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竹林

2023-12-09     竹鶯說事

原標題:故鄉的竹林

清江一曲

隨著年歲增長,故鄉的記憶已經越來越模糊。唯有那房前屋後的成片竹林始終難忘,那可是我整個少年時代魂牽夢繞的樂園。

春天的竹筍

印象中的老屋是幾間破舊的茅草屋。因為時不時漏雨,父親每年都要用夏天曬乾的麥穗稈對屋頂那些漏雨最厲害的地方進行修補。茅草屋後面是一片柏樹林,再往前便是那鬱鬱蔥蔥的青翠竹林了。從山腳下一條清澈的小河邊層層疊疊往上延伸生長,一團團,一叢叢,綿延不斷,枝葉相連。

春天到了,青翠欲滴的竹葉首先喚醒了沉睡了一個冬天的竹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筍萬筍冒出來。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之後,各處竹林下面的土層里,不知不覺、陸陸續續冒出不少白白嫩嫩的小筍頭,宛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漸漸地,小筍頭越長越高,身上還披上了一層一層黑白相間的筍殼。

到了春末夏初之際,媽媽帶我們兄妹三四人,去竹林把那些長得太密太擠的小筍子用手掰或用刀砍或割回幾大筐。回家剝去層層筍殼,露出白白胖胖的筍心,再用井水洗乾淨,切成薄薄的小筍片,媽媽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玉蘭片」。在鍋里放上油鹽,稍加熱後便直接倒入切好的玉蘭片,經過幾次翻炒,再加入切成條狀的青辣椒絲,不一會兒,幾盤香噴噴、脆生生的炒竹筍便端上了飯桌。炒竹筍白白嫩嫩,色香味美,入口滑脆,令人垂涎欲滴,可飽了我們幾個餓饞鬼的口福。

夏夜故事

最難忘是夏天的竹林。

夏天到了,雷雨接連不斷,竹林在風雨中搖曳。嫩筍陸續長高了許多,逐漸變成了挺拔秀麗、修長纖細的竹枝,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相互扶攜,團團簇簇。「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夏天的夜晚,爸爸媽媽忙完一天的農活,囫圇吞棗地吃完晚飯,就帶著我們到屋後的竹林邊乘涼。微風掠過,竹葉窸窸窣窣像在竊竊私語,陣陣涼意吹拂過來,緩解了一天的忙碌和勞累。

夏夜的蟬子在林間此起彼伏不停歌唱,像動聽的交響樂伴奏,悠揚婉轉,悅耳動人。深邃的夜空中繁星點點,像無數天真調皮的兒童在相互不停地眨眼。一輪明月高懸,只露出半張美麗皎潔的臉龐,像在側耳傾聽人間的喧譁和秘密。

坐在簸箕里、竹椅上,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慢悠悠地搖著手裡的蒲扇,仰望著無垠無邊的夜空,給我們講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從梭羅樹爬上月宮之類的傳說,並告誡說小孩子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晚上月亮婆婆就會下凡間來割走我們的耳朵。大人越是這樣講,小孩子越是好奇不已,偷偷摸摸趁大人們沒有注意,便用手指了幾下月亮,結果心裡又緊張又好奇,在迷迷糊糊睡覺時都還放心不下,用小手緊緊蒙著自己的耳朵進入了夢鄉,生怕月亮婆婆真的把耳朵割走了……

竹林鳥趣

轉眼到了秋天,也是竹林最成熟茂盛的時候。秋天的竹林記憶最多,故事也最多。

春天的竹筍都已長成了高大挺拔的竹林。密密麻麻的竹葉由青轉綠,厚厚實實,隨風搖曳。成群結隊的斑鳩喜鵲帶著一家老小,飛來林間竹枝上,就著隱隱約約的竹葉,開始修房造屋,幾天工夫就出現不少美麗的鳥巢。

