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講述初心:幫助年輕創業者完成他們的夢想

2019-11-09   a股工兵營

文並圖/創新工場 網際網路資訊 編輯/壹曲財經

創新工場十周年之際,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接受今日頭條《頭條有約》的專訪。

他認為,過去十年,「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有幸跟這一百多個創新工場的人在一起,也是會讓我終身難忘的。」

在與癌症抗爭的17個月,李開復的人生發生了重要轉變。當他生病的時候,發現最寶貴的財產不是工作,而是那些愛他的人。多年來他都沒有足夠反饋他們給他的愛。他生病之後反思到,自己不能成為一個純粹工作的機器。

說到現在的生活狀態,李開復坦言道,比如說家人生病了,或者是過生日了,或者是我們要去度假了,我會把這個放到第一位。他說,「生病之後,我在社交網絡花的時間,應該是降低了90%甚至更多」。

現在的李開復如何評價自己?他這樣說道,二三十歲的我,肯定是一個追求自己的學習、成長,讓自己成為更成功的一個人。三四十歲的時候,更多的是想怎麼樣搭建一個好的團隊,一個組織,或一個公司。但是過了五十歲以後,我覺得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年輕人,幫助別人,能夠幫助創業者有更多的機會成長。

*創新工場補足了市場空缺

在回答十年前為什麼成立創新工場時,李開復說:「我在2009年的時候,看到國內VC的發展很不錯了,但是早期創業者很難拿到投資,就是今天耳熟能詳的天使基金、天使投資,當時非常非常少。我認為一個良性的創業周期,應該有機會來做特別早期的投資,不然,很多創業者的夢想可能無法實現。當時我們想要做的,就是補足這樣一個空缺,讓剛開始創業的創業者能夠拿到天使投資,幫助他們實現創業的夢想。

李開復回顧創新工場的發展時表示,創新工場做機構化天使大概有一兩年,之後轉型做VC了,主要的理由,就是後來我們啟動了一個創新工場的模式,天使投資突然火起來,包括機構化的、個人的。之後「雙創」時代來臨,有更多資源來幫助早期創業者,我們覺得這個歷史使命完成了。我們就轉型做一個技術型的VC,這個VC和別的VC比較大的差別,是我們80%的投資團隊都是技術出身,很多都是自己做過技術或者產品。所以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看技術趨勢,希望能夠更早找到新的風口。然後用自己對於技術的理解,來幫助創業者,也能夠挑選到更好的技術型創業者。

*初心是幫助年輕創業者完成夢想

針對創新工場獨特的VC+AI模式,李開復回答道,VC+AI的結合是有這麼幾個點,一個是用AI工程師來幫我們篩選項目,投進更好的案子,然後來做盡調。第二是他自己本身可以對接各個行業,比如說醫療或者教育,本來就是我們投資標的,我們除了投錢之外,也可以投AI進去,來幫助他更好的成長。第三,工程院本身是可以孵化項目出來,再得到我們的投資,所以VC和AI的對接有是很多點的。

雖然創新工廠走過了機構化天使,VC、技術型VC、然後VC+AI這幾個不同的模式,但是一直沒有變的就是我們的初心,就是幫助年輕創業者完成他們的夢想。

在回答過去十年中國的創業投資環境時,李開復認為,不論是對創新工場,對中國創業界、對科技界,都是奇蹟的十年。十年前想到創業,還只是做模式的創業,甚至是把美國成功的模式搬回來模仿一下,最多就是談談微創新。但是今天來看中國的創業公司,世界上最好的語音識別公司、無人機公司,還有計算機視覺公司,也包括了不是我們的領域之外的很多很棒的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檢測公司,都是中國原創的技術。

這十年的奇蹟,就是從一個模仿者走向了創新者。可以用這句話來說中國的創業環境或者科技界,也可以來說我們看到的創業者,也可以來說我們這些VC。在未來的十年,我認為中國會更多的科技創新,而且會有基礎的科技創新。

*可以期待一個智能助手

李開復認為,AI領域最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得差不多了,主要是網際網路,其次是金融。這些都是虛擬的大數據的,上面能夠做更好的優化,能夠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這些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包括金融、保險、銀行這些公司。

下一個階段,我們會看到,就是有更多傳感器布在各個地方。有了5G之後,這些傳感器可以把他們採取的數據上傳。所謂的物聯網時代,為什麼一直沒有來臨呢?就是因為這些海量的傳感器,他們傳的數據不能拿去給人看,人是看不懂的,這些數據應該被傳到由AI作為大腦的後台,這樣才能產生很大的價值。

海量的傳感器,捕捉各種的信息,然後用5G傳到了AI的大腦,然後大腦能夠做很多過去做不了的事情。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浪潮和機會。當然,5G、傳感器的普及都還要有一定的時間,但是給個三五年,我相信未來世界跟今天的差別,就像我們有手機和沒有手機的差別一樣的大。

展望AI所影響的未來社會和生活時,李開復樂觀地說道,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智能助手,會比我更知道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去哪裡旅遊,今晚想吃什麼,甚至想跟誰交朋友。隨著智能助手越來越普及,隨著它的對個人喜好越來越清晰,這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便利

*機器人和無人駕駛5年內會來

另外,我覺得所謂的機器人和無人駕駛,它會在未來五年進入我們的社會,但可能不是像大家想像的——機器人未必長得像個人,未必有四肢,它可能是能夠幫你自動地把碗都洗好,把地擦好;也可能是在一個倉庫裡面,一個智能的插車,就不需要人來搬運東西了;也可能是一個可以自動送餐或者送包裹,送到家裡來。

無人駕駛呢,我們可以期待它會在高速公路上能夠開的比人更好;在一些大的道路上,比如說北京的四環、五環路上也會開得比人好,這時候我們會慢慢地切換到這種模式。而到了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比如說胡同,這種道路無人駕駛的普及化,在未來五到十年也會開始發生。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社會的變革和更大的方便。

講到中國未來的創業環境,以及中國網際網路市場格局的發展,李開復表示,我覺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應該是發展最快的,因為有不斷好的公司帶來更多的用戶,帶來更方便的使用,是一個非常好的循環。這樣的大平台,尤其是面對消費者的大平台,以後應該很難再看到了,我們已經經歷了最好的時代,不能夠期待再有一個移動網際網路這樣的快速增長的消費者平台。

其他機會倒是非常的多。比如說人工智慧作為一個2B的產品,還有未來5G加上海量的傳感器,它能夠產生的更聰明的大腦,還有我們認為區塊鏈、AR、VR,這些技術都會帶來很多的商機,而這些的商機大部分可能是2B的。

所以,如果從整個環境來說呢,我覺得國內的C端環境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暫時看不到一個特別巨大的改變,但是B端還有很大的空間。如果我們看美國的上市公司裡面,大約一半是to B的公司,在國內可能只有幾家,這裡面它的2C的體驗不是那麼的強,但是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其實是一樣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