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火、哭鬧是好事,2個技巧,用負面情緒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

2022-03-28     墨仔媽媽育兒

原標題:孩子發火、哭鬧是好事,2個技巧,用負面情緒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

你期待自己的孩子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嗎?比如哭鬧、發脾氣、沮喪、害怕、嫉妒、退縮等等,看到這個問題,你一定會大吃一驚,誰會期待這種事情?我們期待的是孩子情緒穩定,不隨便哭鬧發脾氣,勇敢堅強,大方和謙虛。

每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的時候,大家下意識的反應一定是阻止孩子,「不許哭、不許發脾氣、別害怕」,希望通過這樣的管教方式來讓孩子獲得控制情緒的能力。

其實,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 就應該讓孩子有足夠的機會把負面情緒展示出來。

換句話說,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積極作用的。

負面情緒對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孩子的負面情緒總是會被家長當作消極的東西,當情緒發生的時候,孩子哭啊鬧啊的一些行為會讓家長生氣。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待負面情緒,就能發現其積極意義:

1、負面情緒發生的時候,正是孩子情緒認知的大好時機

負面情緒和積極情緒一樣,是一種本能的情緒,無法完全規避,沒有人會永遠一直開心快樂,無憂無慮,既然無法避免,就得正視它的存在,學會和負面情緒打交道。

情緒能力發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認知情緒,我們對孩子積極情緒的引導幾乎是無師自通,但是對負面情緒的引導,大多是靠制止和壓制,這就使得孩子在自己發怒、傷心的時候,內心是混亂的。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各種負面情緒經常會混合出現,比如生氣的時候,不單純是生氣,還會有傷心、害怕夾雜在一起。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認知每一種負面情緒,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孩子需要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自己會出現傷心、害怕、生氣或害羞等負面情緒
  • 當這些情緒出現的時候,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比如會流眼淚、胸前悶悶的、想要大喊等

如果孩子具備了這樣的認知基礎,就能獲得審視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也就說能讀懂自己的感受,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生氣,然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所以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別急著給孩子壓下去,堵回去,以獲得表面的平靜,換種思路,告訴自己:這是訓練孩子認知負面情緒的大好時機啊,別錯過。

2、負面情緒的出現,給孩子提供了情緒表達的實戰機會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哭鬧起來沒完沒了,經常哭鬧、發脾氣打人摔東西等等,其解決辦法離不開兩種方式:一是和孩子進行生氣、傷心等場景演練,二是在生氣傷心真實行為發生時,運用正確的辦法解決。

不論哪種方式,本質上都是讓孩子多次重複地面對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戰鬥經驗」。

如果我們不許孩子哭、發脾氣,孩子就很難獲得真實有效的實操經驗。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摔東西,我們如果只在他不發脾氣的時候告訴他,不能摔東西,多半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程度來說,「知道」和「執行」之間隔著千山萬水,所以下次他發火的時候,還是會摔東西。

那該怎麼辦呢?就如同前面說的,設計幾個和生氣有關的遊戲,在遊戲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表達生氣的舉動,比如跺腳,雙手抱臂,把這幾個動作做熟練了,然後等待真實發脾氣的機會出現,檢驗孩子是否掌握了這套動作。

如果沒有負面情緒的真實場景出現,理論教育成果和遊戲演練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我們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應該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且儘可能地,讓孩子把他這個年齡段應該出現的負面情緒都充分的展現出來,這樣我們就能有足夠多的訓練機會。

當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以後,即便每天都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孩子,我們也能預估孩子的情緒行為。

如何利用負面情緒,提升孩子的情緒能力

1、多和孩子討論情緒

討論這個方法的前提是我們認為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納的,只有遵守這個前提,孩子才願意和我們討論,否則孩子會認為我們又要「批評、教育、指責自己了」。

如何和孩子正常地討論負面情緒呢?就拿最近我和兒子之間的一次談話來舉例吧。

前幾天我給兒子提議買個自行車,然後把輔助輪卸掉,讓兒子學騎自行車,我剛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說我不要自行車,緊接著就發脾氣哭起來了,我琢磨了一下,明白他應該是害怕卸掉輔助輪,怕摔倒,怕自己騎不好,因此產生了恐懼、擔憂的情緒,但又不想直接說出來,所以用發脾氣、哭鬧的形式展現出來。

我當下的做法是,接納並說出孩子的情緒:你現在很生氣,又有點傷心,我猜想你是害怕卸輔助輪對吧?擔心自己會摔跤,我明白你的感受了,那好吧,我們先不買了,等你準備好了, 我們再去買。

到了晚上,我刻意挑選了一個和卸掉輔助輪有關的繪本《小兔湯姆系列:湯姆學騎車》給他讀,讀完以後順勢和他討論今天發生的情緒事件,討論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 讓他回憶今天發脾氣哭鬧的原因,確定是和卸掉輔助輪有關
  • 生氣哭鬧的時候,他出現了哪些行為(他有推我的行為)
  • 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大人也會有這樣的情緒

第二天,兒子突然主動要求去買自行車,並卸掉輔助輪,並且說自己不那麼害怕了。

當孩子能夠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搞清楚負面情緒的起因結果以後,自我調節的能力才會提高。

除了孩子自己的情緒事件可以作為討論對象以外,家長也可以經常給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的那些不開心的事情,自己是如何感受這些情緒的,最後又是如何處理的。

在討論中,孩子潛移默化地明白了一個道理: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也是有技巧應對的。

2、父母成為合格的情緒參照標準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在發脾氣時候說的話、做的事和我們如出一轍,比如大喊大叫,威脅性話術。

這不難理解,因為孩子學習了我們對待他們發脾氣、哭鬧時候的做法,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模仿生氣是什麼樣子呢,傷心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在培養孩子應對負面情緒上,沒有特別高深的技巧和快捷的方法,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父母做好情緒參照標準。

  •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要說:你的這個行為讓我很生氣,或者我現在很生氣,我感覺自己要爆炸了(正確的情緒認知方式),我需要冷靜一下,坐在沙發上深呼吸(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 當我們傷心的時候,要說:我現在很難過,因為什麼什麼事情,你能來安慰安慰我嗎
  •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要說:我有點害怕,你能抓住我的手嗎?這樣我就不那麼害怕了。

孩子聽到、看到我們表達、處理情緒的方式,也參與了進來,這是一種非常真實有效地學習,久而久之,這種方法就會內化到孩子的行為里了,他開始複製你的做法。

不論是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是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都可以成為提升孩子情緒能力的磨刀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3a04a8d5e45da592c9926d3a3fcd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