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蘇聯為何放棄核武轟炸中國?多年後,叛逃的高層說出原因

2024-10-15     大咖醫生談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中蘇之間的關係是很不錯的。

在那時,對於剛剛成立的,與自己處於一個陣營中的中國,蘇聯也算是盡到了一名作為老大哥的責任。

不僅在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對於中國的軍事武器也有些許的指導。而對處於激烈對抗中的蘇聯,我們那時候也體現出了支持態度。

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轉變以及中國的日益發展和強大,中蘇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蘇聯不僅僅是逐步撤銷了在中國的各方面援助力量,甚至還在1969年放出了對中國的核威脅。

蘇聯態度轉變之大,令國際上很多其他國家都感到不小的驚訝。

但更出乎所有國家意料的是,蘇聯在放出這樣赤裸裸的威脅之後就沒動靜了,就這樣放棄了對中國的核武轟炸。

究竟是為什麼,讓蘇聯和中國「撕破臉皮」?又是為什麼,蘇聯就此放棄了對中國的核武轟炸?或許在多年之後,從蘇聯叛逃的高層口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二的答案。

一、核威脅的導火索

192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

在那個滿世界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年代裡,社會主義中國一經成立就受到了蘇聯老大哥的「重點關注」。原因無他,是因為蘇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大國「盟友」。

在後面的十多年中,為了表示自己的「真誠」,可能也是為了儘快的扶持出一個可以幫助自己與美國對抗的國家,蘇聯確實在中國各方面的建設中提供了力量。但兩國之間的友誼卻並沒能一直長存,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兩國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

兩國之間的矛盾隨著蘇聯新一任領導人赫魯雪夫的上台,逐漸達到最大。赫魯雪夫上台後,對於中國,不再像史達林那樣以一種和平友好的方式交往。

相反他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傲慢」和「不屑一顧」。

最開始,雙方還只是在一些政策、發展路線等方面有著激烈的爭論,但逐漸的,矛盾深入。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蘇兩國甚至在領土上也有了爭奪。

兩國在領土方面的爭奪焦點主要在珍寶島上。這個位於我國東北黑龍江的領土,不知為什麼被蘇聯瞄上了。為了與中國爭奪,蘇聯不惜宣戰。兩國關於珍寶島的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這場戰爭的爆發還不是蘇聯對中國發出和威脅的導火線,徹底引爆蘇聯的,是這場戰役的結果。

按道理來說,工業化和軍事化建設領先於中國的蘇聯本應理所應當的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但結果就是那麼讓人感到意外,中國勝利了。

而且,蘇聯不僅在珍寶島戰爭上輸了,輸的還比較慘烈。這無疑讓蘇聯和赫魯雪夫感到很「沒有面子」。

在他們看來,一直獲得蘇聯幫助的中國最終卻戰勝了蘇聯,這是對他們國家實力的一種打擊。

之後,不僅僅中蘇之間的友誼不再存在,蘇聯更是選擇要放出大招。以赫魯雪夫為首的蘇聯高層領導人,當機立斷調集大軍和武器,準備通過和武器讓中國吸取「深刻的教訓」。

然而,就在整個國際都處於嚴峻的形勢之下,所有國家都在圍觀「中蘇的笑話」時,卻沒有了後續。蘇聯就這樣「偃旗息鼓」了?

二、為何放棄核武轟炸

對於蘇聯為何在信誓旦旦的放出要用核武器轟炸中國之後卻沒有後續的原因,國際上眾說紛紜。

這一事件的猜測有不少,但在多年之後叛逃的蘇聯高層口中,我們好像距離真更近了一步。

後來從蘇聯叛逃到其他國家的高層官員阿納托利·舍甫琴科並沒有在公開場合討論過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但從他書寫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獲知一二。

他寫到:在作出用核武器轟炸中國的決策之後,蘇聯高層的對於怎樣轟炸,意見並不統一。

有的人認為,應該對中國進行全面式的轟炸,以防患於未然。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只要把中國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轟炸摧毀就足夠了。就與這樣兩方面的不同立場,蘇聯高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在激烈的爭論之下,蘇聯遲遲不能做出到底如何用核武器轟炸中國的決策。就這樣,一拖二拖,慢慢好像就被擱置了。

而為什麼會有部分蘇聯高層提出只對中國的通信和基礎設施進行轟炸呢?

