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選車總裁汪嚴旻:汽車要重構架構 華為不做垂直整合

2024-01-17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劉寶華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趙昊然

1月11日,造車新勢力里銷量最好的理想宣布官降,最高降幅超過4萬元,入門車型門檻拉到了30萬元以內。官方給出的理由是為新款上市做準備。

輿論場還有另一種說法,問界新M7的熱賣、M9的發布讓理想壓力山大。李想自己曾公開發微博稱「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並直接加速了從理想ONE升級到L8。此次問界新M7大定超過12萬,M9發布7天大定超3萬後,就有輿論判斷又會倒逼理想升級車型。

手握12萬訂單的問界新M7是車市一條鲶魚,3個月後,華為又投下另一條鲶魚問界M9。問界之外,華為智選車與奇瑞合作的智界開啟了首款車型的銷售,與北汽新能源的合作也在進行之中。

2024年,華為給汽車行業帶來的變量顯然會更大。

1月11日,汽車商業評論在上海前灘太古里華為旗艦店專訪華為終端BG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話題從問界M9搭載的新技術到華為在研中的重大技術課題如大模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做不做垂直整合,再到華為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涉獵甚廣,也是華為智選車高管少有的對外密集釋放信息。

其中談到盈利問題。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在2022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說過汽車是華為業務板塊中唯一虧損的。問界M7、M9的強勢表現顯然會扭轉這一局勢,汪嚴旻透露智選車業務目標是今年盈利。

採訪談到的其他信息與觀點篩選歸納如下。

要做偉大公司,必須重構汽車架構

「如果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必須要重構汽車的架構。」是採訪中最袒露華為雄心的一句話。

它來自技術探討的自然延伸,汪嚴旻說顛覆一個行業的往往來自行業外部,這幾乎是眾所周知、人人認同的定理,具體到華為,他認為「華為從ICT領域、消費電子領域、智能領域進入汽車領域,我們發現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再精確一下,汪嚴旻認為人工智慧是華為最有可能帶給汽車行業的顛覆性技術,「過去汽車的產業已經變成了被分配好的利益蛋糕,你只能吃這一塊,整車廠通過品牌溢價能夠控制最核心的器件,比如發動機、車身設計等,能夠控制這個東西,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如果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必須要重構汽車的架構。」

「我們看到前面有特斯拉已經慢慢重構這個架構了,所以我們不能站在過去一百多年傳統汽車的角度看這個事情,背後的邏輯就是要智能化,如果不涉足底盤機械的話,很難智能化。所以邊界未來都會打破,我覺得未來是充滿想像的時代,充滿著很多挑戰和機遇。」

要實現自動駕駛,必須掌控底盤

問界M9搭載了11月28日隨智界S7首發的途靈智能底盤,結合華為ADS 2.0智駕系統,擁有全場景智慧道路預瞄系統,配合自適應主動懸架,可平穩應對不同路況。ADS路面信息感知掃描每秒進行20次,支持懸架100次/秒懸架調節頻率,提前預瞄道路信息後,實時調節懸架阻尼狀態,走爛路也能如履平地。

底盤,似乎不是ICT企業造車的天然強項。汪嚴旻說,華為有專門團隊研發底盤技術,過去汽車底盤技術被少數巨頭壟斷了,幾個廠商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核心、強勢的地位,比如制動、轉向、驅動、擺臂、轉向節等,汽車行業經過多年淘汰賽競爭,形成了相對固定封閉的體系。

這是傳統汽車時代的運行規則,如果站在智能汽車的角度看,這種生態對智能化是很大的挑戰。

「比如底盤控制,大腦下達的這些指令,你的執行器,你的手和腳,必須要統一的聽從指揮。但是如果說你的零部件廠家有單獨的ECU控制,另外一家廠家也有單獨的有ECU控制,就需要不同的供應商配合你,那我的控制就受制約。」汪嚴旻舉例。

