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織——村落共同體—位於中緬邊境的新型集市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轉自:UA設計學堂
邊織
村落共同體—位於中緬邊境的新型集市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恭喜學員作品《邊織》
斬獲2022穀雨杯優秀獎!
學員:魏嘉、吳為、丁可心、宋文昊
︱作品簡介︱
邊織——村落共同體—位於中緬邊境的新型集市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本方案從集市的營造方式和在地性出發,尊重並回應了雲南當地干闌式建築,以及氣候潮濕多雨、盛產竹木的特點,以竹材作為主要建材,竹子的生長習性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強相關,這為建築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性,運用竹子建造模塊化空間,以滿足人們在不同天氣下的活動,由此實現了建築在二十四節氣中產生時空變化;同時,在場地中以模數網格種植樹木,加以篷布圍合空間,形成能夠融入當地的集市空間氛圍與尺度;最後,基於竹子的建構特性在頂部形成頂棚,置入熱壓通風、雨水收集等被動式綠建技術。
雨水回收系統
︱項目背景︱
集市的選址為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洲隴川縣隴把鎮。雲南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複雜多元的地理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民族在分布格局上的「大雜居、小聚居」特點。而多樣化的生計方式和族際間交往的需要,使得境內星羅棋布的鄉村集市,不只是地理空間上單一的經濟和文化坐標,也使之具有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功能。尤其是邊境地區的集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邊民互市的傳統,亦可以看作是延伸於國界,聯繫國界兩側跨境民族的特殊場域。雲南邊境集市自產生以來,以其特有的輻射和涵化功能,不僅豐富了邊境地區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邊境集市為核心的「集市文化圈」,深刻影響著邊境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區位分析1
區位分析2
(1)傳統集市特徵分析
集市場期:傳統時空結構的延續
雲南邊境民族地區的集貿市場在長期的歷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受到當地的自然環境、民俗 傳統、生計方式、生活節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受明清以來漢族傳統商業文化播遷的影響。因此,在空間安排和時間制度方面,它與內地傳統鄉村集市較為相似。大體說來,當代邊境多民族地區集貿市場的場期時間制度,主要有5種情形:(1)依舊沿用當地傳統的十二支(生肖)譜系的場期制度;(2)採用舊曆或農曆制的場期制度;(3)直接採用公曆制的場期制度;(4)採用星期制;(5)日日為市。
由此可見,當代雲南邊境集市由於其地理環境的邊緣性、封閉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其具有了比內地更為複雜的集市時空結構,而既有的市場網絡體系,實際上就是由集市的時空分布格局所決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雲南邊境集市的整體面貌。同時,由於各類集市的空間安排和時間制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並分別對應於邊境周邊不同地域的人群,因此,它一方面體現出雲南邊境地區複雜的人文地理環境與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該區域傳統 農業與手工業生產、交易圈、聚落社會關係以及與區域文化認同長期互動的過程。
現狀分析
當地氣候分析
集市交換:傳統經濟功能的延續
雲南邊境集市從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以商品交換為主要功能的物質空間,它以不同交易圈內各民族間互相交換自己的剩餘產品、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和民族特色產品為基本特徵。雲南邊境集市還如費孝通所說的那樣,是「每一個農戶獲得他自己不生產的日常必需品」的主要場所。雖然現在雲南邊境地區幾乎每個村落都會有自己的小賣部,一些日常用品如食鹽與糖果小食品等在村子裡就可買到,但更多的家庭需要的物品,仍需要在集日時去集市購買。
此外,與 20 世紀中葉以前的中國城鄉集市相比,雲南邊境地區還 一直延續著一種獨具特色的集市交易方式———邊民互市。由於雲南邊境地區與越南、寮國、緬甸三國接壤,邊境各族人民跨越國界趕集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邊民互市便應運而生。
集市交往:傳統社會文化功能的延續
在鄉村社會結構中,集市無疑是一個公共空間,它反映了社會內部業已存在著的某種公共性,以及特定空間相對固定下來的社會關聯形式和人際交往結構方式。在正常情況下,農民生活並不限制在一個村子裡,而是展開在形成一個集市社區的一大批村子裡。可見,集市自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交往功能,一直將物與人、人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成為鄉村社會最具活力的場所之一。可以說雲南邊境地區的集市不僅僅是物品交換的場域,一直以來也是人們社會交往的空間。
首層平面圖
(2)現存問題分析
集市的經濟樞紐作用逐漸減弱
