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文到永樂,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朱棣篡位後又會如何對待藩王

2023-11-27     古今記實1

原標題:從建文到永樂,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朱棣篡位後又會如何對待藩王

前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荊州湘王府。

看著前來捉拿自己的朝廷官兵,29歲的湘王朱柏一臉淡然,只是緊緊握住王妃吳氏的手,把最後的溫柔給了這位心愛的女子:苦了你了。

吳氏是開國元勛靖海侯吳禎的女兒,可不是只會哭哭啼啼的尋常女子。一顰一笑之間,夫妻二人心意已通。湘王府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很快便將朱柏夫婦包裹在其間。朝廷官兵在驚慌失措之餘,也聽到了湘王的最後遺言:

嗟乎,吾觀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將詔獄下吏便自引決。身親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賓天,疾不及視,葬不及會。抱茲沉痛,有何樂於世?今又將辱於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湘獻王神道碑文》

湘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膂力過人,騎術精湛,同時文章書法無不精通。這樣一位文武雙全,手握重兵的親王,為何會被逼得闔宮自焚?要知道此時距離太祖駕崩尚不滿一年,洪武年間權勢喧天的親王們,又何以淪落至此?

建文削藩,勢在必行

皇太子之死的蝴蝶效應

自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把新一任接班人的人選定為了毫無軍事背景的朱允炆。

在很多人看來,朱允炆出生之時,他的生母呂氏還只是太子次妃,從身份上來說只能算一個庶子。太子正妃常氏有兩個兒子,老大朱雄英雖然早夭,老二朱允熥還在,這可是大明開國第二武臣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親外孫。

然而此時的朱元璋已經65歲高齡,允炆和允熥兄弟一個16歲,一個15歲,無論選誰做接班人,將來都是一個主少國疑的局面。若是選允熥,他的舅公涼國公藍玉,舅舅開國公常升日後會不會專權?自己死後又有誰能鎮得住這些驕兵悍將?

若是淮西老兄弟們還在,倒還可以和藍玉他們互相制衡。可是兩年前藍玉親手交出來的「證據」,讓以韓國公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勛貴們被一網打盡。面對近乎逼宮的太子黨,朱元璋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現在時過境遷,朱元璋既要保證大明江山的穩固,又要替老兄弟們報仇,以藍玉為首的前太子黨自然是留不得了。

皇太孫在內,眾親王在外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藍玉案爆發,大明武勛貴族及其黨羽幾乎為之一空。此時還能活躍在一線戰場上的武勛,只剩下年歲已高的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或是威望不足的二代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江陰侯吳高等寥寥數人而已。要知道此時北元的威脅始終存在,大明的邊疆靠誰戍守呢?答案很簡單,靠大明的親王們。

現如今大明的北疆,自西向東有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的肅王朱楧,寧夏的慶王朱栴,西安的秦王朱樉,大同的代王朱桂,太原的晉王朱棡,宣府的谷王朱橞,北平的燕王朱棣,大寧的寧王朱權,廣寧的遼王朱植。即使北線被突破,河南和山東之地還有開封的周王朱橚,青州的齊王朱榑。

帝國的西面有雲南的岷王朱楩,四川的蜀王朱椿,長江咽喉之地有武昌的楚王朱楨以及荊州的湘王朱柏。如晉王、燕王,均可節制本省軍事。如楚王、蜀王等強藩,也可以直接指揮本省都司軍隊作戰。換句話說,朱元璋在剷除了他自認為的跋扈之臣後,給皇太孫留下了一個還算太平的江山。朱允炆只要自己不作,內有文官輔佐,勛貴領軍,外有諸位皇叔戍守邊疆,大明的天下亂不了。

晉王之死的蝴蝶效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朱元璋,收到了一個讓他痛徹心扉的消息:皇第三子晉王朱棡去世,年僅41歲。

雖說洪武年間的親王們都實力非凡,但手中掌握資源最多的無疑還是三大嫡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雖然也是嫡子,但這位王爺一生熱愛的是草藥學,老朱也從未將為國守邊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秦王和晉王相繼薨逝,給朱元璋帶來的不僅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還有深深的恐懼感。秦王資質稍劣,但晉王和燕王都是精明強幹之人。原本二人統帥諸王,在山西和北平兩地形成了一個恐怖平衡的態勢。現在晉王突然離世,北線成了燕王一家獨大的局面。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朱元璋臨終前召燕王南下進京,實則是打算再為皇太孫最後一次保駕護航,朱棣此行其實前途未卜。好在此時的朱老四早已修煉成精,在淮安一帶逡巡多日,就是不肯過淮河。老朱臨終前連問幾聲「第四子來未」,卻讓皇太孫會錯了意,一面匆匆登基,一面讓四叔只能單騎進京。朱棣借坡下驢,趁機逃回北平。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此時的大明朝堂之下暗流涌動,一場針對諸王的暴風驟雨即將襲來。

