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敖包,石人像,圈蘑菇,固陽壩根底障城

2019-07-15     包頭網

神秘的大敖包,詭異的石人像;蜿蜒的秦長城,悠久的古障城;美麗的大草原,漂亮的蘑菇圈。一個即將廢棄的村莊周邊,歷史與自然相融,這是我探訪中一整天的視覺享受。

應學生之約,回固陽老家銀號鎮羊場溝村,探訪一座神秘的大敖包。他說,高大的石砌敖包始終聳立在兒時的記憶里。

對這個依然偏僻的地方,我是有感情的。三十多年前,我在這裡初為人師,這裡成為影響我一生的職場起點。

大敖包夠大,在蒼茫的高山草原上突兀聳立。敖包石砌而成,四周呈圓形,自下而上,分四層梯次結構。敖包高約 6 米,直徑約 5 米。正面的龕座里有一塊刻有文字的條石:××天王。

對於這個敖包,沒有史料可查,但《蒙古遊牧記》中有記載,清代嘉慶年間,在茂明安與土默特兩旗界址設圪臭敖包封堆,在圪臭敖包封堆南烏蘭和碩設封堆。史料記載的「烏蘭和碩封堆」是否是現在的羊場溝敖包呢?我分析這個碩大的敖包,應該是當地遊牧者祭祀的地方,也可能是茂明安與土默特兩旗的界址之一。


石人像



壩根底障城

在大敖包西側一公里處草原上,一座詭異的石人像出現在面前。石人依石形雕刻,似人非人,似猴非猴,半坐半仰,似笑非笑,栩栩如生,富有情趣,給靜謐的草原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與遐想。

我感覺這個石人像鑿刻時間與敖包建堆時間相近,有 200 年左右的歷史吧,只是村民在石人五官上刻畫,留下了現代痕跡。

附近有一土梁,當地村民稱作「邊牆梁」。按照地理分析,這一帶是固陽秦長城的最東端地域。在一個高大的烽燧下,看到一處留有眾多古建築的遺址,感覺如一座古障城的規模。

我行走其間,試圖解讀其中奧秘。觀察周邊地形,山腳下壩根底村隱約可見,一條公路東西穿行。我一陣驚喜,原來這就是我兩次尋找而未果的壩根底秦長城障城啊。



羊場溝村大敖包

前兩次尋找都被大雨追了下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是我行走秦長城的最後一座障城,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邂逅了。

壩根底障城有石頭房 6 間,石房四周有圍牆,障城東十多米有一烽燧,底徑 12 米,殘高 3.5 米。

我舉目遠眺,白雲朵朵,草原蒼茫,長城蜿蜒,烽燧相望,南邊春坤山敖包盡收眼底,簡直是一幅壯麗的北國邊塞畫卷。我大聲呼喊,聲音遁去,傳向遙遠。

在歷史與自然融合的固陽山鄉,我享受著探訪和行走的快樂,更使我愜意的是在秦長城下采圈蘑菇的感覺。

春坤山一帶圈蘑菇的稀缺和營養價值遐邇聞名。蘑菇圈也叫仙人圈,仙人環,是由於蘑菇菌絲輻射生長的緣故。菌絲由中間一點向四周輻射生長,時間長了,中心點及老化的菌絲相繼死去,外面的生命力強,於是形成了自然的菌絲體環,並長成蘑菇圈。

蘑菇圈不停地向四周延展,在草原上形成圓環狀。剛形成的蘑菇圈較小,年復一年,隨著菌絲不斷向外延伸擴展,蘑菇圈越來越大。大的蘑菇圈外圈直徑可達 20 米。如果超過百米, 「圈齡」至少有五六百年。

在羊場溝的山坡草地,漂亮的白色蘑菇整齊排列,點綴在碧綠的草原上美景讓人陶醉。我想,若有年輕貌美、衣著艷麗的蒙古族姑娘採摘其間,應該是一幅精美絕倫的油畫了。

三十多年前,獨自攀爬在山的雨霧中,鮮嫩的圈蘑菇和著雷聲裝滿了我的布袋,成為我枯燥生活和單調飲食的調劑。近年,由於春坤山開發,遊人增多,能採到圈蘑菇已很不容易了。

但春坤山周邊,圍山禁牧和自然移民,修養了生態,還原了綠草,加之今年好雨水,圈蘑菇可以在草原上盡情地生長了。

秦長城下采圈蘑,我們沉浸在忘我的快樂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OEVCGwBmyVoG_1ZrN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