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剛開學不到一周,我們後台就湧現了一大批焦慮的父母,大家說得最多的是關於孩子尿褲子的事情:
我家孩子上了五天幼兒園,三天接回來褲子都是濕的,孩子說:老師喊大家尿尿的時候他沒尿,等他想尿了又不敢跟老師說,就尿褲子了。今天放學接孩子,發現褲子尿濕了,涼冰冰的,問她什麼時候尿的,她說午睡後沒憋住尿的。就這麼穿了半天濕褲子,也不敢告訴老師,真是氣死人了……月月上學期有尿褲子的問題,趁著假期,我們在家裡好好地進行了如廁訓練,也告訴她想尿尿時提前告訴我,她都做得很好,可沒想到一回幼兒園月月又尿褲子了,跟我說是因為老師上課時想尿尿,但是不敢告訴老師……好崩潰!
這幾位媽媽的留言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在入園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沒錯,尿褲子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不說」。
孩子尿褲子不敢告訴老師,說明在孩子的意識里,他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會讓他感到難堪,或者他害怕被批評。
家長焦慮的同時,還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孩子平時尿褲子的時候,你是怎樣處理的。
可能很多家長嘴上會習慣性地抱怨「你怎麼又尿褲子了」「尿褲子羞不羞啊」……作為父母,孩子跟我們是最熟悉的,我們這樣說孩子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但是,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非常丟人的行為。
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他不敢說出來,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
孩子的這種「羞於啟齒」,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有體會。比如挖鼻屎這件事,我們在家裡、在家人面前時,想挖就挖,毫無顧忌。但如果在公共場合,正當自己偷偷挖鼻屎爽到飛起時,被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或者同事遇到,那真的會尷尬到爆!
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外人在場,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
然後可以跟孩子說:「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也沒有過多的責備。
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幫助他們說出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鬆。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沒關係,大家小時候都尿過褲子」,但對於那些把尿褲子當成特別嚴重的事的孩子,「沒關係」可能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情緒被充分認同。
最後,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他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
第二,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可能很多父母都非常嚴肅、認真地跟孩子叮囑過:在幼兒園想尿尿的時候,要提前跟老師說;你尿了褲子一定要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把褲子換掉。
可有的孩子照樣在幼兒園尿濕了褲子。對於他們來講,父母非常鄭重、非常認真地跟他講解一件事情需要怎麼樣去做時,孩子會覺得「哦,這件事情好像很嚴肅,也很嚴重」,也因此加重了心理負擔,反而會更加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用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遇到類似的事情自己可以怎樣去做。博主老孟曾經分享過自己和女兒的故事:
女兒在幼兒園連續尿褲子一周都不敢主動跟老師說過,她焦急之中又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管是旁敲側擊,還是正面引導,女兒尿褲子的事情始終沒有改善。直到有一天在和女兒讀到一本書叫《克利的天空》時,老孟靈光一閃,找到了新角度。
「寶貝,你認為克利的好心情和巨幅畫作來源於哪裡?」
「飛上天。」
「他之前做過嗎?」
「沒有,第一次,一個意外。」
「你認為他的嘗試勇敢嗎?」
「是的,很勇敢。」
「沒錯,嘗試新的事物是一種勇敢。但同樣,承認自己的弱勢也是勇敢。我又要和你談談尿褲子的問題了。如果我不告訴你而偷吃了你的糖,你會知道嗎?」
「會的,糖會變少。」
「對,所以發生過的事是瞞不住的,也不是不承認就能當作沒發生的。相反如果勇於承認不但是件光榮的事,而且會讓你自己內心更加坦然。」
「即使是尿濕褲子?」女兒的主動提起讓老孟看到了希望。
「沒錯,即使是尿濕褲子。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劣勢,不論何時都是光榮的。」
接下來的一天,老孟見證了驚喜。放學去接女兒時,女兒特別自豪地跟老孟說:「媽媽,我今天又尿褲子了,但是我跟老師說了。」
像老孟這樣的方式,既能達到我們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幼兒園老師說,那些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孩子,除了有不錯的自理能力外,自我表達能力也很強。
幼兒園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老師很難及時發現和處理每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孩子,一般都能很快得到老師的幫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以下5句話,是我們特別需要鼓勵孩子說出來的。
「老師,我要尿尿/拉粑粑。」
在家裡的時候,孩子顛顛兒地跑過來,可能我們只需要看一眼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他這會兒是要尿尿/拉粑粑了。這時候,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洗手間,讓他尿尿/拉粑粑就完事了,我們要告訴孩子「你說我要尿尿/拉粑粑」,讓他學會表達。
怎樣才能讓孩子有這個表達的習慣呢?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需求我們都可以鼓勵他表達出來,前提是父母要用簡單明確的、易懂的、正確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
