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高淳慢城之七:高淳有座漆橋古鎮,鎮里藏著兩大「不為人知」的秘密!

2021-03-11     朱文鑫

原標題:圖說高淳慢城之七:高淳有座漆橋古鎮,鎮里藏著兩大「不為人知」的秘密!

來到高淳慢城,除了有座高淳老街,酒店旁還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漆橋古鎮,走進古鎮,卻發現了藏著兩大秘密——

古鎮里孔性多,據當地《孔氏宗譜》記載,宋德祜年間(1326年)孔氏五十四代子孫文昱公來此定居。另據康熙六年(1667年)衍聖委員建孔氏宗詞。可見孔氏定居此地己有660多年,從定居至建祠300多年,人口逐漸增多,聚居而為集鎮。

漆橋漢代前稱"南陵"。在南陵地溪河上有座木橋通行,為防腐朽並在橋上施以丹橋,地方俗稱"漆橋"。該橋自漢朝就是連接蘇南、皖南的交通要道。橋南和橋北以往建有進出的關卡城樓。橋與城樓,是古寧驛道的必經之處。漆橋全長28.6米,寬6.6米,千餘年來,幾經修葺。1953年改築三拱石橋。

西漢時,溧陽縣治固城已出現「圩市」,即集市貿易。從北面去趕集的人因河阻隔,極為不便。於是根據一位平當的設計師在河上構建木橋一座,又讓工匠在上刷上一層厚厚的防腐油漆,使木橋經久耐用,故稱「漆橋」,後人為紀念平當在此築圩建橋、造福為民的功績,專門為其雕刻一座高1.5米的全身大理石座像,立於漆橋老街東邊的安墩頭上,石像面向朝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毀壞,1 97 1年漆橋加工廠擴建麵粉車間,毀壞的石像被埋入牆腳。漆橋中街西邊后街,有一段長200米的平安池,為平丞相住宅舊址。2000多年來,漆橋幾經損毀,幾經建造,解放初期,縣區人民政府將木橋改建為三孔石拱橋,橋身長28.6米,寬6.6米,現今保存完整。漆橋鎮與漆橋村地名均由此而來。

漆橋建成後,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後來,人們又在橋南、橋北興建店面和住宅,逐步形成一條街道。漆橋老街,全長500米,東、南、西三面環水,外圍縱長1 000餘米。主街弧型延伸,巷道對稱,整個平面布局類似蜈蚣型。街區建築造形為磚木結構,抬頭觀望,屋檐外挑,對門間寬不足2米,單體建築三開間,兩側部分以木板作牆,臨街門面仍保留了木板矮牆。二層臨街設騎窗。布局前店後宅,上、下兩層,數進縱深百餘米。深入里弄探首凝望,不少老式住宅的面牆,仍保留了磚砌對稱氣流通風窗,俗稱「眉高眼低";富戶人家門位砌厚牆,外有門罩,內設「門池』』和防盜撐門槓龕,這類明代造型,作為江南古民居風格已稀有難覓。過去漆橋鎮主要以河連接水上交通。來自溧水縣枕頭山南麓、龍墩河與栗山之水,經漆橋河流入同城湖,全長13公里。因此,漆橋市自南宋晚期起已是高淳一處著名的集市。

漆橋街鎮擁有20餘種行業、百餘家商戶,其中糧油店,雜貨店,布店,京廣貨店,鍋鐵店,香店,豆腐店豬肉店,染坊,黃煙店,糖坊,茶館,石灰行,炒果店,此外還有醬坊、糖坊、漕坊、糕餅坊、磨坊、油坊。規模較大,資金較多的商店有孔信昌、孔廉記、朱永興布店、永昌雜貨店與鴻泰染坊等。漆橋街鎮長年商賈如雲,購銷兩旺,為高淳第三大集市。

漆橋自漢朝以來就是連接蘇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古時橋南、橋北建有進出的關卡城樓。橋與城樓門洞,是古驛道的必經之處。改革開放後,漆橋商貿區已從老街搬遷到雙牌石。老街經全面規劃整修,枯木逢春,生機勃發,現已打造成為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孔氏第一古村落,橋北關門城樓也已復建,古薦古色,尤為引人注日,已成為高淳的一處旅遊景點。

漆橋古村四面環水,超然獨處,蕭然物外。村落周邊聚集了孔子後裔依舊在這裡生活,古村上近2000年歷史的老街巷,漢代古橋、宋代古井、明清建築歷歷在目,最老的房子建於元朝時期處處可見。

千年一瞬,如今的漆橋古鎮既有江南古鎮的明柔溫婉,更有歷史人文的豐富積澱,讓人品味鄉愁,凝思懷古之地,追憶濃郁的古樸民風,流連忘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QWiIHgBMMueE88v8x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