因為小鳥很多,我們用一個大簸箕放在竹林邊或院壩里,抓幾把玉米或麥子放在上面,再把一個篩子斜放在簸箕上面,人隱藏在房屋裡用一根長長的繩子牽住篩子,拉開一定的角度,使簸箕和篩子就像一個張開的大口,一個誘人的陷阱就這樣做成了。不一會兒便陸陸續續有飢餓貪吃的小鳥飛來飛去,主要是麻雀、黃鸝居多。小傢伙們開初還是很有警惕性的,後來逐步東張西望、小心翼翼地走入陷阱,再耐心等待,又有更多的小鳥以為沒有危險走了進來。這時再突然放下手中的繩子,篩子便一下子蓋了下去。除了在邊沿處幾隻反應最快的小鳥驚慌失措地逃走之外,其餘貪吃的小鳥全被蓋在了簸箕與篩子裡面……

秋天隨著竹筍的生長,會出現以吸吮竹液為生的筍子蟲,像蜻蜓和蟬子般大小,胖胖的黃黃的,很是可愛,一點不令人害怕。筍子蟲全身嫩黃相間的顏色與竹林竹葉很是協調。它們常常趴在竹枝上,把長長的像劍一樣的嘴插進竹竿裡面,吸吮竹竿的瓊漿玉液。這時我們就躡手躡腳地悄悄走到它身後,待它反應過來但還來不及拔出自己長長的嘴巴之時,一把從後面捉住,從竹竿上扯出來。捉來的筍子蟲,被我們放進廚房灶孔的火灰堆里,一會兒就燒熟了,然後剝開香噴噴的筍子蟲肉,入嘴即化,可口極了……

冬日暖憶

冬天到了,竹林里時常寒風怒號,濤聲陣陣,但竹子依舊是迎霜傲雪挺且直,大雪壓頂不彎腰!

竹葉成了牛羊過冬的最好飼料,地上的竹葉、竹枝、筍殼等又成了生火做飯的最好燃料。筍殼也是媽媽給我們做新鞋的重要材料。每年當新竹長到一定時候,就會自動脫下一層層的筍殼外衣。母親將它們從竹林里收回幾大筐,那些劣質的不成型的,就連同地下的竹葉燒火做飯。對形狀完好無損、顏色明亮光滑、質量厚實結實的筍殼,則先抹掉筍殼背上厚厚的一層絨毛,壓平壓扁,再比著家裡大大小小十多口人的腳掌大小,剪成大小不同的鞋底模樣,再層層疊疊墊上母親平常收集的各種舊布巾舊棉花,一針一線地紮成結實牢靠的鞋底,並配上另外做好的鞋幫,一雙嶄新的布鞋就做成了。

多少個夜深人靜的冬日寒夜,迷迷糊糊從睡夢中醒來,從門縫中看媽媽還在忽閃忽閃、昏暗搖曳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地扎鞋底,上鞋幫,心中便充滿了感動和憂傷。每人過年才能有這麼一雙新鞋,每次穿在腳上,便想起媽媽在油燈下辛勞的身影,就倍加珍惜和愛護。

每年臨近過年,爸爸就要到屋後的竹林去挖出竹林地下盤根錯節、層層疊疊的竹疙瘩,堆放在院子一角,讓其晾曬乾後,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就圍坐在一起烤竹疙瘩火,守歲通宵。竹疙瘩火不僅經久耐燒,更是無煙少塵,火光明亮,溫高熱強,最受歡迎。

詩意情懷

後來讀書上學參加工作,走出了故鄉的竹林,回家鄉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一直沒有忘記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草一木,特別是那些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還有就是這魂牽夢繞的故鄉的竹林。

我特別喜歡寫竹的詩和畫竹的畫,竹子的品格、竹子的氣節、竹子的風尚,無一不是文化、性情的象徵:純潔、高雅、虛心、有節、剛直不阿、寧折不彎……人生貴有胸中竹,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常常愛用「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古人詠竹贊竹的著名詩句和美好故事來激勵自己,以竹為范,德潤心田,滿滿的家國情懷充盈於胸,也是人生與竹結下的不解之緣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29d2dad08f4234c013ee09f54bbb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