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定位與趨勢

2019-10-22     愛農者言


摘 要:基於我國蘋果產業面臨的新形勢, 明確了蘋果產業的基本定位:一是蘋果實現足量供應, 滿足了人民生活需求;二是階段性供過於求和結構性供不應求並存;三是蘋果新舊動能轉換還需要較長時間。提出了新形勢下蘋果產業的發展趨勢, 即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鞏固優勢區, 強化特色區;強化果業科技創新;進一步鼓勵工商資本和企業進入蘋果產業;挖掘蘋果資源, 拓展果業功能,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發展;加大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蘋果產業中的研究與應用;支持產業引智、引才、引資, 以開放的心態推動蘋果產業的健康發展;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通過市場引導生產, 通過生產創造市場, 創造消費, 引導消費。

蘋果在我國果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扶貧和精準脫貧具有重要意義[1]。黨的十八大以來, 一系列強農惠民政策出台, 蘋果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和形勢, 中國要強, 果業必須強;中國要美, 果鄉必須美;中國要富, 果農必須富。然而,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 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 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2]。我國作為蘋果生產的大國, 仍存在市場相對過剩、品質不高、價格低迷、出口創匯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3]。筆者系統分析了我國蘋果產業步入新時代面臨的新形勢, 進一步明確了蘋果產業的發展定位, 並提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建議。

1 我國蘋果產業面臨的新形勢

1.1 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蘋果綠色發展行動全面啟動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九大之後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開啟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推進蘋果產業綠色發展, 是貫徹十九大精神、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是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擔當[4], 是加快蘋果產業現代化、促進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對保障果品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5]。蘋果產業綠色發展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積極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 化肥農藥減施增效, 努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和質量提升, 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蘋果產業發展格局。

1.2 脫貧攻堅進入全面決勝階段, 蘋果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先導產業

2018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3 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國廣大貧困地區受地理、氣候等因素限制, 基礎設施薄弱, 產業發展滯後, 產業規模小, 農產品競爭力差, 加之果農文化素質和教育程度低, 思想觀念落後, 科技知識缺乏, 從擺脫貧困到實現富裕還要經歷一個過程。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培育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蘋果產業已成為陝西、甘肅等西部貧困地區種植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 各地走出一條「蘋果大產業, 農民大脫貧」的特色產業扶貧之路。甘肅省靜寧縣把脫貧攻堅與蘋果產業相結合, 全縣3.1萬戶15.4萬人依靠蘋果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蘋果產業真正成為靜寧縣經濟發展的「聚寶盆」和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6]。陝西省延安市100多萬人從事蘋果產業, 占總人口的45%, 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70.5%, 年人均果業收入5 000元以上;蘋果產值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南部基地縣及北部果業專業鄉村蘋果產值占農民收入的90%以上, 以蘋果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帶動模式成為全國推廣的經驗[7]。

1.3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蘋果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8]。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振興是基礎。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 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 要實現蘋果產業興旺, 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科學分析當地資源稟賦, 篩選確定具有區域優勢、市場前景的主導品種, 促進果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培育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9], 補齊發展短板, 加快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把蘋果產業打造成全面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希望產業、活力產業、富民產業, 最終實現「讓果業成為最有奔頭的產業, 讓果農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職業, 讓果鄉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目標[10]。

1.4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 蘋果提質增效成為新業態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面臨階段性的農產品供給過剩和總量不足並存、農民增收緩慢等難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不僅可以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還能破解諸多難題。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了六大核心內容:優化產品產業結構, 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 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11]。簡而言之就是調結構、提品質、去庫存、降成本、促融合和補短板。對蘋果產業而言, 要在產區、品種結構、產業布局上做調整;通過高標準建園、省力化修剪、精準化肥水管理、精細化花果管理和商品化處理進行品質提升;通過打造高端和精品蘋果產業鏈、實施品牌化銷售增加市場占有率, 減少庫存;通過輕簡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挖掘蘋果產業資源稟賦, 推進一二三產融合, 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產品價值的攀升;解決小農分散經營與規模化市場、現代栽培模式與傳統高強度低效益管理、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與果品質量安全之間等矛盾, 補齊產業短板, 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1.5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蘋果產業提出了新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 我國社會現階段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2], 由注重產品消費到注重服務消費;由物質生活需要到政治參與、公平正義的需要;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發展需要。人民期待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 但與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諸多矛盾。在這種形勢下, 人們對果品的消費需求正由過去的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轉變[13], 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 品牌品種和稀有特色品種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為適應這種新的形式, 蘋果產業要始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以構建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目標[8], 以布局優化、品質提升、產業融合為重點, 堅持市場導向, 加快品種改良, 推進標準化、機械化生產, 實現增產增收、節本增效和提質增效, 走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蘋果產業發展之路。

