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老石 —— 世紀滄桑話興中

2023-07-2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老石 —— 世紀滄桑話興中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九江人幾乎沒有不知道九棉一廠的。

老九江人沒有不知道興中紗廠的。

興中紗廠是九棉一廠的前身,它雖然有過許多姓名,諸如「久興紗廠」「利中紗廠」等,但九江人還是喜歡「興中紗廠「這一稱謂。九江人愛興中,愛得有理,因為它是九江的驕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甚至是我們江西、乃至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興中紗廠是江西省最早的一家機器紡織工廠,創建於 1919 年,它的創始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辮帥「張勳、時任北洋政府江西省主席陶家瑤及鹽商巨富周扶久,這三人合股籌資辦廠,共籌資本 100 萬銀元,陶為董事長。但他們都不是行家,於是聘請了一位能人全面負責籌劃建廠事宜,這個能人就是朱仙舫。

朱仙舫,江西臨川人,天資聰慧,少有大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年方二十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取官費生,赴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後改為工業大學)攻讀紡織專業,於清宣統三年(1911 年)學成回國,傾其所學,為中國紡織工業的興盛而奉獻智慧。他很早就立志要為振興江西實業作出建樹。1919 年,陶家瑤等人籌資辦廠,慕名聘他為經理,負責籌劃建廠具體事宜,他欣然應命,認為這是振興贛省實業、服務桑梓的一個機會。

九江,因為挨長江,依鐵路(南潯線,剛通車不久),水陸交通均便,故江西首家紡織廠便落戶九江,取名久興紗廠。朱仙舫按所籌的資金,設計規模為 2 萬錠紗廠,經過認真考察,最後選址官牌夾,購得一塊地皮,正式動工建廠。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朱仙舫特聘上海陶記營造廠承建廠房。陶記營造廠是當時譽滿中華的一家建築行,朱仙舫在工廠的籌劃建設上,一開始就是選最好的,一切從高起點出發,這正是他著眼長遠的可貴之處。久興廠房這個近百年的建築,今天仍然雄赳赳地屹立在一條似乎已經敗落廢殘的鐵路旁。陶記營造廠的作品歷百年不廢,足讓今天建築行業的老闆們羞愧,亦足讓今天一些把企業越做越垮的老闆們汗顏!

朱仙舫對工廠的設計真是匠心獨具,在構設久興紗廠時,他考慮到了動力,在規劃建造紗廠時,同時規劃建造了一個火力發電廠,為久興紗廠原動部,與久興僅隔一條鐵路,靠近江邊,老一輩興中人親切地稱它為「北廠」(因在紗廠以北,以方位而得此暱稱)。解放後,它從興中紗廠劃出,併入九江映廬電力公司,後又成為九江電廠的一部分,為整個潯陽城提供電源。

1926 年,久興紗廠正式投產,生產 12、16、20 支等多個品種的棉紗,日產紗 51 包(現稱為件,一件紗為 181 公斤),年銷紗 1.5 萬餘包,產品供不應求。運作實行三班制,起始用工千餘人。工廠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興中紗廠 編者配圖

正當工廠蒸蒸日上之際,陶家瑤為了自己的仕途,從工廠抽走資金,拿去活動官場以求騰達,致使工廠資金周轉困難。對於陶的此舉,朱仙舫極其憤慨,在制而難止的情況下,他憤然辭去了久興紗廠經理的職務,前往上海謀求發展。

失去朱仙舫的久興紗廠,生產每況愈下,沒幾年便債台高築。這一現象雄辯地證實了人才的意義。到 1934 年,久興紗廠終因拖欠由美國人開辦的(有的資料說是由英國人開辦的,此從《九江工商名流》所說)慎昌洋行巨額債務,為償債,工廠落入慎昌洋行之手。

這個結局給朱仙舫帶來極大的刺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創辦的工廠竟然落到外國人手中,立志振興江西實業的宏願受挫,他心裡不甘。於是多方努力,遊說江西籍的漢口商會會長黃文值,兩人合作,共集資 40 萬銀元,先向慎昌洋行租賃久興紗廠,將久興改名為利中,朱仙舫出任經理,在他的主持下,利中紗廠又是一派興旺。

日寇侵華,九江淪陷時,利中被迫停工。日軍在工廠內做了一間大鐵皮屋,作為飛機庫,又在廠邊沿修了一條飛機跑道。後來,沿這條跑道築起了一條土壩,故這裡又名「飛機壩」。

1945 年抗戰勝利,朱仙舫聯絡滬、贛工商界人士,共籌集資金 10 萬美元,從慎昌洋行購回久興紗廠全部產權,組成了興中紗廠。朱仙舫被公推為董事長,他一心撲在復興興中的事業上,興中迅速恢復了生產。

