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處於困惑中?也許身體知道答案

2019-09-02     明天會更好651011

近日無事,電影院裡看電影。電影名字叫做《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曾經的香港電影,真的仰慕已久,有過類似《無間道》、《天下無賊》等等,這樣的經典,一直認為銀河印象,超乎想像。

高峰放大了看,那就是檻兒;前輩的高大。投射到後輩身上,那是陰影。使徒行者和我一樣,在陰影里,蹣跚前行。慶幸的是迄今為止,做得不錯,對於劇情我覺得沒什麼可說的,因為大家都知道。

生命在國家利益面前

劇情發展到,一位吳鎮宇飾演的科長和兩位主角去執行任務,這位科長是指揮。眼看局勢不利,於是就決定撤退,把兩位同事只留在了槍戰現場。

從理性上知道,花納稅人的錢,這麼多錢,目的是要拿回重要的資料,拿到了重要的資料,就應該儘快撤退。當國家的利益和警察個人的安全,發生衝突時,那麼及時止損才是更合適的決策,只是我卻不由自主流出了眼淚。

這讓我想到了經濟學,經濟學的很久以前,就同意把人的生命放到天平上做計算。

比如福特汽車,曾經有款車,如果追尾就會發生爆炸,容易造成車裡的人死亡。如果加塊擋板,只要16美元,就可以大大降低傷亡人數。

這個問題主要想表達:生命是無價的,而有的商人為了追求利潤,至人命於不顧。是不道德的。

對於這個問題,弗里德曼的回答是:應不應該裝這塊擋板,你我都不知道,因為沒算過。不能因為生命無價,就無止境地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因為提高安全性能是由代價的、是有成本的、是必須計算的。

我相信你

最近在學心理學,心理學告訴我,基於人性本能的自戀需求,每個人都傾向於證明「我是對的」、「我比你強」。在這個過程中,就免不了出現攻擊性。

我是對的,怎麼證明呢?就是你是錯的,甚至證明你是錯的。我比你強,攻擊性就更明顯了,尤其是對某些人來說,只有我比你強,我心裡才會舒服。

就像有些人故意選擇差一些的合伙人、伴侶,有時甚至故意的孩子露出負面預期,說句扎心的話,有的父母經常說:別人家的小孩怎樣怎樣。

潛台詞就是,我的孩子應該跟別人家的小孩一樣,你其實不配做我的孩子。這當然維護了自戀,但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

如果有人能做到它的反面,在被全世界誤解的時候,有一個人站在你身邊,對你說:我相信你。我瞬間被感動了,可能是這種超越人性的光芒,知己般的信任,才能做到這一點。

恐怖分子,能做的

香港警匪片兒,反派要麼大毒梟,要麼恐怖分子。看電影的時候感覺有點弔詭,其實不知道是什麼。等到看完之後,才明白恐怖分子的行為邏輯有點問題。

片中的恐怖分子,似乎是為了恐怖行動而恐怖,好像很單薄,就像大多數小說電影里,反派就是單純的壞,沒有道理。

而真實生活中,恐怖分子不會去襲擊大人物,首先大人物警衛森嚴,襲擊需要付出成本很高;其次任何物種誕生之後,第一目的是生存,考慮填補社會的某個空缺,獲得資源,所以他的行為一定要是符合他的生存邏輯的。

而攻擊國家警察、鬧市槍戰,這種一聽都是假的,因為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他們需要的是生存,需要更多參加「聖戰」的戰士,而不是這種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事情。

人是善良的

我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電影、電視劇、小說中沒有了單純的壞人,尤其是主要角色,有他自己的生活場景,自己的狀態,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困境,需要掙脫。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矛盾、衝突、對立、抗爭,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閃光點,而後現實和環境的各種逼迫,忠誠還是背叛,妥協還是抗爭。

片中有幾個我印象很深刻的鏡頭,就是兩位主角噩夢中驚醒,童年的印象太深刻,以至於成年後受到刺激,還會從夢中驚醒。原因則是因為他們是善良的,有良知的。

也就是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電影開始描繪人的善良,環境的壓力,而後關注個人的各種不得已。

可能這種不得已是所有人的困境,更容易觸動每一個觀眾的情緒,達到共鳴,或情感上的共振。

就像很多人根據好惡判斷:你和「我」親近,所以你和我一樣好;你和「我」疏遠,所以你不好。

身體知道答案

記得我每看一場電影,都會有感動哭我的情節和畫面。可是每當我看完之後,再回想起來劇情,到底是哪個點,為啥感動我的時候,就想不起來了。

這次我特意觀察、記錄,到底是哪個地方,感動了我,是因為什麼感動了我?讓我流下了眼淚。

然後我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就是感動的是我的身體,或者說潛意識,而我的情緒沒有什麼反應。

比如劇中兄弟情深的畫面,兩個人在高壓狀態下,快死的時候,表現出來深刻的友誼,我有被感動嗎?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流出了眼淚,但心情很平靜。

也就是這個畫面,可能調動了我的同理心,調動了一些情感,一些身體感受,比如受傷的疼痛,我看到了也會覺得心裡不舒服,這是一種同理心。

準確說,我並沒有被感動到,只是這些台詞、音樂、畫面,直接穿透了我的身體,或者感動了潛意識,卻並沒有進入我的心裡。

因為我知道,如果真的進入到心裡,我的心會疼,這是真正痛苦和悲傷的表現。簡單說,很多情感畫面會直接穿越思維,進入身體。

也就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理和情感,還有想法,可能是迷茫無助的,但身體知道答案,就比如當時看電影的我,明明自己內心像一潭平靜的湖水,沒有任何波瀾,但眼淚就是流了下來。

可能就是因為那些畫面和聲音,有穿透思維和意識,直達潛意識和身體的能力。而身體或潛意識,會在無形中指導或誘導我,做出一些決策。

不管看戲、看書,還是看其他,人是自戀的,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更多的還是看到自己。

本文系個人、主觀、片面的偏見,你有其他觀點和我分享嗎?歡迎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jUS8mwBJleJMoPMIG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