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4日 · 陳三立,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在廬山

2022-09-1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4日 · 陳三立,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在廬山

1937年9月14日,陳三立在北京去世。

地點:

北京

類別:

人物

陳三立像 徐悲鴻繪,炭精筆,紙本,1928年

1937 年 9 月 14 日,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因日寇入侵憂憤而死,享年 85 歲。

陳三立(1853 年-1937 年),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他於 1892 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 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1937 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不久,陳三立在北平去世。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近代的修水,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也最值得修水人驕傲的是陳門五傑。五傑第一代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以推行新政而聞名天下(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2日 · 五傑之首陳寶箴》);第二代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第三代有著名人文畫家陳師曾(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3月2日 · 文人畫家陳師曾》)和大師中的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16日 · 大師歸葬,廬山榮光》),第四代陳封懷教授,則是廬山植物園主要的創建人(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4月13日 · 陳封懷,中國植物園之父》)。

本篇講述的陳三立(散原先生)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文化名流之一,很難用一篇短文講述他的生平和影響。因此本篇集中於一個視角:散原先生與故鄉。

陳三立生於修水,幼時在修水讀私塾,十四歲參加州試(清末修水為義寧州,屬南昌府),十六歲跟隨到湖南任職的父親陳寶箴遷居長沙,其後至少回過兩次江西,都是以江西士子的身份到南昌參加府試、鄉試。

修水縣五傑廣場 筆者攝於 2015 年 5 月

陳寶箴後任湖南巡撫,早就以文采名滿京師的陳三立侍奉父親回到長沙,協助推動新政,使湘省風氣為之一變。陳三立與湖南的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一時間在國內享有盛譽。

1898 年 9 月,百日維新失敗,陳寶箴被慈禧革職,永不敘用。任吏部主事的陳三立以「招引姦邪」之罪被一併革職。一家人遷居南昌西山(今新建縣),困苦拮据。後年,陳三立卜居南京,安頓之後本想接父親同住,陳寶箴卻突然去世。其後多年,陳三立先居南京,後遷上海、杭州。

再來說陳家和廬山的關係。雖然早就離開了江西,但陳家與廬山結緣甚深。陳寶箴當湖南巡撫期間,曾在廬山腳下的陶淵明故居——栗里——購地一方,以備退隱歸林後可頤養天年。後因諸多變故,未能打理經營而荒廢。

1927 年,陳三立的次子陳隆恪長居廬山。陳隆恪是位名氣不太大的詩人,曾任南潯鐵路局局長、九江稅務局主任、江西財政廳科長等職。1929 年,陳隆恪將七十七歲的父親迎養來山,實現了老人歸隱廬山的夙願。

1929 年冬,陳三立與二子陳隆恪夫妻及孫女在松門別墅前 圖源:《松門別墅與大師名流》

陳三立在廬山居住的房屋,名為「松門別墅」,今河南路 119 號,位於廬山牯牛嶺的山脊上,著名景點月照松林旁,原為一挪威人產業,屋主回國後,將該屋委託出租、出售。陳隆恪預備長居廬山時,看中了這棟別墅,先租賃一年,次年買下。陳三立入住後,取名「松門別墅」,松為門之意。通往別墅的路口,有巨石數塊,散原先生在上題字:虎守松門。該石刻至今尚存。

很多文章介紹松門別墅時,都會提到陳三立的三子陳寅恪。說是陳寅恪得到江西官費出國留學,在歐洲卻常常收不到學費。陳寅恪回國後,江西省才將拖欠的費用補齊,陳先生用這筆錢在廬山購買了這棟別墅,以供父親頤養天年。

筆者之前一直相信這個說法,但最近閱讀陳隆恪後人撰寫的文章中,卻沒有看到這段故事。松門別墅是陳隆恪的房產,購房時陳隆恪任南潯鐵路局局長,收入頗豐,不至於讓做學問的弟弟出錢買房子,據陳家後人回憶,陳寅恪第一次上山看望父親,已是陳三立在廬山居住的第三年。