2 我國蘋果產業的基本定位

2.1 蘋果實現足量供應, 滿足了人民生活需求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統計, 2016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達到238.4萬hm2, 占世界蘋果栽培總面積的45.04%。蘋果總產量達4 444.86萬t, 占世界蘋果總產量的49.76%。目前, 我國人口全球占比約為18.72%, 用占世界約50%的蘋果供應占世界18%的人口, 實現了足量供應。2006—2016年, 我國蘋果表觀消費量 (產量+進口量-出口量) 從2 512萬t增長到4 262萬t, 10年的增長幅度達到70%, 消費總量已經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58%, 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消費國[14]。2016年我國蘋果人均年消費水平達到30 kg, 其中鮮食消費占蘋果總量的90%左右, 剩餘10%為加工消費。

2.2 階段性供過於求和結構性供不應求並存

隨著我國蘋果栽培面積的擴張和產量的不斷增加, 我國蘋果市場呈現供過於求的局面。而我國蘋果品種結構單一, 『富士』蘋果約占72%, 且傷殘爛果率為18%~20%。單一品種集中上市, 導致壓價風險, 果農增產不增收, 由於受布局、種植技術、投資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 我國蘋果整體品質比較低劣, 進入國際市場的數量十分有限。目前蘋果消費仍以國內為主, 因而表現出生產能力相對過剩, 消費增長嚴重滯後於蘋果產業發展速度, 這也加大了蘋果產能相對過剩。國產水果占領的市場目前多為低端市場, 唯一的優勢在於低端市場的消費人數最多, 多以價格來吸引消費者, 但是盈利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殊不知高產低質的果品更難具備市場競爭力, 出現年年談豐產、豐產不豐收的怪相[15]。

目前市場上中早熟品種缺乏, 僅占15%, 優質蘋果、高端精品蘋果、功能性蘋果、新特蘋果缺乏, 價格越來越高, 並且受到市場的追捧, 呈現結構性供不應求的局面。進口水果往往占領的是我國的高端市場, 高檔的包裝、較優的品質成為進口水果在國內暢銷的一大原因, 有錢的消費者往往抱著「吃不著最好的, 也要吃最貴的」的心態去購買進口水果。2017年我國蘋果進口量6.8萬t, 同比增長2%, 進口額1.1億美元[16], 進口蘋果的衝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蘋果市場供需矛盾。

2.3 蘋果新舊動能轉換還需要較長時間

在新形勢下, 蘋果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數量減少, 蘋果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傳統栽培模式正在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優質高效的現代化果園成為蘋果產業發展的新動能。然而, 蘋果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 仍有較長一段路需要走。2016年全國第3次農業普查顯示,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 422萬人, 其中55歲及以上10 551萬人, 占比為33.57%, 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突出, 主體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其中60歲及以上勞動力占18.42%, 2020年農村60歲及以上老人將占24.50%, 2030年將達33.80%[17]。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瓶頸, 老齡化果農接受新模式、新技術較慢, 知識更新滯後, 生產規模縮減, 綜合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降低。截至2013年底, 經營耕地0.67 hm2以下的農戶2.26億戶, 占家庭承包戶總數的85.96%以上, 經營耕地在0.67 hm2以上的農戶僅占14.04%[18]。到2014年, 儘管經營3.33 hm2以下的農戶仍占絕大多數 (98.71%) , 但經營3.33 hm2以上的農戶比例在持續上升。2014年底, 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達到0.26億hm2, 是2010年的2.16倍;2014年農地流轉總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0.32%, 比2010年提高15.65個百分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仍是主體, 轉變為規模化的現代化生產迄今仍然是一個遙遠的願景。現代栽培模式果園建園成本較高。以行株距4.0 m×1.5 m的矮化自根砧果園為例, 每667 m2栽植矮化自根砧苗木110株, 加上水泥立柱、竹竿、卡簧、鋼絲、水肥一體化設施、土地平整、農家肥深翻、園藝地布, 以及苗木定植和水泥柱架設所需的人工費用等, 合計每667 m2建園成本為1.5萬元左右, 加上前3年的拉枝、修剪、噴藥、施肥等管理投入, 進入結果期之前每667 m2管理成本基本為2.5萬~3萬元[19]。較高的前期投入、新的技術要求、機械化的購買和應用等非傳統生產者能輕易擁有和掌握, 因此替代傳統生產模式仍需要較長時間。

