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舒生讀思系列
讀
偉大存在是由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人類組成的整體,在完善世界秩序上他們欣然地相互合作。
人類集各種本性於一身,包括將自願合作的唯一源泉,即愛,作為它的原則。
在真正意義上可以說,愛人類構成了人類之全部職責。
——法 孔德
直至人類思想模式中的基本結構發生偉大變革,人類命運中的偉大改進才可能出現。
(孔德)著作極其充分說明了:「即便沒有宗教信仰的幫忙,我們也能夠使『為人類服務』具有一種宗教所具有的心理力量和社會功效;我們甚至能夠使人類生活完全被『為人類服務』所控制,使一切思想、感情和行為都塗上『為人類服務』的色彩」,「我們目前的時代是人類發展的相對早起階段,在這個階段,一個人確實不能感受到對其他一切人的完完全全的同情……但一個社會感情已經成熟的人,就不可能把他的同胞都視為與他爭奪幸福手段的對手……只有那些道德上一片空白的頭腦,才能為他們的人生旅程安排這樣的計劃:除非受到他們私利的驅使,根本不去關心別人。」
——約翰穆勒《功利主義》
說明:內容來自羅翔《法治的細節》
思
58
在人類社會早期,驅使人愛人類的是一種博愛精神。這種精神,主要是極高尚的個體或個別組織所為。
墨子的兼愛思想,就是一種博愛主義。《墨子·兼愛中》有一段話說得很明白:「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種博愛主義。
這種博愛主義,主要訴諸推己及人的原則,然後擴充到全人類。它猶如歌曲《愛的奉獻》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人間。只要大家相親相愛,愛人如己,天下便可大同,四海便可一家。
蔡元培認為,博愛是人生最可貴之道德,是人之不同於禽獸的根本。
這是愛的呼喚,本質上是一種道德之愛,它幾乎不帶功利的色彩,是一種高尚之舉。
現代人道主義所倡導的「為人類服務」,也是一種道德之愛。在這種博愛主義的感召下,確實有很多人無私地致力於「為人類服務」。
但是,古今中外所倡導道德的博愛主義,從來沒有成為世界的主流。像孔德所倡導的「人道教」,至今仍是一個烏托邦。主流的世界,仍是一個自私功利的世界。
悲觀的人看到這個自私功利的世界,往往越發悲觀,甚至會因此遁入空門。但如果我們的評價不那麼苛刻,而願從常情出發看待世界的變化,就會發現,近現代社會相比古代社會,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和進步。這種發展和進步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只是人往高處走,人們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有了這好,還要那好;有的很好,還要更好,所以即使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人們的幸福也未必成正比提高。但發展和進步的客觀事實,是不可否認的。而且這種發展和進步,還在指數級增長,這一點最為明顯地體現在科技上。
科技的進步和廣泛使用,通過市場法則(經濟的全球化),已經使全球受益。消費無特權,只要你有資本,人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產品帶來的好處。這與傳統歷史相比,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如今產品的發明,如人工智慧的興起,抗癌藥物的發明,全世界都因此受益。
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源儘管是自私和功利追求,但它客觀上卻帶來了更多的博愛精神。市場以人的需求為導向,需求乃發明之母,對普遍需求的滿足,就蘊含有博愛主義的理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博愛主義的理念也必將一點一點滲入市場,並在人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後,成為常態追求。而這一切,主要不是靠道德的博愛主義,而是靠功利的博愛主義來實現,簡言之,正是自利利他的水乳交融,最終使得博愛主義成為人類最好的選擇;正是功利驅使人走向人類之愛。
目前人類正在向這種博愛主義邁進,相比傳統社會,我們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但是和理想的、最高級的博愛主義相比,我們又只是處於早期階段。我們的科技還遠不夠發達、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發展極不平衡、貧富懸殊、霸權主義、專制特權、教育不匹配、分配不公平、民生保障有限、各種信息繭房、文化的桎梏、人性的種種缺點,等等,這些都使得現代博愛主義的實現必然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相比過去,這個過程不會像傳統社會那樣進步緩慢,因為現代文明正在加速度飛馳。科技的進步和制度的完善,正將博愛主義的烏托邦一點一點變為現實。
其中局部的陣痛,或一時的倒退都是極可能的,但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看,我們有一萬個理由相信,人類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