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導讀 |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醫院發展(之一:發展科研的戰略選擇)

2023-10-31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致中和》導讀 |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醫院發展(之一:發展科研的戰略選擇)

按語:

2023年是廣東省中醫院建院90周年。90年光陰,彈指一揮間。 90年來,廣東省中醫院緊跟黨走,以肩負振興中醫為使命,以至精至誠守護人民健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廣東省中醫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藉此90周年之際,我們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歷史智慧力量,砥礪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懷揣著省中醫院的赤子丹心,團結奮鬥,逐夢新征程!

接下來,本專欄按醫院工作不同板塊,系統梳理有益工作經驗,通過採集醫院奮鬥史中的艱辛故事及光輝瞬間,凝結的管理智慧及醫院精神,形成系列專題文章,以此向建院90周年獻禮致敬!

第三篇章: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醫院發展

一、發展科研的戰略選擇

廣東省中醫院的科研戰略抉擇、工作思路擬定、以及實施路徑疊代更新,都是與醫院發展緊密相連。回顧起來,醫院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

首先是解決溫飽問題,那是史德林書記主持工作的階段,提出了 「沒有病人就沒有飯吃」 。這個口號一直被學校批評,「一個大學附屬醫院怎能把吃飯放在首位?」但現實就是這樣。那時的廣東省中醫院,連工資都發不出,所以主要精力就是解決溫飽。首先實行分配製度改革,打破「大鍋飯」,鼓勵大家服務更多病人。實踐證明,我們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其第一切入點就是分配製度改革。

慢慢的,飯雖吃上了,但離可持續發展還有一定距離。當時,很多醫院覺得我們分配製度改革得很好,全廣州甚至全省的醫院都跑來學習。可蛋糕就這麼大,別的醫院底子好、技術實力硬、人才素質強,自然而然就把這蛋糕給搶掉了。

醫院發展隨之進入平台期。當時醫院院長呂玉波剛做一把手,第一年年底醫院工作量不升反降,壓力很大。後來經調查發現,不是員工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大家都很主動積極,主要是專業人才的素質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不能較好解決複雜疑難疾病。

例如當時的外科,主要做的是類似於闌尾炎級別的手術,別的手術都不敢做。胃切除術要請外院專家來做,複雜一點的病人都不敢收。一個痔瘡大出血,其實只要縫兩針就好,但是當時的醫生都不敢,要送去西醫院。外界曾稱,省中醫院就只是衛生院的水平

針對這一痛點,醫院決定主抓內涵建設。

第一步,就是人才培養能力建設,著力點就放在人才隊伍建設和專科建設。圍繞解決急危重複雜疑難疾病抓專科建設抓員工繼續教育,實行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和總住院制,要求所有醫生必須懂得「五衰」搶救。

正是有了這樣的紮實基礎,非典時,我們才敢收病人,我們中西結合抗擊非典的成效才得到了認同,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肯定。當時,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了近百名醫務人員準備到香港支援抗非,可香港醫管局只要求我們派出兩名中醫專家。我們派出了林琳、楊志敏兩位專家到香港支援。在香港抗擊非典勝利之後,香港醫管局給世界衛生組織的總結裡面專門寫了這麼一句話:「我們的臨床研究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是有效的。」而且它突破了中醫不能進香港公立醫院的歷史,從此香港醫管局開始在香港公立醫院組織中醫門診。

當時醫院的發展戰略要構建三大優勢:服務優勢、療效優勢、信譽優勢。實現四大戰略目標:成就一群名醫、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服務團隊、形成患者信賴的公信力。

從醫院戰略選擇來說,無論是構建服務優勢亦或信譽優勢,相對花費的時間會較短,能有「短、平、快」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果然,效果出來了,別人都夸廣東省中醫院管理好、服務好、行風好,到處誇獎我們。但是,呂院長越聽越覺得不是滋味。對於一所醫院來說,這「三好」固然重要,但療效好才能滿足患者的核心價值!廣東省中醫院更想要的是療效,不過這不是短時間能達到,若沒有5-10年的不懈努力,都難以顯現出來。這就更加堅定了醫院要抓人才隊伍專科建設的決心

通過專科建設帶動人才培養,醫院醫療水平逐漸上來,連中央領導、老省委書記李長春都稱讚我們在中南海很著名。但與此同時,科技工作仍然是個薄弱環節。

一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學歷結構不合理。醫院基本沒有研究生,也不招收研究生。認為同樣年資的畢業生,研究生在臨床水平方面比不上本科生,而工資待遇卻比本科生高,不值得。

二是缺乏科研的積極性。覺得能看病人就可以,感覺科研對臨床沒有幫助,只會耽誤臨床的時間和精力,對科研工作不重視。

三是缺乏科研的素養,不懂凝練研究方向,發表不了文章,申報不了課題。

四是不懂新藥臨床試驗的規範。當時醫院是新藥臨床試驗基地,參與一些新藥、更多的是中藥保健品的臨床試驗,大家對這些臨床試驗不重視,做得不大規範,對知情同意、倫理審查等要求都不大熟悉掌握。