「很多新的特性,過去執行的話,比如說發現了某個方面的變化,還是通過ECU發回CAN總線,然後這裡來下達指令,整個路徑是很長的,但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這樣。我們可以在很短的路徑上,就可以把路況、扭矩的變化及時輸出到動態駕駛去,這種是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縮短。」

他的結論是,如果要實現真正的、未來的自動駕駛,真正要實現對車的全域控制,必須要在底盤上投入很多人力研究它,把多輪桎梏打通,實現統一控制,這是從傳統汽車走向未來智能汽車的必由之路。

但同時,華為在這個階段沒有做轉向、沒有做制動、沒有做具體的執行部件,而是和很多廠家做了非常多的技術,對執行器的控制邏輯、算法做了很多的驗證,對傳感器的接口標準做了統一要求。

華為不做垂直整合

問界M9上市7天就有了3萬訂單,2024年2月26日開啟交付,汪嚴旻稱目前因為一些供應上的限制,產能爬坡需要時間,華為在加速解決,預計到3月交付會提速,4月交付量會爬升到相當高的水平。

核心原因是問界M9用了很多新技術,這些技術需要每個供應商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同時達到相應水平,難度不小。初期有供應商在良率等方面達不到要求很正常,新產品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包括智界S7也遇到了同樣挑戰,供應鏈、產能、交付都需要時間爬坡。

垂直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鏈短缺,做得好的話還有可能降低成本,近年來在汽車業備受推崇。華為在正式進入汽車業之前就有多年的零部件供應商身份,是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垂直整合的。

但汪嚴旻明確回答,華為不做垂直整合,「不管是跟賽力斯也好、跟奇瑞也好,華為主要投入到對產品的把握、智能化技術、產品定義,以及在品牌、零售渠道的優勢。我們通過這個跟傳統的車廠進行互補。中國的產能比較大,我們不會重新再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做我們擅長的事情,優勢互補,做到多贏,華為跟主機廠、合作夥伴一起共同在新的生態模式上,都會找到各自最擅長的點去做。」

華為認為供應鏈整合有利有弊,在手機時代,公司就不做螢幕、攝像頭、電池等硬體,而是發揮自己最核心的優勢。如果沒有優勢,垂直整合成本並不比專業供應商低,某些時候弊大於利,垂直整合併不代表高利潤。

華為對一項技術、一款產品做與不做的標準是看壁壘,如果壁壘高,技術很容易被別人控制,或者這個技術點能帶來更多創新空間和能力,這種技術和零部件一定要想辦法去投入。反之,難度比較低、外部供應環境比較卷的技術沒有必要投入過多。

大模型上車,成為助手、師傅

問界M9是首搭鴻蒙4.0的車型,鴻蒙4.0引入了華為盤古大模型3.0。

汪嚴旻稱,華為大模型是完全的自主研發,算法和模型都完全自主,不依賴其他企業,原因顯而易見,有任何技術依賴就有可能被卡脖子,「如果哪一天雷達不賣給你了,那你怎麼訓練?你要不斷疊代,所以我們希望華為的大模型有別於其他公司的大模型,我們是完全能夠具備自主的升級、疊代、演進能力的大模型,從端到端的到模型本身。」

華為希望從根技術上掌握大模型,而不是在應用層做一些開發,或者是調用某一些模型的接口。後者的方式也能回答問題,但依賴於根技術的提供方。同時,華為在大模型上也保持對外合作,比如為科大訊飛提供算力訓練。

具體技術落地在車上,「問界M9上會率先把LLM基於語言對話的形式,在原來的小藝上做的更加流暢、更加人性化,內部已經測試一輪了,最近下一個版本就要推出。第二個,我們會基於車本身的場景會做深度的優化,讓消費者在用車、保養車、使用車上面能夠做得更加便利。」