全面式打擊,儘早為自己解決一個敵人難道不好嗎?這和當時毛主席的種種智慧決策有很大的關係。

在中蘇關係徹底破滅,蘇聯放出要用核武器的轟炸中國的話語之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並不像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那樣感到驚慌失措。如果放在其他國家,一聽蘇聯要用核武器轟炸自己了,領導人肯定會惴惴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

但毛澤東主席顯然是智慧冷靜的。他在聽說這一消息後,腦中迅速構建出了應對策略,並付諸在實際。

一方面,他顯示指揮我們中國人民挖防空洞、儲備糧食。以備如果蘇聯真的使用了核武器,這樣人民還能有藏身之地。

另一方面,他也用高超的話語分別向蘇聯和國際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警告」。對於蘇聯,毛主席說到:「如果你真的用核武器轟炸中國,那中國以及中國人民會不惜一切代價與你展開反抗。」

國際上,毛主席也發出了自己的話語:「如果蘇聯真的敢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中國進行反擊的範圍降不僅僅只限於蘇聯一個國家。」

這樣一來,有更多的其他國家被動的被捲入到這場中蘇之間的對抗中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蘇聯固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了。

因為如果他真的發動了這次核攻擊,那麼後果估計不是其可以輕易承受的。

蘇聯的核武器轟炸,在這樣的情況下並沒能實現,後來隨著蘇聯的解體更是「灰飛煙滅」。

事件固然結束了,但我們從中又能獲得怎樣的啟示呢?對於我們之後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幫助呢?

三、沒有永遠的朋友

在與蘇聯的這一次「交鋒」中,我們第一個意識到的固然是核武器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核武器的威力之大,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但這樣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卻並不是任何國家都能擁有的。

因此,沒有核武器的國家在面對核武器國家的和威脅時,不僅是很危險的,也是毫無底氣的。所以能夠自己研發核武器,無疑是為自己國家的安全提供了很堅實的一份保障。

與此同時,在自己國家的安全得到了切實保障之後,當與其他國家開展外來交往時,我們要把握好距離。

即使是在國家一步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收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和善意。但也不能對其一點戒備心都不保留。

要明白,不管是哪個國家,在面對比自己弱小的國家是,是十分願意提供幫助的。

因為這樣一來,這一國家基本上就會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在國際上得到一個乖乖聽自己話的「盟友」,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一旦這個弱小的國家一點點發展起來,當對其施以援手的國家感受到威脅之時,他也會毫不猶豫的進行摧毀。

沒有一個國家會願意「養虎為患」,最好的做法就是把一切威脅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

蘇聯對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況且,一個國家對外的交往策略如何、施行什麼樣的對外交往政策,和國家的領導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或許當這一任領導人在任時,我們之間是友好的,但下一任領導人可就不一定是這個態度了。

除了以上種種,我們還可以看到,毛主席在面對蘇聯的核威脅時,還可以做到冷靜應對,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到的。

不管對方的話語再怎樣具有威脅性,我們千萬不可以自亂了陣腳。

只有在高壓之下保持冷靜,才能想出更好的應對方法,從而更得當的面對一切狀況。

而當我們自身可以具備足夠完備的應對措施時,敵人往往就會「三思而後行」。

總而言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一門的藝術。

不管是外交政策的制定,還是外教策略的施行,裡面都有很大的學問,而每次外交關係的發生又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示。

結語

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核」力量固然強大,但我國當時不顧一切的膽量和決心也不容忍和國家小覷。

不然,蘇聯也不會在核武器轟炸發麵產生分歧,從而最終不了了之了。

以上就是本次全部的內容了。

對於中蘇這次未爆發的「核戰爭」你聽說過嗎?至於這位叛逃的蘇聯高層所說的原因,你又持什麼樣的看法呢?

參考資料:

天天看娛樂2024-10-07

69年,蘇聯為何放棄核武轟炸中國?多年後,叛逃的高層說出原因

玉綠薯老2024-10-10

1969年蘇聯要扔原子彈,毛主席:你敢扔我國8億軍民就移民

參考資料:

天天看娛樂2024-10-07

69年,蘇聯為何放棄核武轟炸中國?多年後,叛逃的高層說出原因

玉綠薯老2024-10-10

1969年蘇聯要扔原子彈,毛主席:你敢扔我國8億軍民就移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118cff52a0e9830b3d1813517fa3c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