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916期)民國時期,由於新文化運動等的影響,中國出現了不少風華絕代的才女,其中有四人最為出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她們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這四位都是以文學著稱於世,巾幗不讓鬚眉,她們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於時代的原因,她們四位的人生,特別在愛情方面都比較坎坷,都有一定悲劇色彩。其中有一位在四人中生命最短暫,去世時才26歲,可謂紅顏薄命,然而她卻鑄就了堪稱「梁祝」的愛情絕唱!那麼這位與張愛玲齊名、僅活26歲的才女是誰?為何說她的愛情卻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絕唱!她的愛情悲劇是如何形成的?本期分解。
在民國四大才女中,張愛玲最長壽,享年75歲;其次是呂碧城,享年60歲;蕭紅也很不幸,才活了31歲;而本文的主人公最不幸,26歲就香消玉殞。她就是中國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評梅。若要知道她是如何鑄就「梁祝」一樣的愛情絕唱的,得先簡要說一下樑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一)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中悲劇性最強的《梁祝》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四大愛情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四個傳說不管流傳多久,經過後人多大的改動,仍然魅力無窮,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都有一定喜劇色彩,但真正被人感動的都是故事的悲劇性。它們的悲劇都在於主人公的愛情被拆散,但這四個愛情傳說里,悲劇性最強的無疑是《梁祝》。
牛郎和織女,白娘子和許仙,這兩對雖被拆散,但最終被人們虛幻成一個不錯的結局:牛郎和織女每年還有個鵲橋會,儘管是一年一次;白娘子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而塔終究是會倒的,事實上雷峰塔確實倒掉了,白娘子終有了出頭之日。不管她出來後是否真的還能見到丈夫(有的版本是見到了,有的版本是許仙已死,但白娘子還是見到了當狀元的兒子),終歸還是回歸喜劇。
而孟姜女的故事似乎完全是悲劇的,她儘管哭倒了長城,但丈夫范喜良還是不能復活的。不過孟姜女與范喜良的愛情悲劇比起梁祝還是好了點。因為二人已經有了夫妻之實,當然有的版本是他們二人並沒有夫妻之實,范喜良是正在拜堂成親時,被當做丁夫抓走修長城的。但無論如何,孟姜女和丈夫(傳說中都稱范喜良為孟姜女的丈夫)是有愛情之實的,也就是說他們二人曾經嘗過愛情的甜蜜。而這是梁祝二人所沒有體驗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充其量是柏拉圖式的愛情,甚至還不如。
因為梁山伯和祝英台產生情愫的三年同學之間,祝英台是單戀,梁山伯則渾然不覺,所以根本談不上雙方之間有什麼真正的愛情。只是到了後來,梁山伯發現祝英台的女兒身之後,才感到自己也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對方。但為時已晚,他已經沒有了機會。他甚至在知道祝英台的身份之後,根本不曾有與對方接觸的機會(因對方已被父母許給別人),也就是說,雙方不可能有愛情之實。直到此時,梁祝雙方才能被定義為柏拉圖式的愛情。到最後雙雙殉情而死,終於把悲劇推到了頂峰。至於後來雙方化蝶,則完全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玄想,跟梁祝二人已經沒有關係,蝶舞也只是昆蟲界的事情了。這跟牛郎織女的鵲橋會還不是一個概念,那一對是真的能在空中擁抱的——可嘆年年鵲橋會,淚決銀河漫天涌!那場面自是頗為壯觀而感人的。相比之下,那兩隻蝴蝶只有在花間的悲情之舞……
本文主人公的經歷跟梁祝的故事太相似了。只是在開初,石評梅的角色定為要反串一下,他不是《梁祝》中的祝英台,她更像是梁山伯;而她的愛人,男主則更像是祝英台,為何?