1949 年 5 月 17 日,九江解放,人民政府沒收了興中紗廠的官僚資本,私人股份仍為私有。同年12 月,興中紗廠就被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公私合營,成為江西最早的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在全國也是先行的範例。

1949年解放時的興中紗廠設備 編者配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興中紗廠,更是煥發了新生,規模由 1949 年的 1.8 萬錠,迅速增至 4.2 萬錠,生產日新月異。在國家「一五「建設時期(1953 -1957),興中紗廠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增加了積累。1957 年當年的產量比 1949 年增長了 5 倍,利潤增長了 14 倍。興中紗廠成為當時九江市的主幹企業。

生產上去了,企業的文化建設事業同步齊進。特別讓興中人值得驕傲的是,興中紗廠在九江地區乃至江西省創出了幾個最好:興中的足球是一些省級專業球隊都為之望塵的;興中的文工團是一般地市乃至一些省級專業劇團所不能匹敵的;興中的儀仗樂隊是九江地區最靚的樂隊,那時凡有大型慶典遊行活動,興中樂隊奏起嘹亮的樂曲,引領著服裝整齊劃一的興中職工隊伍,女職工清一色的青裝白圍裙,男職工清一色的連體背帶工作褲,人人手裡拿著小旗,昂首闊步在街頭,是九江人爭相圍觀的一大靚景。

1966 年 9 月,興中紗廠更名為國營九江第一棉紡織廠,簡稱九棉一廠,企業的性質隨之變更為全民所有制。這是時代的節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新的機制下,九棉一廠煥發了新的生機。

國企的九棉一廠,不停地更新改造,增加設備,擴大生產。早在七十年代,紡部經改錠擴錠,形成 5.2 萬紗錠,並換上了全新裝備。織部由最初只有 20 檯布機,棲身在簡陋的操作間內,只能生產自用的口罩紗布和低檔棉毯,發展成擁有 440 檯布機,擴建了全新的廠房。1981 年新增 3 萬錠中長纖維車間,不僅讓一棉人興奮,連九江全城人都為之歡欣鼓舞。1985 年引進了 3000 頭氣流紡設備(相當於 3 萬錠),使一廠更是錦上添花。1992 年增添的牛仔布生產線,填補了江西紡織領域的一項空白。隨著這一系列的生產擴展,九棉一廠最終形成擁有 8 萬紗錠、2 萬線錠、3000 頭氣流紡、440 檯布機、全套牛仔布生產線:具有年產棉紗 7.5 萬件,坯布 900 萬米,牛仔布 600 萬米的生產能力。成為年產值和銷售收入均超億元的一家大型企業。

九棉一廠車間 編者配圖

國企的九棉一廠,不僅生產上展現了輝煌,同時充分顯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如中長車間投產,一次招工 800 名,給當時的九江市民創造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帶來極大的歡欣。社會就業問題,歷來都是政府工作中的一項頗為費心的問題。九棉一廠中長上馬,不僅是生產上濃彩的一筆,也是九江市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大成績。那時從上到下都是想方設法讓人就業,而不是想方設法讓人下崗。

由興中紗廠演進到九棉一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走向輝煌的過程,諸如上述對生產發展的概述,便是明證。另以土地為例,興中紗廠最初創建時,僅購土地 50 畝,占地僅為 3.34 萬平方米。九棉一廠鼎盛時期,共有土地 9 宗,占地高達 51.7 萬平方米。由 3 萬到 51 萬,這是何等的壯大!

上世紀末,掀起了一股推行私有化的風潮,當時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績是,以當地實行私有化程度的比例占多少作為標準。於是在政策的調整下,國企被一步步逼向了艱難。進入新世紀,九棉一廠,這個由興中演進而來的百年老廠,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興中紗廠演進成九棉一廠之後,曾經有過新的飛躍。如今,興中不在了,九棉一廠也不在了。然而在九江人尚存的記憶中,對於一廠與興中,仍有許多抹不去的思念,人們常在茶餘飯後,時或談起興中與一廠當年的盛事,留戀著那些曾經帶給九江的輝煌。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九棉一廠的前身興中紗廠,是九江的驕傲,也是江西工業的龍頭,1949年前的30年間,它一直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企業。九棉一廠的故事,有太多可以書寫的。筆者之前也寫過一篇,和石老師的視角不盡相同,後天我把它發出來給各位看看。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ccadd6521ea4542f193eb43d001e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