陳三立題寫的「虎守松門」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作為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陳三立在清末民初享有極高聲譽,他定居牯嶺是廬山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為這座民國政府的「夏都」添加了政治之外的異樣風采,名流文士和附庸風雅的政客們來到廬山,都以拜會散原先生為榮。筆者查到那些年在廬山舉辦的幾次雅集中,散原先生總是主賓,參加的雅集的不僅有文化界人士,還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國民政府高官汪精衛、戴季陶等人。

1932 年 10 月,陳三立居山第三年,子女們為他辦了隆重的八十大壽,親朋好友蜂擁而至,各界名流紛紛前來祝賀。據說,蔣介石也送了壽金,但被陳家婉拒。

1933 年夏,在清華任教的陳寅恪將父親接到北平。至此,散原先生結束了在廬山四年的生活,一去不歸。據說,他離開是因為在廬山已無法隱居,「夏都」變得越來越喧囂而市儈。筆者卻以為,這是另一個兒子接替哥哥來盡孝心。

1932 年,陳三立攝於松門別墅 圖源:《松門別墅與大師名流》

1937 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占領。因散原先生名聲,日軍派出很多說客,希望勸說先生表態支持中日和諧。陳三立終日憂憤而致病,拒不服藥,於八月初十日(9 月 14 日)去世。享年八十五歲。很多文章稱,陳三立絕食五日而死,或有不實。

因戰火頻仍,先生靈柩暫厝於北平長椿寺。卒後十一年(1948 年),始歸葬於杭州西湖九溪牌坊山,與他那英年早逝的長子、近代著名人文畫家陳師曾葬在一起。

陳三立在廬山四年有餘,絕非一尊吉祥物般的符號象徵,他不僅留下了一批詩作,更為近代的廬山熨燙上了閃光的烙印,他留有題記、碑刻,他與李拙翁等修建花徑,興建石坊、花徑亭、景白亭,並寫下《花徑景白亭記》,使花徑公園成為廬山上最有歷史淵源和文化氣質的景點。他對廬山文化突出的貢獻是支持吳宗慈修《廬山志》,在他主持和幫助下,《廬山志》被譽為近代最著名的山志,是民國方誌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3月18日 · 吳宗慈與《廬山志》》)。

《廬山志·序》陳三立

筆者不止一次拜訪過松門別墅。最近在 2021 年夏天,別墅仍是那樣,舊住戶已被請走,房屋內外被復修,像個民國時期的模樣。大門緊鎖,從外面窺探,房間裡空蕩蕩的,地板上只見塵土。一棟房子如果長期不住人,會腐壞的。

著實想不通,這座被稱為「人文聖山」的地方,陳門五傑中三位與之有很深的淵源,散原先生居牯嶺四年,或許是廬山百年內最具人文價值的大事。將松門別墅闢為「散原老人紀念館」,顯然是早已有之的計劃,別墅已經修整復原成這樣,為什麼紀念館就辦不成呢?

廬山松門別墅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最後說個軼事。

1904 年,南潯鐵路籌劃時,九江近代另一位著名文化人,在清政府里做高官的藏書家李盛鐸(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0日 · 多面的李盛鐸》)極力鼓吹並積極參與,卻沒有得到本省商民的響應。待到數月後成立董事會,全體董事公推被罷官在家的陳三立為總董事,董事會裡沒有李盛鐸的名字。因為項目拖延,陳三立實際並未參與管理工作,並很快退出總董事一職。有意思的是,多年後鐵路建成,他的二兒子擔任局長,因此才得以在廬山購房,請父親歸隱廬山。

人和人差距很大,尤其是人品。散原先生乃落日餘暉,雖為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更像是一曲輓歌的吟唱者。但他高尚的品德和愛國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尊重甚至敬仰。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7178f8cb96c45fc21c4747b07cd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