削藩不成反被推

對於建文君臣來說,太祖時代的國策已經是過去式,現在他們要解決親王們對於皇權的威脅。這其中最核心的對象,自然是燕王朱棣。

八月,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北上,途經開封之時突然包圍周王府,將包括朱橚在內的王府宮眷全部抓到京師進行審訊。當時太祖五大嫡子之中,太子、秦王、晉王均已薨逝,唯有燕王、周王兄弟儼然是宗室之首。抓了周王,朝廷立刻讓燕王議罪,自然是打算抓他的小辮子。

我們前文說過,朱老四修煉多年早已成精,明知朝廷的險惡用心,自然不會給對方留下任何口實。搬出《皇明祖訓》慷慨陳詞一番,建文君臣一時還真拿燕王沒辦法。此後朝廷通過撤換北平軍政首腦,拆散燕王護衛兵馬,調集大軍形成包圍圈的手法,完成了削藩的所有準備工作。

建文元年四月,燕王的連襟代王朱桂(燕王妃和代王妃都是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女兒),以及多次出塞時的老部下齊王朱榑相繼被削爵廢為庶人。當年冊封皇太孫之時,朱元璋只徵召了燕王朱棣和湘王朱柏回京觀禮,因此湘王被削也就毫不令人意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諸王都坐擁大軍,為何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卻沒人敢於反抗呢?其實說白了諸王還是實力有限,朝廷方面又占據著大義名分,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真的是難於上青天。甚至包括朱棣在內,直到最後一刻也並不想撕破臉,要不然也不會最後只能靠著八百王府直屬護衛起事了。

朱允炆的削藩手段,總體上沒有什麼問題。但當年太祖為了扶他上位,得罪了幾乎所有的勛貴。大刀闊斧削藩,又得罪了幾乎所有的宗室。朱允炆現在所能夠依靠的,只有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這些人對打壓他們的太祖皇帝恨之入骨,為了討好他們,朱允炆只能對自己的皇叔們毫不留情。而湘王之死,也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反也是死,反了說不定還能活,你讓燕王還怎麼選?

當然誰都沒想到,朝廷調集全國兵力和燕王打了三年,最後竟然被朱棣一個千里南下給偷了京師。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允炆在皇宮奉天殿自焚。四天後,志得意滿的朱棣登基稱帝,大明就此進入新時代。

悉復洪武舊制的假面具

六月十八日,朱棣以新天子身份向五府六部下旨:「一應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條悉復舊制」。建文年間被廢為庶人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全部復爵。當初湘王自盡,建文朝廷賜了一個惡諡:「戾」,現在朱棣自然也要撥亂反正,重新賜了一個美諡:「獻」。

丙戌,改諡故湘王曰獻,妃吳氏曰獻妃。遣官齎諡冊及寶,祭於荊州墳園。—《明太宗實錄卷十上》

此後諸王相繼來朝向新天子表忠心,朱棣則在九月連續封了幾位郡王,這裡也能看出他的小心思。九月初四日,秦愍王第四子封興平王、第五子封永壽王、第六子封安定王,晉恭王第三子封平陽王、第七子封廣昌王。在太子一脈式微的情況下,如何對付在宗法地位上高於自己的秦晉二藩,就是擺在朱棣面前的嚴峻任務。當然作為一個政治老手,朱老四不會選擇硬碰硬,他的手段我們放到下一回中再說。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在冊封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的同時,也對仍然沒有名分的宗室們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冊封:

楚王第五子封崇陽王、第六子封通山王、第七子封通城王、第八子封景陵王、第九子封岳陽王。蜀王次子封華陽王、第三子封崇寧王、第四子封崇慶王、第五子封保寧王。代王長子封代世子、次子封廣靈王。遼王次子封長陽王、第三子封遠安王、第四子封興山王、第五子封巴東王、第六子封潛江王、第七子封宜都王、第八子封松滋王。寧王長子封寧世子。岷王長子封岷世子、次子封鎮南王。谷王長子封谷世子、次子封醴陵王。韓王長子封韓世子、次子封襄陵王、第三子封臨汾王。嗣晉王長子封晉世子。

既然說了要悉復洪武舊制,除了王府護衛要全部恢復,親王乃至郡王定期也要到京師來朝覲。這些明面上的措施,朱棣都可以遵守。但是朱老四自己是造反出身,他對於尾大不掉的藩王們同樣懷有戒心。之所以看起來朱棣相比建文帝更有耐心,無非是他手上的靖難基本盤實力過於強勁而已,他有這個資格等待藩王們出錯,然後再徐徐圖之。

結語:當建文政權被推翻之後,受了幾年窩囊氣的藩王們看似苦盡甘來,可以重新揚眉吐氣。然而兄弟乃至叔侄之間的感情,自然遠非父子親情可比。朱棣把「洪武舊制」作為假面具戴在自己臉上,其內心深處對於藩王們的猜忌一點也不比朱允炆要少。

那麼永樂時代各家藩王的日子過得如何?朱棣為了對付他們又動用了哪些手段?最終有沒有削藩成功呢?我們留到下一回再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6c3a716bd03850afd49ece11859b4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