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這個疾病人們可能感覺很遠,但實際上我國的帕金森病人數已經超過了300萬,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隨著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帕金森病可能是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的問題,也理應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談談帕金森這種疾病,了解跟帕金森有關的知識點,帕金森病發病表現有哪些?如何預防帕金森病?以及青年人是否也會得帕金森病嗎?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當中腦黑質核內的多巴胺(dopamine)細胞退化、凋亡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動作障礙。典型症狀包括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
帕金森病好發年齡約在55歲至60歲之間,65歲以上發病率約占1%,80歲以上發病率為3-4%。那麼年輕人會得帕金森病嗎?實際上這種情況是有的,但相對來說比較少,因為這是一種退行性疾病,跟年齡有較大的關係,不過如果存在遺傳因素的話,那麼也是有可能在中年,甚至年輕時期發病,臨床上有報告20多歲患病的患者。
一般而言,帕金森病與其他老年退化性疾病最大的差異,一是動作系統會受影響,表現出顫抖、動作遲緩、撲克臉等典型症狀,所以相對來說也比較好辨認;二是主要好發時間介於55-65歲,年齡尚未到非常老年的階段。
帕金森病的分期是有一定依據的,一般分為五期,第一期主要為單側肢體症狀;第二期是雙邊肢體出現症狀;第三期會出現平衡障礙,但尚可自由活動與生活自理;第四期需要助行器協助行走;第五期則需坐輪椅,無法自己行動需要旁人照顧。
帕金森氏病如同阿茲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疾病進程會隨著時間逐漸嚴重,且由於大腦神經退化,帕金森病患者約有四分之一的,會並發中風與認知功能障礙,尤其年紀越大才發病的患者,並發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高,通常發生在疾病中後期的可能性較高。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後,可達到不錯的控制效果。在發病初期時,身體還能製造一定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只需給予少量藥物或一天用藥一次,就能維持整天的正常生活。不過,隨著疾病的逐步發展,約4-5年之後開始需要增加藥量,副作用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上升,這時候的治療需要跟醫生來評估,按照自己的症狀調整藥物或採取合併治療。
帕金森病另一種治療方式是電刺激腦深層神經核(Deep Brain Stimulation)的外科手術,須在頭頂的部位切開小洞,將細長的電極導線放置到深處的部位如丘腦下核等,手術相對複雜也有一定程度的風險,臨床上有其特殊適應症,大約只有5-10%病人適合進行手術。
當帕金森病病情隨著時間進展,可能會出現「開關現象」的運動併發症,這是指多巴胺藥物在身體代謝後,在下一次吃藥前一段時間,由於多巴胺不足,身體出現類似「沒電」而無法行動、僵硬的現象。這個階段可通過增加吃藥次數、改用多巴胺促動劑藥物或合併治療幫助改善。
運動能幫助身體增加多巴胺分泌,而且強化心肺功能也有助於腦部循環,對帕金森病患者而言,運動具有多重好處,也能減少「開關現象」的發生。病情進展到三期後會出現平衡障礙,造成走路小碎步、往前沖,或是起步時「凍僵」的現象,建議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多練習有氧運動及下肢運動,增加下盤肌肉力量,有助於保持平衡及克服「凍僵」問題。
適時介入輔具,也有助於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態問題,通過聲音、視覺的刺激能幫助改善起步困難,可使用登山杖等輔具,讓患者照著紅外線或圖像向前走。或者通過旁人以聲音引導患者起步行走,都有助於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起步障礙。
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原因仍未明確,約有5%-10%屬於家族遺傳性,與特定基因有關。此外,接觸農藥、頭部外傷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建議大家多保持運動習慣,規律生活作息,國外也有研究發現適量攝取咖啡的人群降低了帕金森病的風險。
由於帕金森氏病可能造成行動能力與日常生活受影響,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的比例不少,建議適時尋求協助,通過適當治療、運動及輔具介入等途徑,可獲得更良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