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每有變化,不少人就在等待著張文宏做分析。他判斷果敢,給人以信心,講話深入淺出,易於大眾傳播,特有的幽默感更是緩解了群體性的恐慌。在社交網絡上,隨處可見他的金句。他的一句話,在微博上可以製造接近10億閱讀量的話題。他是國內傳染病研究領域的權威,是同事眼裡的「張爸」,是公號「華山感染」的主筆,在公共防疫領域,他似乎成了全民講師,而他認為自己不過是一個焦慮的醫生。
文|陳怡含
編輯|龔龍飛
「我每天在為人類而焦慮。」
近期,一段曾經的演講視頻里,醫生張文宏如此開場。他用江浙口音講述著「人類如何抵抗傳染病入侵」的主題,在18分鐘里,他說了接近5500個字,語速達到了每分鐘300字,最快的一分鐘,他說了393個字,超過了央視新聞主播,在一份公開的語速表里,羅京為280字/分鐘,李瑞英是265字/分鐘。
這既說明他對「如何抵抗傳染病」了如指掌,也說明了他的工作特質——他認為這是一份爭分奪秒的事業,他在結尾說道,一群焦慮的人特別適合做這個事。
那是兩年前的張文宏,還沒有黑眼圈。他中等個子,國字臉,穿一件領口寬大的襯衫,眼睛不停地環視聽眾。
他喜歡下判斷句,愛打斷別人的提問,似乎是為了節約時間,他有時側耳傾聽,或者探出身子,以便儘快了解情況。
他說,歲月靜好,誰在負重前行?就是我這樣的人。語調不卑不亢。
疫情發生後,張文宏擔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他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感染科主任,該科室全國聞名。
在過去兩周里,他成為記者們最想採訪的人。2月6日,他面對眾多的鏡頭,一改往日的語速,一字一頓地說:「現在開始,每一位,都是戰士!」他又苦口婆心地補充:「你覺得很悶麼?病毒也被你悶死了呀!」5句話里,豎起的食指在空中揮舞了37次。
此時,全國各地在宣傳居家隔離兩周的倡議,但大家都記住了「悶」的說法,微博話題「堅持兩周把病毒悶死」的閱讀量達到了9.8億。
從那句堅硬的「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開始,張文宏的視頻席捲網絡。機敏多趣的修辭天賦、身經百戰的閱歷讓張文宏談論疫情深入淺出,下判斷斬釘截鐵。人們開始對這個上海醫生充滿興趣,尋找他的一切消息,傳播他的金句,關注他主導的公眾號「華山感染」,他此前錄製的公開課也被認為是「全民公共衛生入門課」。
疫情動態受到舉國矚目,但網絡上充滿了互斥、虛假的傳聞,公眾的恐慌正是來源於對病毒的無知與誤解。信息焦慮一步步擠壓,膨脹,人們要在眾多的聲音中尋找,尋找一個可以回應最大公約數關切的人。
張文宏被選中了。
元宵節,公眾號「華山感染」用張文宏的漫畫建議大家「再多悶一會」。(圖片來源:「華山感染」)
「硬核」醫生
張文宏「走紅」這天是1月29日,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非典」,但公眾對於這種病毒的理解仍然處於混亂之中。
當人們把「華南海鮮市場是疫源地」當作既定事實,醫學期刊《柳葉刀》卻刊文披露,最初的4位感染者中有3位並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當人們逐漸習慣按照發燒、咳嗽、乏力等症狀進行自我檢視,各地卻開始陸續上報無症狀感染者,一位病患連續19天無症狀,但傳染了5位家人;當年輕父母們用「兒童是不易感人群」來自我安慰時,從除夕開始,接連三天在新增確診名單上出現嬰童,最大的10歲、最小的9個月……
從1月21日開始,某新聞較真平台的統計顯示,8天內,至少有82條謠言或偽科學消息在廣泛傳播,從吸煙喝酒、燃放煙花爆竹能夠預防新冠肺炎到周杰倫參加活動自備隔離箱,從火神山將重新選址到鍾南山被傳染。
按照張文宏的解釋:「謠言滿天飛,整個空氣當中聞到的不是病毒的味道,是恐懼的味道。」
公眾面對未知的病毒充滿恐懼,天然地會去尋找權威、真實的聲音。這時,張文宏的「硬核」發言跳了出來。