汪嚴旻認為大模型上車後不僅有客服的功能,「你甚至可以叫它助手,甚至是你的師傅,它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有時候是客服,有時候是專家,有時候是顧問。我更願意說的是,未來如果進一步發展,它可以進一步了解你、學習你的駕駛習慣,能夠針對你的習慣學習,這是我們在大模型方面的一些思考。」

單靠供應商,15萬元的車城區智駕絕無可能

華為智能駕駛已經躋身第一梯隊,從去年開始,整個行業的智能駕駛技術路線開始做減法、降低門檻,去雷射雷達、去高精地圖方案盛行,有企業宣稱要在15萬元的車上實現城區智駕。

汪嚴旻對這種路線不樂觀,「不一定能夠做到,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傳統的供應商和主機廠的模式對於自動駕駛有多麼的不靠譜,如果一個主機廠不構建自己的一個系統,單靠供應商做城市的NCA,15萬的車裡面能夠包含我覺得絕無可能。要實現這個東西,你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大量的平台算力,因為自動駕駛需要大量的數據交互、學習,不斷的疊代,還有你的數據中心的投入,你的版本,你人的投資,說這個話的人我覺得完全是不太了解這個行業的複雜和難度。」

華為自動駕駛在行業內技術領先,成本也較高,汪嚴旻認為成本的降低取決於對城市NCA的投入,因為要解決很多場景。自動駕駛屬於體驗優先的技術,需要先把體驗做好,這樣消費者才有可能喜歡用。對自動泊車、高速與封閉道路的智駕更是高頻產品,必須把質量和可靠性做得非常高。

2024年是許多廠家城區智能駕駛的開城大年,對華為來說也非常挑戰,尤其是華為也選擇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路線,完全依賴感知能力、算法能力以及背後的學習、疊代能力。「而且每個城市的特點都不一樣,包括交通的標識、路口的標識,是大量需要學習和積累的東西,希望自動駕駛團隊會重點服務於這方面,也會在2024年加快我們學習這方面的技術。」汪嚴旻說。

M9的場景思維

華為從3年前啟動智選車業務,在賽力斯原有車型基礎上參與改造了問界M5、M7,問界M9則是華為真正全新打造的首款車型,使用全新平台,在產品定義的最初階段就完全融入了華為對汽車的理解和理念,也搭載了所有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先進技術。

比如智能化方面,華為最先進的智駕系統、鴻蒙座艙4.0、盤古大模型3.0、途靈智能底盤、192線雷射雷達、HUAWEI ARHUD臨境抬頭顯示系統都搭載於M9。

還有一些不容易發現的貼心設計,比如三排之前座椅下面地板全平,SUV能達到這樣效果的很少。M9的電池包被稱作業界最薄,只有110多毫米,再加上空懸可以上下調節各40厘米,標準離地間隙195毫米,最低可以降到135毫米,和轎車不相上下,這樣一來上下車非常方便,空間舒適性和進出便利性都得到保證。

汪嚴旻舉例說雪佛蘭的全尺寸SUV,優點是空間大,缺點是懸掛太軟,像開船,停車難,上下車費勁,得抓著扶手,完全不適合國內使用環境。M9從設計上盡力融入SUV的優點、規避缺點。

即使第三排座椅都有座椅調節、充電口和杯架。全車有線充電功率66瓦、無線充電功率50瓦,這些配置能明顯提升用戶體驗,但在傳統車企的產品上很難看到。

過去汽車是按尺寸、級別、商用/家用來分類的,汪嚴旻說M9不能用這些標準去衡量,而是場景造車的產物。

「我們有五個核心場景,第一個就是辦公通勤的場景,有PC、華為的平板,強調生產力的東西;我們有個人場景就是手機、耳機這些傳統的手機終端領域的產品融入車;我們還有家庭場景,有鴻蒙家庭的大屏設備等;我們有出行場景,包括智選車、人車互聯等。我們把一個人定義成個人、家庭、辦公、出行以及運動健康,所以M9其實不論在哪個場景裡面都是適合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202aad9c4c3319da306e80aaf4f1c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