人皆怕張飛,吾視之如小兒耳!此去必擒之!」
張郃沒有擒住張飛,反而被張飛打得「棄馬緣山而逃」,曹洪想起張郃的牛皮就來氣,在他戰敗時不增兵,回來後要斬首,看起來就像要替「侄女婿」出氣。
張郃在智勇兩方面都輸給張飛,單挑是表現還算湊合:「張飛出馬,單搦張郃,郃挺槍縱馬而出。戰到二十餘合,郃後軍忽然喊起,張郃不敢戀戰,撥馬回走,張飛從後掩殺。」
張郃打張飛是立了軍令狀的,所以他肯定是使出了全力,但最後還是以完敗告終,連羅貫中也忍不住嘲笑:「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
張郃一向是打不過就跑,但是在沒有退路的時候,也會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知道打不贏張飛就會被曹洪殺掉的時候,也能跟張飛大戰三五十回合才敗逃。
不知道為什麼,張郃這傢伙是越敗越囂張,在吹大氣被張飛痛扁後,他還是脾氣不改,又開始瞧不起黃忠:「你許大年紀,猶不識羞,尚欲出戰耶!」
黃忠大怒之下,跟張郃大戰二十回合,然後老將嚴顏從後殺出,張郃再一次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總體上來看,張郃跟劉備麾下大將單挑或混戰,也就能再黃忠身上占到半點便宜——單挑他沒輸,群毆剛占上風,就被趙雲嚇跑了。
不管怎麼說,張郃膽子大騎術高,敢跟四虎將單挑且能全身而退的三國名將還真不多,張郃的敗而不亡戰績,也足以自傲了。
咱們今天的依據是《三國演義》而非《三國志》,所以是誰在街亭擊敗了馬謖,就放在一邊不提了:在您看來,以張郃為參照物,能否衡量出劉備五虎大將的武功高下?
張郃有機會與關羽單挑卻從不出手,跟趙雲、張飛、馬超打架也沒贏過,我們能否說五虎大將的武功次序,就是像《三國演義》排列的那樣,關羽第一、張飛第二、趙雲第三、馬超第四、黃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