隨著區域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推進,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作為經濟樞紐中心的集市,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開始逐步減弱。過去經常只在勐梭鎮、勐卡鎮、力所鄉等露天集市交易買賣的佤族、拉祜等族群眾,現在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走入西盟縣城的現代商場超市中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日益習慣把自己家裡的農作家畜等物產拿到縣城集貿市場中賣一個更好的價錢。隨著信息通信網絡在鄉村社會的大面積普及,也使得集市傳統經濟功能在不斷減弱。這就意味著,過去需要在集市上才能獲得的信息資源、文化資源乃至行政資源,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渠道獲取。
集市的社會文化功能不斷增強
隨著邊境村落里越來越多的青壯年村民湧入附近的縣城、稍遠的地級城 市或者更遠的省會城市打工,日常留守村落中的大多只有老人、婦女與小孩。村落人口的日趨空心化,使得過去習以為常的村落社會互動交往模式難以為繼;同時,傳統的串門、玩牌、廣場空地閒聊嬉戲等村落文化消遣隨著人口的空心化也逐漸消失。在這種情形下,集市成了邊境留守村民最主要的集會、交際與娛樂的空間場所,集日也成了最重要的社會交往和文化消遣的時間。
爆炸軸測圖 ︱設計策略︱
在對隴把鎮當地邊民互市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這塊場地上的集市並非適合放在一個封閉的房子中,反而簡單的由樹木的陣列、布、竹子、板片圍合出來的場所更能契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更能滿足村民們交流售賣的需求。因此,該集市的設計策略為:以低技的手法處理建築外觀,將設計的重點轉變為尺度的把握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即將建築的絕大多數空間放置在一層,層高控制在三層以下,通過竹構模塊、樹、篷布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的處理,營造出契合當地人趕集行為的空間,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視線聯繫建立舒適的建築環境,在此基礎上提高空間的豐富度與趣味性。同時,該集市也應具有一定的標誌性,起到吸引人流的作用,重塑在城市化與網際網路衝擊下的集市的活力。
鋼構件與竹子交接
剖面圖
︱方案生成︱ (1)將場地劃分為 5400×5400mm 的適宜集市攤位了模數網格。
體塊生成1
(2)以 10800mm 為間隔種植樹木,塑造隴把鎮傳統集市空間尺度。
體塊生成2
(3)基於竹材的材料邏輯,採用竹子、編織繩、鋼構件建造竹構模塊,根據不同基礎功能(餐飲、茶歇、售賣、文化活動、直播帶貨、種植、綠化、廁所、樓梯)所需空間生成不同模塊布置。
(4)根據不同功能分區所需的空間尺度以及空間特徵生成不同模塊組群(文化展覽、休閒娛樂、茶飲休憩、售賣步道、餐飲空間、中心旋轉步道、蓬下活動空間)。
(5)將功能組群以周邊圍合式分布在場地,使集市呈現基本的各向同性,同時介面處模塊的凹凸也讓人流最大限度地引入集市內部。
體塊生成3
(6)引入篷布與板片,以樹和模塊單元為支點自由圍合空間,使集市行為更加靈活。
體塊生成4
(7)以竹構曲面屋頂作為集市的頂棚,巨構化的曲面一方面提取了隴把鎮周邊山峰的起伏走勢,削弱對原有場域的侵入與破壞,另一方面,由於村鎮大多為1-2層民居,巨構化的屋頂一定意義上可以起到類似伯魯乃列斯基佛羅倫斯主教堂大穹頂的效果,對周邊有一個視覺上的輻射作用;其次,在屋面上挖洞以實現熱壓通風和雨水收集。
體塊生成5
(8)位於中心的圓形大坡道提取自古羅馬的空間原型,考慮到中緬邊境的宗教信仰較為複雜,圓形空間學習了萬神廟的做法,形成紀念性場所;空中連廊向周圍發散,與竹子編織的巨構柱形成互動,加強整個集市的連通性。
體塊生成6
(9)由於竹構模塊可再生,當地取材,快速建造,便於移動的特性,集市行為可以不止局限於這塊場地,隨著村鎮經濟發展,人口結構的變化,集市模塊單元可滲透進這片土地的各個角落。
體塊生成7
︱方案表達︱
本方案的主效果圖選用當地人日常趕集的人視點,背景為隴把鎮周邊的山脈,屋頂的曲線與其呼應;前景重點表達了竹構模塊的建造過程,竹簍等竹材編織的手工藝品已經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模塊單元的普適性;建築部分則著重表現了竹材編織形成的豐富的光影效果,集市的低技與在地性。
主效果圖
人視點效果圖:第一張選取了人們進入集市前面對的建築立面;第二張展現了身處二層時竹構屋頂的視覺效果,以及與人與人,人與建築之間的視線關係;第三張則是中心圓筒形紀念性空間,建築與人與自然形成了互動。
︱學習心得︱
特別幸運本次穀雨杯讓我們接觸到了集市這種建築類型,它是一種太日常化的場所了,平常到我們都忽略了其複雜性,然而正是因為集市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接觸密切的特性,能否考慮到該地區的氣候條件、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建築風格等,以及當地居民的行為習慣,交往方式等因素,決定了一個集市能否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我們深入了解了這些,集市的設計思路自然慢慢變得清晰。由此,這次的集市選題成為了一個契機,讓我們明白了建築的綜合性與務實性,建築設計工作應儘可能廣泛地多方面多層次地思考和研究,提供不分學科、專業綜合性的保護與發展規劃與設計,其前提是建立在腳踏實地的全面調研與分析基礎上。真正深入人心的建築,不在於誇張的炫技,其營造方式以及在地性,才是不容我們忽視的東西,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根基。
圖紙版權歸團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歡迎轉發分享,如需轉載可後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