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民彤
11月19日,「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舉行頒獎活動,61歲的新疆作家劉亮程憑藉作品《本巴》榮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劉亮程獲獎的授獎詞為:劉亮程的《本巴》,向《江格爾》致敬,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證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美美與共的活力。融史詩、童話、寓言為一體,在詠唱與講述的交響中以飄風奔馬、如夢如幻的想像展現恢宏絢爛的詩性境界。對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對時間的思辨,寄託著人類返樸歸真的共同嚮往。有鑒於此,授予《本巴》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頒獎環節關於劉亮程的宣傳片中,劉亮程帶大家走進草原,聆聽關於母親、關於英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遊戲的故事。
《本巴》是劉亮程歷時5年完成的長篇小說,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劉亮程一直在寫大地上人與萬物共居的家園。這個家園裡的每個生命,都在他的文字中有尊嚴且靈光閃閃地活著。在他看來,一個作家應該將一個地方的古老歷史,活化成自己鮮活的心靈往事,讓地方經驗與所有人共振,把家鄉的故事,講成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劉亮程這部作品的誕生與他過去近10年的村莊隱居生活有直接關係。2013年,劉亮程來到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菜籽溝村採風被深深吸引,決定到這裡居住。他發現這裡居民不斷減少,許多院落老宅被當「廢品」拆成木頭廉價賣掉。於是他們決定搶救性地收購這些老宅子,動員藝術家們來認領保護。如今,曾經破敗的菜籽溝村已成功被文學和藝術拯救,變身成為知名的網紅景點,一年有幾十萬人來此打卡……
今年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劉亮程的《本巴》獲獎。8月17日,劉亮程回到家鄉沙灣市老沙灣鎮,尋找少年時期存留在這片土地上的記憶。劉亮程說「自1993年離開沙灣,30年來雖然工作在外,但是我跟家鄉的情誼一直未曾中斷。這麼多年來,我所有的寫作其實都在寫這塊地方,包括成名作《一個人的村莊》……」「我們在這個村莊生活了10年。這也是我從少年長到青年,對我的人生影響最深的10年。」
「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裡,枝條漫過籬笆和牆,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每當讀起劉亮程的這段話,便能觸摸到他對故鄉的深情。因為,故鄉有自己的親人,有自己熟悉的鄉親,有自己少年童年生活與夢想,有他對自然世界的美妙感知,有對民間文化營養的吸收,成為他生命成長的源泉……從偏遠村莊出來的劉亮程一直在自己的那個名為「黃沙梁」的小村莊生活、思考,那個「黃沙梁村」成了文化意義上的村落,被讀者解讀為人類靈魂的家園。
劉亮程為什麼要寫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鄉?一個作家的寫作,大多是從家鄉出發,攜帶著對家鄉的所有情感,在對家鄉的書寫中,一步一步抵達故鄉。「家鄉是你地理意義上出生的地方,通過一條路你就可以找到;而故鄉是一個心靈深處的所在。家鄉需要我們離開,到了遠方,獲得了認識她的能力,再把她重新撿拾起來,然後她才成為故鄉。」
一位作家必須擁有自己的故鄉,故鄉不僅僅是他的生命誕生地,也是他的精神生命、文學生命的基礎。作家不僅在文學中書寫自己的故鄉,也在精神上、靈魂上皈依著故鄉。如若失去了家園,他就會像流水浮萍一樣,不僅沒有了文學的衝動,更會因此而心靈焦灼。所以,他必須去追尋和尋找這個家園,他懂得,失去了家園這個精神故鄉,他會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