比如孩子想要喝水,父母不要只把水壺/水杯遞給他讓他喝水就了事,我們在倒水的同時,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說我要喝水」;比如在外邊孩子餓了,怎麼哄都不高興,直到媽媽拿出食物給他,這個時候媽媽也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說我餓了」。如此這樣,慢慢地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作為父母,我們不只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他要喝水、要上廁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他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老師,我不小心尿褲子了,請幫我換條褲子。」
前面我們講過,如果發現孩子尿褲子,要顧及他的自尊心,不要過分責備,以免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我們可以用繪本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不過對於一些性格害羞的孩子,媽媽問孩子是不是尿褲子了,是不是想換一條幹凈的褲子,他可能只會用點頭來表達。那麼對於這一類孩子,當他用點頭,搖頭或者用手勢來表達自己需求和願望時,家長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跟孩子說「寶寶,你想換褲子對不對,你能告訴媽媽嗎?」當孩子說「媽媽我要換褲子」,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讚揚,比如「寶寶說得真好,以後你想要做什麼,就跟媽媽說,你看你一說媽媽就明白了。」
一個受到讚揚和鼓勵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會產生加倍的信心。我們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但凡是得到了誇獎的孩子,被誇獎的那件事情,孩子會非常願意反覆地去做,因為他會從中獲得一種幸福的成功體驗。
「老師,我身體不舒服/我生病了。」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有點小病,爸爸/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會跟老師說。這樣,老師可以對孩子多加照顧。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才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呢?比如一些急性病,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就可能會讓病情延誤。
所以,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如果身體不舒服了,如頭疼、頭暈、肚子疼、吃不下飯等,一定要及時跟老師說,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照顧他,或者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繫家長。
為了讓孩子能良好地表達出來,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來學會表達。
其實平時我們也會發現,孩子是有一些自發的遊戲行為,並且他們會在遊戲里模仿我們成人的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感受。
比如,孩子會選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跟娃娃進行交流,有時候是媽媽:「寶寶,媽媽現在給你喂飯了。」;有時候是醫生:「寶寶,你現在生病了,我要給你看病。」
在這裡,我再推薦2個家人和孩子一起玩的遊戲方式。
第一個是擊鼓傳花。
當花傳到誰的手裡,誰就需要說出自己現在想做什麼。比如傳到爸爸手裡,爸爸說「我要喝水」;傳到媽媽手裡,媽媽說「我要唱歌」;傳到奶奶手裡,奶奶說「我們一起跳舞」……這樣一種氛圍,會讓孩子明白,我想做什麼是需要說出來的。
第二個遊戲是打電話。
比如父母跟孩子打電話:
媽媽:寶寶,你在做什麼?寶寶:我在打電話。媽媽:寶寶,你想吃什麼?寶寶:我想吃麵包。媽媽:寶寶,你想去哪裡玩?寶寶:我想去動物園。……
因為打電話無法看到對方,手勢和動作都起不了作用,孩子說話的願望會趨於強烈。並且,打電話是很多孩子都喜歡的遊戲,在喜歡的遊戲里,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快樂,也就更願意表達自己。
「老師,我不餓,要少吃一點/我還想再要一點。」「老師,我想要吃饅頭不吃米飯。」
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幼兒園的老師一般會鼓勵孩子將盤子裡的飯菜都吃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那麼餓,吃不了多少飯菜,那就一定要跟老師說:「老師,我現在不餓,請給我少盛點飯菜。」
有些孩子飯量比較大,一小碗飯菜吃不飽,也應當鼓勵孩子跟老師說「我還想再要一點」。
同事之前曾經跟我抱怨:孩子爺爺奶奶跟我講,每天接孩子回家孩子就喊餓,煮一碗小麵條能一下子給吃光了,我們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運動量大,餓得快,後來才知道是孩子吃不飽,又不敢告訴老師。
還有的孩子偏愛麵食,饅頭能吃好幾個,麵條一頓能吃小兩碗,對米飯就愛不起來。孩子不說,老師也不知道,結果是老師每次分多少吃多少——愛吃的麵食沒吃夠,不愛吃的米飯食不下咽。
「老師,我受傷了/我這兒疼/我這兒出血了。」
在幼兒園,摔倒、磕傷也常有發生。如果孩子磕破了膝蓋,蹭破了皮,老師沒有發現呢?為了讓孩子的傷口能夠得到及時處理,我們還要教孩子,第一時間跟老師報告傷情:「老師,我受傷了。」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的是,一個充滿關愛、自由、愉快、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想表達,勇於表達的第一條件。
如果父母平時在家裡爭吵不休,而且經常指責孩子,孩子見到父母都懼怕三分,他怎麼可能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孩子在成功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小磕絆。對於他們來說,父母溫柔、平和的態度,是鼓勵他們表達心裡真實想法的動力。
所以,千萬不要在孩子難堪、受傷的時候,誇張地去表達自己的不滿,耐心、溫和地去聽孩子們心中的委屈,先安慰擁抱他們,然後再教會他們該怎麼去解決問題。
當你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孩子才能更有勇氣地面對各種成長過程中的「難題」。
這樣,父母輕鬆了,孩子也就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