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芹
黃錦樹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說集《雨》,共收錄短篇小說16篇,包括《仿佛穿過林子便是海》《歸來》《W》等。其中,以「雨」為編號命名的8篇作品構成了這部小說集的主體。在這部小說集裡,作家以雨為題,也以雨為境,向讀者展示了一段不為國人所熟知的、發生在馬來半島雨林中的華人歷史影像。
作者無疑是一個造境的高手。他的文字如同翻滾的烏雲生出了一場季風雨,將讀者裹挾至那片黏膩燥熱的雨林中。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全世界的雨如時鐘的秒針般分毫不差地指向了這片土地。《老虎,老虎》一文中描寫道:「雨聲充塞於天地之間。」「屋檐下奔瀉著一長簾白晃晃的檐流,遠近樹林裡更是一片白茫茫的水世界,水直接從天汩汩地灌下來,密密的雨塞滿了樹與樹間的所有空隙。」 人,與雨林中其他生物並無二樣,寄生於這場雨、這片林,經歷著一場永遠不會停歇的漫長雨季。讀著這些文字,似乎也同文章中的主人公一樣,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熱雨。雨企圖刺破人的皮膚,化成血液流進心臟。
作者主動拋棄了時間的線性延展,以多視角向讀者展示了故事中人物命運的可能性。正如《仿佛穿過林子便是海》一文中寫道:「你還不懂得時間的微妙。它不是只會流逝,還會回卷,像漲潮時的浪。」生活在雨林中的男孩「辛」以及早逝的舅舅「辛」和被當作「辛」收養的舅舅,他們是三個人亦是一個人。作者以解構、拼貼的方式,竭力向我們展示了在雨林中掙扎生存的華人可能擁有的數種命運的橫切面。「辛」只是一個符號,他身上有無數人的影子。
作者毫不掩飾地以主人公「辛」一家的遭遇向讀者傳遞了馬來華人的困境:生存的舉步維艱及精神的無處安放。生長於雨林中的「辛」、「辛」的父母及身邊他所熟識的華人,大多是割膠工人,依賴橡膠林來賺取微薄的收入。這些收入只能勉強保證基本生存需求,假如雨季過長,那麼類似「辛」一家的華人則要面臨生死的考驗。這考驗還包括雨林中時不時過來「打秋風」的野豬、老虎、拿督公和入侵的日本軍隊。
而作為流亡至馬來半島的華人,「辛」一家與當地人的關係始終若即若離。未能真正融入,也無法忘卻自己曾經的文化,因此陷入情感的兩難。
季風雨孕育的這片橡膠林與土地,成為主人公一家賴以生存的物質母體,而孕育其精神的母體卻早已在季風雨和橡膠林到來之前便已成型。比如,文章中多次出現的兒童讀物《西遊記》《水滸傳》《兒童文藝》等。比如,與「辛」一起長大的華人孩子就讀的學校也都是華人學校。再比如,文中多次出現的意象——魚形龍舟,它有時深埋在地下,有時出現在主人公的家裡,有時流入拿督公的手中。龍舟承載著華人先輩的種種傳說,富有傳奇意味,也是辛一家人的精神寄託。即便遠離故土漂泊他鄉,他們接受和嚮往的依舊是故土的文化。熱帶連年的雨季與生活習慣正改變著他們的體貌特徵,卻終究無力改變血液里本就流淌著的顏色。
讀這部作品,我首先驚嘆的是作者精準擊打讀者感官的能力。當我沿著作者鋪就的泥濘小路登陸至雨林邊緣並打算向前探尋時,能感受到他鄉的雨落在肌膚上升騰起的熱度、闊葉剮蹭臉頰留下的火辣以及腳下跋涉時所黏附的淤泥。等到終於抵達雨林深處,「辛」一家的門口,那裡留給讀者的卻只剩一間空屋子。屋內凌亂堆疊著碎片,親自動手拼貼,才能窺破碎片背後的深遠意味——一葉不知該駛向何處的扁舟擱淺著,扁舟上載著「辛」一家,也載著無數遠方的華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5f42e4e4dbb06d0c80076d8fe696c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