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氫能源「漲聲一片」。氫能用途廣、無污染、資源豐富,其發展前景受到廣泛認可,我國的氫能源龍頭企業美源在一個月之內就飆漲了將近50%。與此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擁有噪聲小、補能速度快、續航持久等優點,也很被人看好。
長遠來看,融合了電動車與燃油車兩種車型優點的氫燃料汽車,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汽車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游的各大車企都陸續開始在氫能源領域布局,還有不少車企都發表了相關戰略,還生產了氫能源汽車產品。
但是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卻有一個部件,我國一直被「卡脖子」。這個部件就是質子交換膜。類比一下,質子交換膜就是氫燃料電池的「CPU」,是最核心的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質子交換膜非常的輕,輕到1平方米卻只有20多克重,但就是這樣輕如鴻毛的東西,卻是直接影響電池的壽命和性能的核心元素。
多數的質子交換膜都是用的全氟化聚合物材料合成,全氟化聚合物可以讓質子交換膜更穩定,使用壽命也更長。但是質子交換膜開發難度大、技術門檻極高,也正因如此,質子交換膜售價十分昂貴,20克質子交換膜,價格和20克黃金差不多。真真是輕如鴻毛,貴如黃金。
然而,這麼金貴的質子交換膜的市場,卻一直被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壟斷。日本的旭化成、旭硝子玻璃,美國的科慕、3M、杜邦、戈爾,加拿大的Ballard等公司,都是研究質子交換膜的世界巨頭,從1969年杜邦就涉足這一領域。
其中,從美國杜邦公司拆分出來的美國科慕公司,占據了全球質子交換膜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科慕研發出來的Nafion膜片不僅穩定性好,而且質子電導率也非常高,應用十分廣泛。旭化成生產的Aciplex膜、Ballard公司生產的BAM膜等都十分熱銷。
反觀我國,以前我國在質子交換膜量產上並未沒有什麼進展,只能依靠進口,99%的質子交換膜都是進口的。我國研發質子交換膜的公司只有科潤、東嶽等,目前已經實現量產的只有東嶽集團,科潤布局了100萬平方米的質子交換膜項目,目前已經開工了。
中國工程院的院士衣寶廉認為,我國有一些國產化的生產技術水平已經超過了外國企業的商業化產品,就是在批量自主生產技術的時候遇到了壁壘。只要加強技術轉化,建立完整生產線,實現量產,就能突破瓶頸。
質子交換膜作為核心部件,更是要引起重視。為了得到價廉而穩定的質子交換膜,不被外國企業「卡脖子」,我國必須突破質子交換膜的瓶頸。幾年間,我國的研發人員不停地嘗試破局、克服困難,終於在前不久取得了重大突破!
就在今年12月,我國的一家央企——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在武漢開發的質子交換膜生產線正式投產了。這是我國第一條完全自主的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一次性成膜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生產線。
2020年,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斥資70億成立公司,只為了建設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並且專門對質子交換膜在內的氫燃料電池的一些核心部件進行研發。經過了技術人員們整整17個月的努力,總算可以讓質子交換膜投產。
此次投產的質子交換膜有30萬平方米,厚度在8um和20um之間,並且在氣體滲透率、質子電導率等方面的性能,都比外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要好,可以支持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的應用,但價格卻只有外國定價的一半。
等最終達產後,這條生產線生產的質子交換膜,能夠同時滿足高達2萬輛氫燃料電池車的電池需求。
能量轉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國第一條自主可控的質子交換膜的正式投產,意味著我們在這個領域可以不被外國「卡脖子」,可以生產更便宜更穩定的氫燃料電池,順利解決國內氫燃料電池生產公司和汽車公司的生產所需。
先技術攻克,再慢慢提高市場占比,我國一直在穩步前進。如今順利搭上「能源轉型」的快車,未來我國勢必還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