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使臣朝見乾隆失敗,難道真是因為怎樣跪拜禮儀?真相挺無厘頭

2022-05-24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英國使臣朝見乾隆失敗,難道真是因為怎樣跪拜禮儀?真相挺無厘頭

英國使臣朝見乾隆失敗,難道真是因為怎樣跪拜禮儀?真相挺無厘頭

英國特使見乾隆:都說乾隆因為不滿英國人跪拜禮儀,真相其實不然

18世紀中英關係的最大事件,是1793年英國特使馬卡特尼勳爵率龐大的使團來華,旨在擴大對華貿易,完成締約任務。英國派出勳爵出使大清,可見當時他們對此行是寄予了厚望的。為了讓這一「萬目共瞻,威儀所在」的出訪成功,國務大臣丹達斯—日之內竟連下兩道命令,東印度公司也發出特別訓令。這數萬言的訓令和囑託,便成了馬卡特尼勳爵屢次向中國請求的內容:

馬卡特尼從8月11日在天津城起到10月7日被迫離開北京南返止,先後五次向乾隆皇帝及其封疆重臣提出以「擴大商務特權及開放新埠」為核心的7條、11條、15條請求(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卷二,第225—227頁;另見英國皇家檔案館藏「1831年12月,秘密檔案選定會」資料)。這些請求,實際是英國150多年中對華貿易的總結,也是英使來華目的之真諦。然而,這幾次請求卻都被逐一駁斥回來。泛海梯航十餘月,在華逗留了近半年,舉世關注的英國龐大使團來華,卻一無所獲,悻悻而歸。

對於英國使團這次訪華失敗,若從當今的角度進行理論性探討,綜合歸納,大體可分以下原因: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和遠離其他文明中心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相對獨立、自我延續的深厚的中國古代文明,這個文明必然帶有強烈的排他拒外傾向

(二)具體到清王朝,基於其立國於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華大地,加上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局面,造成了清朝統治者在地域、國力、財力、文化、治理國家手段上,都以「天朝上國」自詡,視任何國家皆為藩屬,認為外國商人、使節、傳教士來華,不是有所乞求,便是進貢通好,亦或者是「心懷叵測」「旨在顛覆」或另有企圖;

(三)與外界交往的態度,取決於清廷不諳世界大勢所趨、潮流巨變,固步自封,深閉固拒,尤其是1759年定型的閉關政策,形成了鴉片戰爭前近一個世紀的不變的閉關格局

(四)當然,清王朝基於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統治的需要,為防止外來侵略,防止「國內姦宄滋事」,防止「外夷奸棍,潛入內地,誑誘愚民,恣行不法」,才採取了正當防衛的政策——「外國人被禁同中國人有任何來往。」(《馬恩全集》,第9卷,第115頁)。

歷史是前人走過的路,後來人的看法和評述不會一致,也不可能一致。因為不同的人(諸如國別、職業、地位、身份、閱歷、學識、性格、心態等等不同)會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同一歷史進程,自然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其實,除了上面理論上的原因,如果這些所謂的無關緊要的小事,解決得好,馬卡特尼出訪不會一無所獲,無功而還,其中有的相當重要的條款是可以協商妥善解決的。那麼,50年後的中英摩擦即便加劇,也可以用談判方式代替暴力對抗。

首先是「貢品」問題。

當乾隆皇帝和掌握使團命運的軍機大臣和珅得知「貢品」極多,遂對使團產生好感,詔諭各地熱情款待英人。乾隆帝也駁斥了對外國人一向抱有敵意的地方官,他說,「此等外夷,輸誠慕化,航海而來,豈轉虞有他意?」他還興奮地寫道:「博都雅昔修職貢,英吉利今效藎誠。豎亥橫章輸近步,祖功宗德逮遙瀛。視如常卻心嘉篤,不貴異聽物詡精。懷遠薄來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上引《高宗實錄》,卷1421,1431)。確實,倘「貢品」不出問題,使臣11點要求中,至少也有可以解決的。儘管人們不願承認或重看那種有損中國人形象的現實——「禮品」是事情成功的敲門磚,然而後來的事情發展,卻無情地印證了這種結論。使團到達天津,地方官發現,除給皇帝的「貢品」外,什麼都沒帶來,都流露出失望的神情。「貢品」單呈到朝廷,乾隆大失所望,「竟對此十分厭煩」,他早就從傳教士那裡得到了英國使團帶來的東西。(阿蘭·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第244頁)連占貪成性的和珅也深不以為然,只是在扣下一輛英國馬車後,冷冷地告訴馬卡特尼,我大清「景福宮陳設儀器較之該國所造天球地球更為細緻。」(《掌故叢編·英使馬嘎爾尼來聘案》,第48頁)後來,他向使團索要的馬車,又扔到使團居住的通州寺院外。著名的法國外交家阿蘭·佩雷菲特曾說,「馬卡特尼當時若給和大人送去萬兩白銀,或許他的任務能完成一半。」拿破崙則說,「如果當時付給中國最大的官員一百萬法郎,一切就可以解決了」。(上引佩雷菲特之書,第585頁)。