3 新形勢下蘋果產業的發展趨勢

3.1 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鞏固優勢區, 強化特色區

我國現有25個省 (直轄市、自治區) 栽培蘋果, 渤海灣蘋果產區和西北黃土高原區是兩大蘋果產區, 2016年兩大產區蘋果栽培面積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28.31%和52.94%, 產量分別占全國蘋果總產量的37.21%和54.14%。近年來, 蘋果優勢產區呈現由東向西轉移的趨勢, 以渤海灣產區的山東省和遼寧省為例, 2010—2016年, 蘋果栽培面積分別從26.5萬、12.6萬hm2變化為30.1萬、15.5萬hm2, 增長比率分別為13.58%、23.02%;產量分別從799萬、209萬t變化為978萬、257萬t, 增長比率分別為22.40%、22.97%。以黃土高原產區的陝西省和甘肅省為例, 2010—2016年, 蘋果栽培面積分別從60.2萬、28.7萬hm2變化為70.5萬、29.4萬hm2, 產量分別從856萬、202萬t變化為1 101萬、360萬t。蘋果栽培區域也出現從低海拔向高海拔轉移的趨勢, 近年來, 高海拔地區蘋果產業蓬勃發展, 如陝西延安 (洛川) 平均海拔1 480 m, 甘肅靜寧平均海拔1 600~2 200 m、天水1 100~1 300 m, 雲南昭通平均海拔2 280 m, 四川鹽源平均海拔2 560m, 新疆阿克蘇平均海拔1 100 m, 這些地區生產的蘋果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品質優異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售價高於其他蘋果產區, 成為發展蘋果的特色優勢產區。

3.2 強化果業科技創新

3.2.1 加快蘋果品種的國產化開發與推廣

建國以來, 我國選育的蘋果新品種有330餘個, 但選育出的品種都是半成品, 缺乏市場競爭力, 生產中自育品種構成比例低, 而從日本引進的『富士』系列品種栽培比率高達72%。在自育品種中, 『秦冠』蘋果一度成為西部蘋果產區的主栽品種, 栽培面積超過15萬hm2, 先後在全國27個省 (市) 推廣栽培, 並被匈牙利、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栽培;『華碩』已在8個蘋果主產省進行區域示範和推廣示範, 目前累計推廣面積超過0.2萬hm2;『寒富』蘋果在遼寧、甘肅、寧夏、新疆、陝西等地發展迅速, 栽培面積已達到13.3萬hm2;『瑞陽』和『瑞雪』3年推廣0.33萬hm2, 有望成為黃土高原蘋果產區主栽品種;『福麗』和『魯麗』新品種權也以不菲的價格轉讓給企業。然而, 絕大多數自育品種審定後缺乏後續的示範推廣, 不了了之。今後應加強國產新品種選育, 服務市場、引領市場, 加快國產本土化品種的區試, 開展自育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在砧穗組合篩選、無病毒母本繁育、貯藏保鮮技術和產品質量標準方面形成配套技術體系, 建立一批自育品種示範園, 利用現有的政府推廣體系和以企業為主的市場網絡實現自育品種的示範和推廣。

3.2.2 栽培模式創新

我國蘋果的栽培模式仍以喬砧模式為主, 矮砧等現代蘋果栽培面積22萬hm2, 占全國蘋果總面積的10%左右。矮砧集約栽培是主流方向, 但我國由於多樣化的區域特徵和產業布局, 在栽培模式的選擇方面, 特別是砧木類型、砧木的利用方式 (喬砧、矮化中間砧和矮化自根砧) 、砧穗組合篩選等方面, 需要根據各地的區域條件進行全面評估和選擇, 做到適地適栽。以科技創新推動蘋果產業從傳統生產向現代栽培模式轉變, 但絕不僅僅是向矮砧栽培模式轉變。現代栽培模式的內涵應該包括資源使用強度小 (節省肥、藥、水、土地、人工) 、機械化程度高 (能用機械絕不用人) 、環境友好可持續 (保證多年以後還有果園) 和資本回報率和勞動生產效率高 (生產者和投資人掙錢、勞動者有尊嚴) 。