1月29日,上海,張文宏出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面對數十位記者,他宣布了兩個決定,其一,他保持每個星期一到兩次的查房,身先士卒,其二,把所有一線醫生換成共產黨員。對於後者,他補充道:「我不管你有什麼想法,對不起,現在都得上去。」
1月29日,張文宏在發布會上。(圖片來源:文匯報)
這段100秒的視頻一夜之間播放量達到數千萬,這令張文宏深感意外。第二天,更多媒體湧來,電話響個不停,連家人也受到影響。
記者們追問著「換黨員」的原因。在《第一財經》的直播中,張文宏有些卡殼:「我們這些黨員好像都沒意見。」在央視的鏡頭前,他皺眉,身子向後靠:「大家覺得(這樣的決定)很奇怪,我也覺得很奇怪:你們為什麼覺得奇怪呢?」
他認為這是最基本的契約精神:「共產黨員(在入黨宣誓時)講好的,『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自然,這個回應又席捲網絡。張文宏有了一個新的稱號——「硬核」醫生。
如果沒有這場發布會,1月29日這天對張文宏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
發布會前的12小時,他結束了國家衛健委在河南的防控督導工作,隨後,他搭乘紅眼航班回上海,又自行駕車前往有公共衛生中心,這裡被稱作「上海小湯山」。臨睡前,他參與撰寫了一篇3000餘字的疫情解讀,供科室的公眾號「華山感染」次日更新。休息了3個多小時,天色亮了,他起床與專家組討論完當天的所有病例,他又駕車趕回華山醫院,到感染科病區查房,接著,召開了臨時黨支部會議。
疫情出現以來,他每天如此,「一秒掰成兩秒來用」。
說一不二的「張爸」
在華山醫院,張文宏30多歲時就獲得了一個稱呼——「張爸」。他果敢幹練,習慣把科室里的大小事務都安排好。據感染科副主任邵凌雲回憶:「連一起坐車誰先下誰後下,他都要管到位。」
疫情剛有苗頭,張文宏第一時間拍板,將感染科的病房全部騰空。當晚,醫生們通宵達旦地搬運病人,為防疫做準備,張文宏提前聞到了「戰爭」的氣息。
17年前「非典」爆發,他的導師翁心華擔任上海市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受命「守住大後方」,在華山醫院處理疑似病例。那一年,上海創造了無醫護人員感染、無社區傳播、無群體爆發的「上海奇蹟」。疫情結束後,張文宏協助翁心華撰寫了國內首部介紹SARS的專業圖書,他在書中談及,將來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事。
新冠肺炎的疫情擴散後,哪類病人需要留觀、哪類病人可以解除留觀,「張爸」說一不二:「按照這些標準來,出了事我來承擔!」他督促黨員上崗,也提出沒有防護,醫生可以拒絕上崗。年輕的醫生們很受鼓舞:「張爸護著我們,我們更要賣力干!」
每日行色匆匆的「張爸」沒有微博、沒有抖音帳號。「走紅」之後,沿著線索,人們很快找到了他此前的公開演講。
相較於人們當下對其精彩程度的評價,諸如「看五秒就一直想看到底」,它在首發時的反響尤為冷清,2018年7月至今,上下半集加起來有6條評論、25個轉發和27個點贊。如今它引起了轉發狂潮,僅在人民日報的微博上,就有1萬4千人轉發,5萬4千人點贊。
視頻里的張文宏思路清晰、語言幽默、深入淺出,儼然成為一名「全民公共衛生入門課」的講師。
張文宏在2018年錄製的公開課。(圖片來源:CC講壇)
在演講後的問答環節,坐在嘉賓列席中的張文宏收到了許多提問與關注。他坐在椅子的前半部,雙腿自然岔開,兩手撐在腿上。每當有觀眾提問,他身體前傾,抿嘴,瞪起眼睛,總想迅速聽清對方的問題、給出判斷,他一邊說話一邊擺頭,充滿了長者的威嚴。
至少有兩次,提問者只說到一半,他便毫不遲疑地打斷對方,自己接著就往下說。他握著話筒,散發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氣場,他的左手牢牢地握著手機,伸出食指不停地在空中擺動。