五是學習氛圍淡薄。醫院經常邀請業界學術大咖來院做學術交流,推動院內學術發展。然而當時要舉辦一場學術講座,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的難度,並不在於邀請知名學術專家,而是大家壓根兒對這類學習不感興趣,不積極參加聽講座。也就是專家有了,而聽眾很少。每次舉辦學術講座,科研管理部門都要電話通知好多次,規定科室一定要派人參加,才有部分醫生前來,同時由於參加人員的外語水平或知識水平有限,也不能積極地與專家互動,達不到應有的學習交流效果。

六是沒有科研成果和新藥轉化。由於沒有科研基礎和積累,醫院沒有科研成果。作為臨床水平不錯的醫院,雖有不少院內製劑,但沒有一個醫院自主研發的中藥新藥。尤其是三甲評審時,讓人感觸最深的是,三個「大零蛋」,課題、文章、成果都是零。

1993年,恰逢醫院60周年院慶,醫院獲得了「全國示範中醫院」榮譽,可謂雙喜臨門。來院參加活動的原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文康向醫院提出了「要把廣東省中醫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的、綜合性的中醫院」的目標,要把醫院建設成為「中醫系統的協和」。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廣東省中醫藥局原局長張孝娟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議在廣東試點中醫醫院的三甲評審,選中了廣東省中醫院作為試點單位。對醫院的成長與發展而言,這是絕好的機遇。領導班子歡欣鼓舞,希望成為全國第一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但當年評審三甲醫院,在科研方面有兩個條件,就是必須有5個以上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近十年來在全國雜誌發表至少10篇論文。大家一看到這兩個條件都傻眼了。別說國家級、省市級的科研項目,甚至連校級項目也很少;至於發表文章方面,幾乎要把圖書館翻了個底朝天,好不容易才湊到了6篇。通過全院上下努力,雖順利通過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家三甲中醫醫院,但是醫院的科研得分非常低。這對醫院的衝擊相當大。

若學術上不去,科研就等同為零。醫院領導班子意識到,要建設全國一流的中醫院,專科要上去,學術也得上去。補齊短板,只能排除萬難向前走,決心抓醫、教、研齊頭並進。後來,呂院長還提出「沒有學術的專科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專科,只懂技術不懂學術的醫生,充其量是個醫匠。」

從醫院發展歷程來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醫院發展。具體到醫院實際,就是要建設研究型醫院、研究型專科專科建設和學科建設就要同步。

呂院長向王永炎院士彙報醫院的工作設想,希望在他的指導下,把醫院建成研究型醫院。他說,「你們這想法很好,我給你一個建議,不僅科研要上去,教育也不可缺」 ,不僅要研究,還要育人。王永炎院士給我們提出要建設研究教育型醫院。由此,醫院朝著這目標奮鬥。

基於客觀實際,醫院還有另一個考慮:若科研工作要上去,就必須具備一支創新能力、創新意識都很強的高水平人才隊伍。醫院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員工為本」,醫院不僅要讓員工的生活水平跟得上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還要創造條件讓他們成就自己的事業,大家不能只做醫生,要做醫學家。

醫院確定了戰略選擇的兩條原則:一是以病人需求為導向,二是對行業發展的貢獻度。醫院要用自己實踐探索回答中醫藥行業發展需解決的難點、堵點問題,提供參考。醫院要通過科學研究,用科學的數據來展示中醫藥的有效性;並且,結合現代科技成果的應用,回答好中醫藥為什麼有效。簡單一句,醫院的發展要服務於中醫藥事業發展這一大局。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醫院實施了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但是發展科研,並不是一蹴而就,是要經過長期努力。醫院認為,只有臨床療效上來了,有了足夠臨床實踐基礎之後,才有條件開展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當療效提升了,科研也有了一定積累,才有可能迎來爆髮式發展。所以,一開始以臨床研究為主,適當做些基礎研究,也是為了臨床研究服務。

整體看來,醫院開展科研的工作思路非常明確,就是要為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所服務。

呂院長提出,「科學問題要在臨床中提出;通過臨床實踐,形成解決思路和方法,再回到臨床實踐驗證;形成的成果要應用到臨床,為提高療效服務。」

醫院從而確定了中醫證候、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圍手術期研究三個主攻方向。

選擇證候和臨床療效評價,基於考慮主要是既能解答中醫特色的行業關鍵問題,同時是根據賴世隆教授的特長所作出的安排,能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選擇圍手術期的研究是基於在整個中醫行業里,當時醫院的手術量和手術種類最多的,當屬廣東省中醫院。所以,在圍手術期怎樣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是擺在醫院面前必須要探索的任務。醫院認為,這是廣東省中醫院最應該做的。由此,廣東省中醫院的科研三大方向就這樣確定了。證候方向一直做到現在,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最引以為豪的是,以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目前醫院正在建設的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都與證候相關。

【精彩預告】

接下來,該怎樣科技創新?」,我們將在下期做梳理解答,詳見第三篇章: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醫院發展(之二:改革運行機制,調動科研積極性),敬請關注!

參考:《致中和——讀懂廣東省中醫院的第一本書》

指導專家:呂玉波 盧傳堅

編寫:盧傳堅 蔡樺楊 郭建文 何羿婷 張勳 肖春生 溫澤淮 李慧 黃憲章 李曉彥 陳曲波 何倩偉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