3.2.3 精準化土肥水管理技術

我國大部分果園以傳統的大水漫灌為主, 採用節水灌溉的果園不足13%。果園施肥以經驗施肥為主, 缺乏科學依據, 化肥過量施用嚴重, 每年高達217.3萬t, 是美國的2.5倍;肥料利用率低, 化肥平均利用率氮肥為30%~35%, 磷肥為10%~30%, 鉀肥為40%~70%。土肥水管理是實現優質生產的基礎, 沃土養根是關鍵, 要採用果園生草、種植綠肥和有機物料覆蓋等方式培肥果園地力, 提高養分的有效性, 結合果園植物殘體還田技術, 實現果園植物殘體的循環利用, 優化化肥與有機肥、生物有機肥、綠肥、廢棄物資源配合施用技術, 合理利用新型專用固體肥 (包括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緩控釋肥料等) 和多功能環保型專用液體肥及增效助劑, 根據不同品種、樹齡、立地條件和栽培模式下的需肥參數, 進行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 實現肥水管理的一體化、精細化、科學化和自動化。

3.2.4 省力化花果管理和無袋栽培

目前, 我國蘋果花果管理技術繁雜, 99%的果園仍採用人工疏花疏果, 每667 m2人工成本1 000~1 200元。果實套袋在蘋果生產中仍占主導, 山東蘋果套袋比率幾乎為100%, 陝西省在90%以上, 遼寧、河南、河北、山西和甘肅等省為55%~85%。蘋果生產中每667 m2果袋、套袋人工、摘袋人工費分別為780、780、390元, 約占果園總投入的40%。省力化的花果管理技術無疑是降低我國蘋果生產成本、實現蘋果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噴施西維因、石硫合劑、萘乙酸、乙酸鈣製劑等化學疏花疏果藥劑, 可節約用工80%, 每667 m2降低成本800~1 000元, 但使用時藥劑種類、濃度、次數, 天氣、溫度等因素都成為該項技術推廣應用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機械疏花疏果在德國、義大利等歐美國家均有使用, 但因其高昂的價格以及栽培模式的限制在我國並未推廣應用。但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果園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技術的完善, 以化學和機械疏花疏果替代人工成為必然。無袋化栽培生產是今後蘋果生產的發展方向, 但其並不是簡單的生產回歸, 而是要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通過一系列免袋栽培的技術體系, 實現省工節本, 同時保證果實的外觀品質、低病蟲果率和食品安全。無袋栽培技術體系要涵蓋產地環境優化、著色系免套袋品種選育、寬行高幹栽培模式、病蟲害高效防控以及采後商品化處理等各個環節。

3.2.5 果園病蟲害科學防治, 植保機械化和自動化

我國每年蘋果園農藥消耗量約14.1萬t, 農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現象普遍且嚴重。打「保險藥、放心藥」已成為常態。為實現主要病蟲害的有效防控, 首先要摸清優勢產區蘋果園主要病蟲害及其發生流行規律以及農藥施用情況, 在預測預報的基礎上, 篩選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新產品 (新劑型) 和長效緩控釋助劑 (膠體) 及其組合, 開發一藥多效或少藥多效的高效農藥組合, 通過高效精準施藥技術與新型施藥機械, 明確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農藥品種及使用時間、方法和數量, 實現對症下藥、適時用藥、適量用藥。同時要開發一些生物農藥 (微生物菌劑、農用抗生素等) 、理化誘殺產品 (色誘、食誘、性誘、誘/殺蟲燈) 等化學農藥替代產品, 綜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手段, 科學合理安全用藥, 構建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3.2.6 蘋果的商品化處理和品牌化銷售