(一)梅花初綻,芳香四溢
石評梅(1902—1928),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堅貞風骨,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1902年出生於山西省平定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是清末舉人。她自幼聰穎好學,從三、四歲開始,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讀書識字了,學習十分用功。她上小學後除了學好學校的課程外,晚上回家仍要讀書到深夜,很早就熟讀了《四書》、《詩經》等書。
辛亥革命後不久,石評梅隨父親到省城太原,進入太原師範附屬小學就讀,畢業後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當時石評梅就被譽為「才女」。在女師讀書期間已經顯露了她對傳統世俗的反抗思想和組織才能。一次女師鬧學潮,她便為組織者之一。
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她本來要報考女高師的國文科,但是當年國文科不招生,於是改考了體育系。自此她的人生迅速走向如春花般的絢爛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石評梅一方面勤奮學習,一方面開始文學創作。1921年12月20日,石評梅的詩歌《夜行》在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辦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號上正式刊出。石評梅初涉文壇,便出手不凡。此時她才19歲,梅花初綻,便芳香四溢。
1924年石評梅和朋友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的《婦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激勵人民革命鬥志,得到魯迅的關懷和支持。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石評梅在《婦女周刊》上發表特別啟事,對「滬漢慘屠」表示憤慨之情。
1926年3月18日,北京發生了著名「三一八」慘案,當時石評梅雖然沒有親自參加到執政府門前的請願行列,但她的好友劉和珍等人不幸遇難,好友陸晶清也負了傷。第二天,石評梅即到醫院看望負傷的朋友。並於3月22日在《京報》副刊發表散文《血屍》,抨擊對學生開槍的段祺瑞政府(後來魯迅也寫了類似的文章《紀念劉和珍君》);3月25日,她又參加了女師大為劉和珍和楊德群召開的追悼大會,同時在《京報副刊》發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憤地指出:「昨天的慘案,這也是放出野獸來噬人;」「你的血雖然冷了,溫暖了的是我們的熱血」「我也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石評梅短暫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她在任教之餘編著報刊,又辛勤地從事寫作,最初以寫詩歌與散文為主,當時即被稱為北京著名女詩人,後來又創作了不少短篇小說。1927年發表的小說《匹馬嘶風錄》,是其代表作之一,受到魯迅先生的關注和好評。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多才多藝的石評梅26歲便患病不幸早逝。
石評梅儘管生命極其短暫,但她卻用生命鑄就了一段堪稱《梁祝》的愛情絕唱。
(二)高君宇一片痴情,石評梅拒而遠之
如果把石評梅比作祝英台的話,很幸運,她也遇到了她的梁山伯,那時她剛20歲。
在一個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高君宇。二人很快便建立了友誼。兩個年輕人經常相約來到北京南郊美麗的陶然亭湖畔散步。他們彼此親密無間,談理想,談抱負,憧憬著未來美好的人生。
前面說過,在這段愛情的開初,是跟梁祝的故事是反著的。原故事中,女主一直是主動的,而梁山伯只是個「呆頭鵝」,是個不開竅的主兒。而在本故事中,男主高君宇一開始就被石評梅強烈地吸引,處於主動進攻一方;而石評梅卻一直處於被動,甚至有意拒而遠之,不接受對方的求愛。
高君宇長石評梅6歲,他於1896年出生於山西省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就胸懷大志,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他20歲時考入北京大學。當時北大就有著很強烈的進步思潮,高君宇受激進的新文化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1919的五四運動,他就是運動的骨幹之一。石評梅當然也很欽佩很喜歡高君宇,但她只當他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哥哥。
1923年夏天,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範畢業後,受聘於母校的附屬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和體育教員。這一年的秋天,當香山上的紅葉開始燦爛的時候,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紅的楓葉,上面寫著:「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這儼然是一封求愛信了,可這卻讓石評梅陷入重重的憂慮和矛盾中。她尋思良久,還是在紅葉上寫下這樣一行字:「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你把我視作你的祝英台,可惜你不是我的梁山伯啊。
為何石評梅拒絕高君宇呢?原來,石評梅曾經失戀過。他的第一個戀人叫吳天放。當時她來北京上學時,父親因對她不放心,曾託付一個稍微年長的人來照顧她。那人也是北大的學生,叫吳天放。此人長相俊朗,曾經留美學習,很有學識。他見到石評梅後,就被她的秀外慧中強烈吸引,對石評梅照顧十分周到。後來就開始公開地追求她。石評梅當然低擋不住他的攻勢,再說對方也很優秀,且又年長一些,對他十分體貼,於是她就陷入了戀愛的陷阱。石評梅曾說,「我們一旦相愛,不管今後彼此的命運如何,道路如何坎坷,我將終生不再愛第二個男人。」
為何是陷阱呢?因為在他們熱戀的第三個年頭,石評梅發現吳天放騙了她。當時石評梅在文壇嶄露頭角,她的文章開始在各大報刊頻頻發表,她正處在意氣風發之中。一次她去找吳天放,讓他分享一下自己新作的快樂。她想給他一個驚喜。當她突如其來地到吳天放家裡的時候,卻發現了對方的妻兒!其樂融融的一家人!石評梅一下子崩潰了。
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原來是有妻有子的人了,這讓她難以承受;即便她思想開放,不在乎這些,但她不能原諒吳天放對她的欺瞞。最終,她選擇了離開。這次感情的挫折對石評梅打擊太大了,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愛情的勇氣。她說過,除了他,她不再會有第二個男人,你無情,我豈能無義?她遂決定今生獨身!