有位中年男子問他如何評價相似領域的饒毅、施一公?語氣中充滿了「三人比較」的意味。他很快就堵了回去:「你叫我點評什麼?饒毅是北大的,施一公是清華的,我是復旦的,我們一般不能輕易說人家的壞話。」
接著,他順道說了一些場面話,饒毅寫的東西比我好,施一公長得比我帥。「你還要我點評什麼,你說?」他側過頭,盯著提問者。
一位觀眾問到B肝病毒,還未說完,他馬上轉移了方向:「你問了一個不怎麼重要的病毒。」他將話題引向預防愛滋病毒的急切:「什麼東西隨著『愛』就很可怕,你知道吧?」現場響起笑聲,他卻一臉嚴肅。
「華山感染」的布道者
在公眾號「華山感染」上,讀者看到最多的封面圖就是張文宏的半身照,那是他在新聞演播室里的照片,身後是燈火迷濛的上海景象。1月29日之前,「華山感染」已經發布了10篇疫情相關的文章,其中7篇是「10萬+」。大眾如何預防、為什麼要封城、節後日子怎麼過……不少網友發現,曾經流轉於朋友圈的科普文章,就是出自名動天下的張文宏之手。
白天,張文宏的學生們收集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和數據模型,由他在深夜成稿。這是醫生的分外之事。有記者問他,這麼忙了,為什麼還要堅持科普?他說:「你得給老百姓講真話。防控傳染病,需要全民共識,更需要全民科學共識。」
除了「華山感染」,他編寫了一本介紹如何防控疫情的書。2月2日,該書在網絡上發布電子版,全書1萬5千字,有65頁。為了便於公眾閱讀、理解和傳播,穿插了不少圖片與表格,他將知識點提煉成簡短的關鍵詞,有的閱讀起來,只需要幾秒鐘。
這本書隨著疫情變化更新,一周之後,它新增了「社區有患者」、「重複使用的口罩如何處理」等內容,並對糞口傳播等熱議話題做出了說明。
張文宏在科普文章里的沉著自信,來源於身經百戰的閱歷。如果說「非典」時期他還只是鎮守後方的主將,2013年,當H7N9出現時,張文宏則親身接觸治療了10餘位病患,他第一時間在國際上報道了中國案例,後來又牽頭上海市綜合性醫院的防治聯合攻關項目。
此外,他還面對過不少疑難雜症。一位國人從非洲回國後患上昏睡症,送到他面前時,已經發病6個月。因為患病的人太少,只有世界衛生組織有藥,但要確診此類病症,才能拿到藥物。
第一天,張文宏團隊在患者大腦、骨髓、全血里尋找到一條蟲子;第二天,通過基因分析,鎖定蟲子是甘比亞錐蟲。接下來,整晚跟世界衛生組織通話,展示所有證據,當藥物擺到台上,剛好過去了72小時。期間,團隊無人休息,最終病人從昏睡中醒來。
這些經歷大多都見諸報端,但讀者寥寥,或許它們離公眾的生活太遙遠,或許不夠驚險。當人人都籠罩在病毒的陰影之下,這些故事就變得有趣精彩起來。
1月30日,張文宏在給醫生們布置工作。(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不少網友稱張文宏為「第二個鍾南山」,張文宏希望媒體不要太關注自己,那些武漢的醫生才是真的英雄。他講過一件事,疫情爆發時,一位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正在華山醫院進修,上海更安全,他卻一心要回武漢,與協和醫院的同事共進退。
起初,他想偷乘支援隊的飛機,但張文宏打消了他的念頭。於是他趕到湖南,隨後搭車到達湘鄂交界,他步行越過交界,再打車去了協和醫院。至今,武漢感染的醫護人員已經超過千人。
在央視的一場直播里,張文宏直言不願接受採訪,是「布置的任務」。整場直播里,他力求表述準確,也沒有太大的肢體動作。在節目末尾,主持人提到了「華山感染」,這會兒,他隔著口罩,兩隻眼睛第一次露出了笑意。
他認為這件事很有意義,自媒體太多了,專家的聲音完全被淹沒了。他說自己火了以後,文章的單篇閱讀量超過了一千萬,他希望那裡是大家的「戰前信息室」,他連續喊了三遍「華山感染」,遊說觀眾訂閱:「歡迎大家在那裡碰頭。」
(文中部分內容引用央視、第一財經、文匯報、上觀等媒體的公開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JinVHABjYh_GJGVl6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