目前, 我國蘋果的商品化處理水平較低, 僅占全國蘋果總量的10%, 與已開發國家 (商品化處理幾乎達到100%) 相比, 存在明顯的差距, 許多地方直接在地頭進行人工分級、裝箱和交易。多數貯藏企業沒有預冷設施及清洗分級設備;冷鏈流通體系尚未完善, 貯運不規範;品牌意識淡薄, 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不多, 品牌效應不足。采後商品化處理是提高商品一致性和銷售價格, 實現產後增值的一個重要步驟, 也是生產者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新型經營主體應當承擔起這一職能, 完善蘋果采後商品化處理流程, 通過機械化處理, 完成清洗、消毒、塗蠟、分級、包裝、入庫等程序, 提高蘋果的商品性狀, 滿足市場對高檔果品的需求, 增加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同時要強化氣調和恆溫貯藏等技術, 結合冷鏈運輸, 實現果品的周年供應, 通過果汁、果酒、果醋、罐頭、蘋果脆片等加工, 延伸蘋果產業鏈。繼規模化、標準化之後, 我國果業已然邁入品牌化時代, 對建立穩定的果品消費群, 獲取高額溢價意義重大。在2018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排行榜中, 煙台蘋果品牌價值137.39億元, 洛川蘋果72.88億元, 靈寶蘋果60.05億元, 靜寧蘋果47.89億元, 萬榮蘋果30.65億元, 這些區域公用品牌已然成為各蘋果主產地的名片。可以預見, 在不久的將來, 各地果業競爭力將隨著其品牌建設力度的不同而嚴重分化。做大做強蘋果產業, 就要積極推進品牌策略, 通過制定實施果品標準, 著力推進龍頭企業建設, 推進地理標誌和商標註冊, 有力地促進果業的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 加快果業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3.3 進一步鼓勵工商資本和企業進入蘋果產業

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 果業現代化卻受制於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主體[20], 「大產業、小果園」「大市場、小果農」的現象比較普遍。2017年, 我國東部0.33 hm2以下的果園比率達到90%, 西部地區為75%, 陝西省果農戶均經營果園0.13 hm2左右。果農受經營規模的約束, 無法採用現代化的集成技術, 產品一致性差, 開拓市場能力弱, 不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涉果企業大部分為中小型企業, 上規模、有影響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 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2.6%[13]。近年來, 農村土地流轉為工商資本進入蘋果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工商資本的進入帶來了超前觀念、先進管理、充裕資金等, 家庭農場、大型農事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生產和市場的主力, 能夠開展高標準、規模化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生產, 在果品加工流通和社會化服務方面也占優勢, 推動了傳統蘋果生產向現代蘋果生產轉變。海升集團投身蘋果產業, 從優選品種、優質苗木、種植示範、冷鏈物流、再到品牌營銷打通農業全產業鏈, 在全國17個省份建立示範基地60個, 發展成為中國矮化密植蘋果規模化種植的領導者。大連天盛、中林豐沃等企業引進荷蘭蘋果大苗繁育技術, 在帶分枝大苗培育和矮砧集約栽培技術示範推廣方面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績。在今後的蘋果產業發展過程中, 要進一步鼓勵工商資本和企業進軍蘋果產業, 充分利用工商資本帶來的先進理念、技術、管理以及人才、資金, 給蘋果產業注入先進的生產要素, 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 (家庭農場) +農戶等方式, 推動蘋果規模化和現代化生產, 延伸產業鏈。

3.4 挖掘蘋果資源, 拓展果業功能,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發展

我國是蘋果屬植物資源起源中心之一, 蘋果種質資源極為豐富。我國現有國家蘋果種質資源圃5個, 其中遼寧興城保存1 134份, 吉林公主嶺保存433份, 雲南昆明保存134份, 新疆輪台保存166份, 新疆伊犁保存200份。不同的蘋果資源在樹姿、果實大小、顏色、成熟期、葉色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新形勢下,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蘋果資源多樣性, 開發蘋果產業多種功能, 豐富創意果業內容, 促進果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把傳統果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果業。目前, 我國大部分蘋果園仍處於以種為主的單一業態, 與二產、三產的融合互動較為欠缺, 或者融合程度低、層次淺。蘋果產業要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 就要融合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科技產業園、生態循環果業、農旅一體化等新業態, 引導果業新型經營主體在蘋果生產過程中加入農業勞動、賞花、賞果、採摘、加工、佐餐等, 實現從單一產業向全鏈條、多功能、新業態轉型創新, 促進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

