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會逼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嗎?
最近,電視劇《小歡喜》頻頻上熱搜。
陶虹在劇中演的宋倩是女兒同學眼中的虎媽,一個不太討喜的角色。
為了全力照顧女兒英子,宋倩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她自製分數統計系統,幫女兒做複習計劃,安排女兒看電影放鬆心情……
到了高三,為了全力衝刺高考,她強制暫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母女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這時,爸爸和女朋友小夢阿姨又一起幫英子逃學,被宋倩發現,母女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英子聲嘶力竭地沖宋倩吼道:「我就喜歡小夢阿姨,我就是覺得她比你好,至少她不會逼我干自己不喜歡乾的事。」
宋倩忍不住爆發了,她哭著問女兒:「你問問你爸,他做過什麼,他就是投其所好,你喜歡什麼他就搞什麼。」
少不經事的英子覺得不逼自己的人就是對她好。她哪裡懂得,媽媽寧願被誤解、被痛恨、被指責也要逼她的良苦用心。
在我看來,宋倩這個費力不討好的媽媽卻是一個標準的好媽媽,因為只有真心為你付出過的人,才會真正對你今後的人生負責。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說過:「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世界上最大的遺憾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孩子,不逼你一把,可能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01 無拘無束的放任,並不能帶來成長的快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孩子感興趣時,父母二話不說就報班。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了,要放棄時,父母又聽從孩子的決定,給他自由。
面對一個做任何事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孩子,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去學習,往往會誤了孩子的一生。
朋友小朵,曾是「放養教育」的忠實踐行者。
兒子不愛看書,她說隨他去,反正也認不得幾個字;家裡翻得亂七八糟,她說那是孩子的好奇心,不該阻止;兒子邊吃飯邊打遊戲,她說肯吃就行。
她常說的話就是:「孩子還小,自由的環境,才是一生最重要的基石。那些小毛病嘛,長大就好了。」
可是,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問題來了。因為沒有培養過規則意識,孩子上課總是坐不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面對書本毫無興趣;作業寫得一塌糊塗,成績也慘不忍睹……
因為成績墊底,屢屢受挫,孩子慢慢變得自卑、沉默。
面對兒子這樣的表現,小朵陷入了焦慮和懷疑之中,她不明白,明明「放養」就是讓孩子快樂自由、健康成長,為什麼就長成了這樣?
放任自由的童年,只不過是快樂一時的泡沫幻影。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格曼曾說過:暫時性的感官愉悅(巧克力、看電視、購物等)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美好和豐富的滿足感。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幸福感來源於我們對於自我和環境的控制感。
當孩子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那種努力之後帶來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才會更加長遠和持久。
02 父母的逼迫雖然嚴厲,卻讓我們成就更好的自己
前段時間,孫莉在微博曬出一組照片,透露多多和呂思清兒子在2019新加坡國際西洋樂大賽(中國選拔賽)中包攬了5個一等獎!
看到這麼優秀的多多,大家不由驚嘆,這才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練琴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沒幾個孩子真的願意。
6歲開始學琴的多多也和尋常人家的孩子一樣,對日復一日的練琴感到厭煩。
在綜藝《嚮往的生活中》中,黃磊自曝多多不愛彈琴,而孫莉經常「逼」她。
也正是當初多媽狠心的「逼迫」,才有了現在捧回第一的多多!
雖說成功離不開孩子自主的努力和勤奮,但是任何學習過程都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一個大人在做看不到回報的事時,都會產生厭倦心理,更不要說意志力薄弱的孩子。
這時候,如果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他們的學習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歌手劉歡曾在一次採訪中說起女兒的教育問題時,兩次提到了「後悔」二字。
劉歡女兒劉一絲小時候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記憶力也超強。非常複雜的音程關係,她聽兩遍就能唱下來。但是,她經常不願意練琴。
因為和妻子一直秉承著「快樂教育」原則,覺得不能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於是他們從不逼迫孩子練琴。
如今的劉歡感嘆:「其實你迫使孩子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
孩子的意志力,就像黑夜裡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動搖時,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堅定地「逼」他一把。
03 讓「逼迫」變成助力,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當然,我們說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現實的一意孤行,也不是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不給他們放鬆的機會,而是逼孩子養成堅持的習慣,形成鍥而不捨的性格。
作為父母,我們如何教孩子學會堅持、懂得自律呢?
1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目標
什麼是合理目標呢?
教育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最近發展區,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潛力。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就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定下目標後,我們還需要把大目標細化為小目標,比如周目標,日目標。
每天簽到完成,這樣,孩子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穫,信心也就越來越足!
2 給孩子及時的鼓勵
馬伊俐的女兒愛馬剛上舞蹈課時,還是班上的「後進生」。但是,馬伊俐一點不焦慮,她默默地陪伴著女兒,在孩子取得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時,都及時給與她鼓勵。
2017年,小愛馬終於在拉丁舞國際錦標賽上一鳴驚人。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人類本質里最深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讚美。」
當孩子從學習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正面反饋,就會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學會堅持忍耐,不輕言放棄。
3「逼」孩子的同時,別忘了「逼」自己
法國教育學者加莫斯說過,「孩子的成就,80%來自於父母兒時的指導,他們總是在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
前不久,南寧的楊晨煜以730分的成績奪得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考了滿分。
談起如何培養孩子,楊晨煜的媽媽說,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自律,千萬不要把孩子扔到一邊,自己去玩手機,那麼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平衡,即使被迫學習,他們也不是服氣的。
4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曾看過一個廣告:一個小男孩偷看喜歡的踢踏舞表演被爸爸發現。
第二天,爸爸送給他一個盒子。小男孩以為是舞鞋,興奮不已,可是沒想到,是一套跆拳道服。
在爸爸的「強制」下,小男孩每天咬牙堅持,艱苦訓練,贏得跆拳道比賽那一天,爸爸送了他心心念念的舞鞋。
原來,在男孩生活的小區里一直有群孩子嘲笑男孩是「daddy-boy」。爸爸知道如果直接讓孩子去學踢踏舞,那群孩子一定會欺負得他更厲害。
所以,爸爸讓孩子先學跆拳道,讓他擁有反抗的勇氣和力量。
父母的責任就像是給孩子上保險,讓孩子擁有基本的技能,給他們充分的準備,孩子才能在未來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結 語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能力是靠「釋放天性」順其自然得到的,孩子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父母親的用心栽培和自己的全力以赴。
未來的路,還需要孩子自己走,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放手之前,逼孩子生出自由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