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問界M7?理想銷售:我壞的遙遙領先!

2023-09-29     汽車扒一扒

這篇文章寫在理想銷售(疑似)攻擊問界M7、問界官方推文之後,想要再一次梳理下。

01 理想的成功

理想的定向造車模式顯然是成功的,從理想ONE開始到現在的理想L7,完全聽取了用戶的意見,在設計、配置、動力系統標定上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同時踩在了一個上風口,很顯然拿到了足量的補貼和號牌。

在主流的城市,成為了30萬-40萬新能源SUV的領軍選手。

但銷量的成功不能代表企業以後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20多年的乘用車發展,起起伏伏是常見的事情,年輕的理想汽車和年輕的李想,更像是時代成就的神話。

定向造車是一個突破口,但核心的技術儲備和應對所有政策變化的風險意識,也要並存。

2022年全年,理想汽車研發投入接近68億,相比於2021年的研發費用增長翻倍,雖然企業內部也認為研發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軀幹,但從目前的技術儲備和投入來看,理想汽車離真正的銷量之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為理想面對的是整個產業的對手,僅僅以中國企業為例,研發投入在100億左右的企業有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奇瑞,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的研發是建立在產品線完整、工廠策略完整、動力架構、座艙系統、平台架構完善的基礎上。

即便如此成熟的體系,每年的研發投入還要達到100億左右。

也就是說,處於完善結構期的理想汽車,每年不足70億的研發費用還遠遠不夠。比如說其上一代車型使用的動力架構還是採買而來,三菱技術的注入讓其解決了無增程器可用的尷尬問題。

但理想依然成功了,靠的是李想本身這個微博話題之王製造流量,同時也靠著定向造車的方式挖掘BBA的用戶群體。

30萬-40萬的BBA用戶,其實是最關鍵的群體。

一方面,30多萬的BBA車型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連結能力,也就是俗稱的「排面」,且產品競爭力不夠突出,空間、豪華、動力以及智能感受缺失嚴重。

所以理想系列在這些產品面前,是很有吸引力的,在BBA車主沒有能力更換更高層級78S的時候,橫向選擇產品力更加飽滿的理想產品,是最好的消費選擇。

另一方面,電動化帶來的優勢非常明顯,不用限行是關鍵,完全大於燃油車群體的價值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電動車的魅力。

更大的尺寸、更好的空間,更強的動力,油耗7-8L又如何?站在理想用戶的角度來看,7-8L的確是一種消費升級,和技術、邏輯沒有任何關係。

但理想也有危機,以上我們所說的,是在理想沒有直接對手,並且核心技術儲備、研發投入不夠飽滿的情況下分析的。

搶奪BBA市場,是所有企業都在做的事情,這讓理想很有壓力,因為其走的是距離成功更近的「增程路線」,裝備內燃機的綠牌車還能走多遠,一切都是未知數。

走了捷徑,獲得最大程度的成功,理想的危機感會比其它企業更足一些,畢竟它是最快上岸的企業。

02 對手的分割

30萬-40萬級的電動化產品數量增多,雖然市場增量巨大,但是對於理想來說未來不確定性也開始增多。

比如說,極氪、魏牌、騰勢,包括小鵬、蔚來都是強大的對手,這些對手只是目前處於初期,需要時間來驗證自己的成功和口碑。

事件來了。

疑似理想銷售對全新問界M7進行了一輪網絡輸出,攻擊問界M7有油改電嫌疑,並且產品力並不夠強,對比理想L7後其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自誇踩踏一直都是這些一線銷售人員為了活下去最無奈的行為,我們不能稱之為下作,但這種我好你必須不好的行為,放大到網絡上就會形成輿論。

問界M7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全新車型升級之後重新定價,讓問界M7充滿了活力和競爭力。

新的問界M7短短几天大定數量就超過1萬5千台,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是真正的數據,因為問界M5就經常創造月銷破萬的成績。

問界M7和問界M5不同,不是產品端的不同,而是時間節點的不同,全新的問界M7登場於中國電動化滲透率超過36%的今天,用戶人群極其龐大。

而且新的問界M7產品降價4萬,換裝152Ps馬力增程器,是一種價格、權益上的雙附贈。

所以有很多人依然願意在體驗之後選擇問界M7,歸根結底是價格回歸價值之後,讓用戶的預算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03 格局

電動化是不少資本家掏空用戶口袋的一種方式,也是一些企業造福用戶的機會,比如說吉利、哈弗、比亞迪等品牌,電動化的產品已經可以平替燃油車。

但新勢力的高端用戶更像是為了和資本賽跑,所以理想的定價從來都不低,也就是說本質上不是為了服務工薪階層。

電動化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開油車的人進行轉化,讓電動化感染更多人進而達到碳減排、碳中和的目的。

理想的出現和成功,是節點優勢,在那個BBA產品力空虛的時代成功挖掘了市場,但很顯然,理想的溢價太飽滿,否則不可能三年時間率先盈利。

問界M7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轉化了理想的潛在用戶,直接干擾了一線銷售的盈利能力,為了生計奔波的一線銷售根本不可能照顧到大戰略層面的發展,所以發起了這場對問界M7的無情攻堅。

所以我認為,理想銷售攻擊問界M7,是一場終端銷售壓力上的行為,但一線銷售往往也能反映出來企業層面的壓力和未來,總而言之一句話,競爭對手越多,最終受益的依然是消費者。

比如說,在未來問界M7和理想L7的爭奪中,價格繼續下探,對後來的用戶來說一定受益。

畢竟按照目前的電動化滲透率。一個月的增幅在1%,王傳福的預期是未來達到60%,還有多少用戶會選擇電動化,這些用戶的利益是可以推動整個市場乃至全球。

也就是說,理想銷售的牢騷,只是滄海一粟,反擊的問界M7成績,可能還遠不止於此。

當然要重申一遍,理想是好車,理想用戶也有自己的需求,消費理想是明智的行為,消費不應該被捆綁,買什麼,都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我看到中國消費者放棄外資品牌選擇中國品牌的時候,才知道這場新能源的轉化,是所有中國車和中國消費者的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3db540dc847b50b5ea14939107075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