3.5 加大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蘋果產業中的研究與應用

我國蘋果產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缺乏深度融合, 只有概念性的提法, 缺少實質內容。如今, 農業大數據是蘋果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持, 用數據支持管理、營銷、服務並促進創新是未來蘋果產業的發展趨勢。蘋果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 而是帶動蘋果生產、經營、管理與人才的一場深刻而系統的變革。蘋果大數據產品真正服務於三農, 需要進行持續產品疊代, 形成技術研發和需求雙驅動創新戰略。在蘋果大數據的運用中, 必須注重對蘋果基礎大數據的系統性、全面性、可靠性、多手段的採集, 並著力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通過互聯、物聯, 建立雲計算, 才能成就蘋果大數據服務。萬物互聯的時代, 專家、產業從業者、果園緊密相連, 生產、市場緊密相連, 技術、投入品緊密相連, 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產業將引領產業革命。

3.6 支持產業引智、引才、引資, 以開放的心態推動蘋果產業的健康發展

繼續出台相關政策, 依託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聯盟、國家「千人計劃」服務窗口、「千人計劃」網等機構, 面向「千人計劃」專家、全國留創園人才、海內外高端人才, 搭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宣傳展示平台, 推進中國—東協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知名企業、專業人士深入交流[21], 聚焦我國蘋果產業發展需求, 促成一批企業和海外、海歸高層次人才落戶中國, 簽訂一批蘋果產業方面投資合作、人才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圍繞我國蘋果產業發展需求, 開展引資引智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吸納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推動蘋果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和產業智庫建設, 推進我國蘋果產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 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活力。

3.7 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通過市場引導生產, 通過生產創造市場, 創造消費, 引導消費

2016年我國蘋果出口量135.8萬t, 占生產總量的3.06%, 占世界蘋果總出口量的15%;出口額14.96億美元, 占世界蘋果出口總額的20.59%。但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價格上升較快, 造成生產成本升幅較大, 蘋果質量以及土地、勞動生產率不高, 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由於距離優勢和消費習慣的相似性, 我國蘋果主要出口至東南亞地區, 歐美國家消費者喜歡果個適中、糖酸含量均較高、風味濃郁的蘋果, 與我國消費者喜愛果個大、味甜少酸的蘋果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我國蘋果在歐美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小。在開拓國際市場時, 要根據不同國家的消費需求進行定向栽培, 確定具體的生產方向、市場目標、果品規格及相應的標準, 增加國際市場份額。

當前, 隨著我國居民的實際收入大幅度提高, 其購買力勢必增強, 人們對蘋果消費的質量、品種也將提出更新的要求。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 616元, 比2010年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363元, 比2010年增長108%。同時,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擴大, 據統計, 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 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22], 預計到2020年, 這一群體將達到1.58億戶, 相比2015年會有53.9%的增幅。目前我國80後、90後人群占比約為30.6%, 這部分群體具有較強的購買力和超前的消費觀念, 已成為引領當前消費的重要力量, 他們對果品的追求及消費習慣發生了較大變化, 已形成求新、求異、求名、求洋的消費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購果習慣;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不僅要求果品的口味、色澤、新鮮程度等感官特徵, 對果品質量安全衛生的要求也日趨嚴格, 注重果品的品質, 對果品產地、果品營養成分和果品購買便利性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更在意果品的品牌文化與精神內涵。因此, 蘋果生產者在選擇發展品種時, 應根據區域生態條件, 現階段栽培管理技術和消費需求去綜合考慮, 牢牢抓住品質和特色這兩大提高果品市場競爭力的法寶, 因地、因市、因時選擇適宜品種和適宜規模, 立足品質, 締造品牌, 挖掘文化、精神與內涵, 密切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與紐帶[23], 根據消費者的消費喜好, 建立消費者評價標準體系, 進行針對性生產[24]。

作者:程存剛 趙德英 農業部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來源:中國果樹2019年01期

基金: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 (CAAS-ASTIP-2016-RIP-03);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項目 (CARS-28);遼寧省果樹產業技術體系栽培技術研究崗位 (LNGSCYTX-15-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taJ820BMH2_cNUgAO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