石評梅搬到了教師宿舍居住。宿舍是古廟改成的,很冷清,她開始了孤寂青燈的生活,只是工作和寫作,不關風情了。除了幾位好友外,她不再接待他人。即便高君宇去訪,她也變得很矜持,只談工作和友誼。
一次父親來信,告訴她一個不好的消息,即她少年時的一個好友去世了,她受到很大打擊,一連數日精神恍惚,以至於渾身發燒病倒,昏迷三日不醒。幸虧高君宇及時趕到,把她送往醫院,並對她精心照料。石評梅得到了愛的溫暖,對高君宇十分感激,但她仍然堅守著曾經的諾言:不再愛任何一個男人。
在另一方面,高君宇也是一個結了婚的男人。他18歲時,在父親的一手包辦下,已經結了婚。這樣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從一開始,高君宇就試圖反抗這樁婚事,但是遭到了父親的嚴詞拒絕。自他認識了石評梅後,便更加堅定了要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信念。但是,此刻,他卻被石評梅拒絕了。然而他豈能死心?他認為愛可以融化一切頑石。他決定放下一切包袱,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隨後,高君宇不顧父母的極力反對,毅然決然地離了婚,結束了自己沒有愛情的10年婚期。他要不顧一切,來向他心中的愛神石評梅進攻了。而此時,命運之神卻沒有眷顧她。梁山伯的悲劇再度上演。
1924年高君宇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通緝,他歷盡艱辛,將自己扮成廚子僥倖脫險後,接到上級指示,讓他回山西建立黨組織,繼續為革命而奮鬥。他臨走之前,決定去看一眼他的心上人。在那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她到了石評梅住處。
那個晚上,他告訴石評梅自己已經跟妻子解除了婚約,完全表白了自己。石評梅心裡儘管感動,但她還是沒說什麼。高君宇懷著什麼樣的心情離開石評梅的,可想而知。
由於工作需要,當年9月,高君宇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的愛人。石評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買了一對雪白的象牙戒指,將其中的一枚寄給了遠在北京的她,另外一枚戴在了自己的手上。石評梅收到戒指後,雖然戴上了,但她對這枚戒指的解讀卻是這樣的:這對如雪潔白的戒指,象徵著二人將永遠保持「純潔如冰雪的友誼」!竟如此的「不解風情」,好一個梁山伯啊。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成立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臨時執政府,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於是,高君宇隨孫中山抵達北京。回到北京的高君宇參加了許多會議,工作十分繁忙。多年的艱苦生活和情感鬱積讓這個年輕人再也無法承受,不久,他便生病住進了醫院。在這期間,石評梅當然對他十分關切,差不多每天都來探視。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他們戴象牙戒指的手終於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眼看石評梅要崩潰,再難堅守自己獨身的諾言了;眼看梁山伯與祝英台要走到一起了,此時命運之神再度拋棄了他們。
本來高君宇病癒之後已經出院了,但不久他又因急性闌尾炎再次住進醫院。高君宇因手術後大出血,於1925年3月6日凌晨不幸去世,年僅29歲。這對石評梅不啻一個晴天霹靂。
在高君宇的追悼會上,石評梅悲傷地送了一副輓聯:「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根據高君宇的遺願,石評梅等人將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附近,她在他的墓周圍親手植了松柏十餘株,並在墓上親題了碑記。
高君宇的去世給石評梅極大打擊,她後悔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脆弱,和猶豫不覺,她豈能是不愛高君宇啊?仿佛失去愛人之後,她才收穫了愛情,然而一切都已晚了。她經常到高君宇的墓前,對自己的愛人訴說、表白,她欠他太多太多了。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評梅寫道:「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三)死後同葬,堪比梁祝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在北京自己的寓所突然發病,劇烈頭痛,但她沒有在意,還是照常去附中教書。後因病情加重,友人廬隱等把她送到日本山本醫院,她到醫院就進入了昏迷狀態。然後她被轉到北京協和醫院,被診斷為腦炎。9月30日石評梅不幸病逝,年僅26歲。一代才女,香消玉殞。按照她生前的遺願,她也被安葬在陶然亭附近,同高君宇並墓而葬。
石評梅與高君宇生前不能結為伉儷,只能死後同葬,共同鑄就了一段纏綿悱惻的堪比「梁祝」的愛情絕唱,令人唏噓。不知他們是否也化作了一對蝴蝶呢?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石評梅傳》《春風青冢石評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