其次,伴隨著「貢品」矛盾,又交織出現了那麼多令清王朝忌諱的問題。

(一)當乾隆君臣發現「貢品」清單上有戰艦模型,頓生疑竇。加上使團在通州演示了野戰炮,結果令朝野大驚。這很自然地讓乾隆想到福康安所奏英國軍隊參與喀爾廊進犯西藏之事,他的態度開始轉變,所發上諭的指示不斷地在苛求和寬容之間搖擺。

(二)在乾隆接見馬卡特尼之前,使乾隆君臣態度大變的另外一點,是在華的傳教士擔任翻譯時,故意引發語言誤解,起了很壞的作用。首先是傳教士翻譯「貢品」清單時,有意將馬卡特尼的「君主特使」官銜譯為「欽差」——乾隆聽到這個稱謂十分生氣,因為在他眼裡,只有中國皇帝才有派出「欽差」的資格,藩屬國哪裡有派「欽差」的資格?接著,便是英國的老對手葡萄牙的傳教士,大清欽天監正索德超擔任翻譯時,他故意錯譯了馬卡特尼的許多話。

(三)當時,乾隆朝的君臣關係和奏摺諭旨上傳下達的途徑方式,也是導致馬卡特尼失敗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仔細翻閱一下這段歷史的各種原始奏摺和軍機處廷寄諭旨,就會發現,各級官吏多次出現欺上瞞下、添油加醋,或粉飾或泄憤的詞句和內容,深居內宮不與使團接觸的乾隆皇帝必然受到奏摺中褒貶之詞的愚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皇帝與他的寵臣軍機大臣和珅的關係。如果說,乾隆皇帝的意志與馬卡特尼的請求是槓桿的兩端,那麼和珅就是這根槓桿的支撐點,他的態度的偏移,決定了平衡後傾斜的方向。乾隆帝後期,軍機大臣通常是代替百官向皇帝進言的重臣,也是代表皇帝擬寫諭旨、頒行天下的大臣。乾隆帝過分寵信和珅,打破了天朝制度的平衡,使和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一般情況下,他寫的文字就相當於皇帝的諭旨。關於英國使團問題的一切諭旨,都是他一手經辦,諭旨中內容所反映的前後態度的變化,正是他對使團感情色彩的變化。

當然,英國使團尤其是馬卡特尼的傲慢和自以為是,也是令人憤怒的原因;為了表現英國人紀律嚴明,士兵違禁喝酒而遭棍打,欽差上奏說,「英國人太殘酷了,太壞了」;馬卡特尼抵熱河後,借有病,想觀察皇帝和大臣們的態度;炮手傑里遜·里德病死熱河行宮,觸犯了大清的「任何人不准死在皇宮」的忌諱,等等,這些雖然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事,卻讓乾隆皇帝給英國人下了個「爾等不諳中國體制,冒昧瀆聖」的看法。而偏偏在還沒謁見皇帝之前,就發生了那麼多說小就小、說大就大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幾乎是同時交織出現,理不出個頭緒,使局外人—聽就煩了。乾隆有了惡感,沒等9月14日接見——還沒有看到是叩頭或是單膝下跪,便發下諭旨說,「似此安自驕矜,朕意然為不愜,彼所求進貢件,已諭知微瑞,不必收接代奏,其在寓所收拾一二日,妥為照料,奮發起身……亦不必令在京伺候迴鑾接駕。」至此,馬卡特尼在9月14日謁見乾隆皇帝時,無論跪叩或單膝,都不可能改變乾隆的態度了!最後,禮儀之爭成了中心議題,使團的使命便淹沒在禮儀衝突之中了。

第三,禮儀之爭當然是導致使團失敗的因素之一。

但實際上卻是乾隆決心拒絕英使任何請求之後找到的口實——那是使團使命註定失敗已成定局之後的事情,而並非像眾多史家所認定的那樣——由於禮儀爭論而導致馬卡特尼的失敗。儘管禮儀爭論僅是個藉口,也應指出,不管自稱是「先進文明的大國」,還是自詡九五至尊、禮儀之邦。兩個世界,把相互撞擊通過禮賓的形式來表現,誰也不是高明的。

總之,除了上述宏觀和微觀的因素外,當時的實際情況也註定使團任務不可能圓滿完成。客觀分析當時中英雙方的心態——英國迫切需要開拓市場,兜售商品,壟斷世界對華貿易,加上對華茶葉貿易入超,拿不出貨幣和貨源支持日盒擴大的貿易發展趨勢,逐不顧中國的客觀實際,急於全面打開中國貿易大門;清王朝則為政權的安全而密切注視著一切與中國接觸的「外夷」的動向,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向世界張望。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英雙方各犯了兩個導致接觸失敗的錯誤:英國對中國政府機制缺乏實質的了解,而企圖儘快全面對華貿易,這既是一廂情願且又違背規律;而中國命運主宰者,既不諳世界大勢、拘泥眼前的既得利益,又過於神經敏感,色厲內荏。這種情況下,馬卡特尼前來出使,怎麼會不失敗呢?

參考文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1501fd7e391f29507bfd856b214a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