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以戍邊戰士的角度創作的一首邊塞詩,寫出了當時戰爭的慘烈及將士報國的豪情。在唐代的邊塞詩中,像此類宏偉的篇章不在少數,其成為華夏文學的寶貴財富,下面這首唐詩就不失為一首經典的邊塞詩,值得賞讀學習。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唐代: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個夜晚有些反常,感覺從來沒有過如此寂靜,月亮被烏雲遮掩,一片漆黑,驀然間天邊傳來驚起的群雁聲,不知宿雁為何驚起,飛向高處。原來敵軍首領率軍趁著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之夜正悄悄地逃竄。將軍發現敵軍借夜色潛逃,豈能放過?正想要率領輕騎一路追殺,全殲殘敵。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
此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形象深動地寫出了敵軍倉皇逃竄的狼狽形象及邊塞將士雪夜追敵的壯舉。詩的首句「月黑雁飛高」,寫當時的時間及景貌。一個月黑冷寂之夜,景本單純卻因「雁飛高」而豐富並透出緊張氣息,死寂之景於動中變得更加詭異!因為處在戰時狀態的兩軍,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雙方的警覺,對於邊塞將士來說,圍而未殲敵軍,正因夜黑才圍而擇機出擊,而敵軍正想借夜色逃命,因而雪夜棲雁高飛屬反常,推之必有狀況發生。
詩人這裡寫「雁飛高」當為聽聲所辨,因為月黑之夜雁形難見。只是這邊塞雪夜何來棲雁,可能令讀者費解,因為秋冬時節大雁會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實際,同是唐代邊塞詩人的岑參也有「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樣的名句。看來邊塞並不是深冬之時才會下雪和寒冷!塞外氣候變化無常,大雪下得早也是常有的事,盧綸詩中之雪為突降早雪,大雁南歸未盡,因而邊塞雪夜能聽雁聲當可釋疑了。
次句「單于夜遁逃」,緊承首句寫「雁飛高」的緣由,敵人正借夜色的掩護倉皇逃遁。此句突顯了邊塞將領心思縝密,對有異動判斷明確,一切盡在掌握中。後兩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將軍召集起勇士準備追擊敵人時,與一場大雪不期而遇的情形,雪大、天寒更襯托出了邊塞軍人的士氣之高,軍威之壯。詩人寫到此處,斷然止筆,雖未寫追擊敵人的過程及殲敵的效果,卻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在古時邊塞多作為提振士氣的一種軍歌,其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唐代著名詩人李益、常建、王昌齡等都留下了《塞下曲》組詩作品,成為著名的邊塞詩。在唐代邊塞詩已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者,以親歷的見聞來寫,內容多呈現出昂揚奮發的格調,其中不乏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創作的。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這首《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就是這類作品中的組詩之一。
邊塞詩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一般出自於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唐代詩人盧綸曾於朱泚之亂過後,隨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為元帥府判官,在軍營中,他對軍旅生活有深刻的體驗,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體現了邊塞將士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15b9ad715b73f6d351ae5bac1712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