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是封控,那邊是自由

2022-05-17     丑故事

原標題:這邊是封控,那邊是自由

文 / 團團

01

桐廬封控升級。

86歲的外公,正一個人住在富春江鎮上。

整個鎮子已劃為疫情管控區,人員不得隨意出入。每天都有一輛接一輛的大巴車,將封控區域裡的居民拉去集中隔離。

外公說,照顧他的阿姨被封在村子裡出不來,家裡還有菜有米,他一個人也可以。

無常。每一個明天都充滿了不確定,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半個多月前,疫情就發生在身邊。

4月23日,拱墅區開始疫情封控。小區規定,人可以憑「核酸票」出入,車只出不進。

宅家三天,每天下樓做一次核酸,哪兒也不去。

4月25日,看著「日漸消瘦」的冰箱,我和先生決定去隔壁的餘杭區買一次菜。

傍晚,做完核酸,我和先生走出小區。

02

家門口,有一條運河小支流穿行而過,名為「十字港河」。

河上有一座石橋,名為「南陽港橋」。它是一座人行橋,也是一座界橋,因其恰好位於拱墅與餘杭兩區之間。

橋東是拱墅區,毗鄰車流量龐大的主幹道通益路;橋西是餘杭區,靠近坐落於城北的寫字樓群北部軟體園。

這條窄窄的運河小支流,成為了兩區之間的天然分界。

平日裡,從橋的這一頭走到橋的那一頭,只需兩三分鐘。

站在橋上,可以望見橋下碧綠的河水,風過之處,粼粼波光泛起。偶有白鷺飛過,紅爪輕點水面,生起一圈圈水波漣漪,而後水面又重新復於平靜。

透過兩岸茂茂疊疊的楊柳樹,可以看到河岸步道上悠然散步的行人:遛狗的年輕女孩,推著嬰兒車的婦人,手持一把蒲扇的悠哉老漢,身著運動裝慢跑而過的小伙……

這條不寬的小河,兩岸的大石頭上,小草坡上,日日都坐滿了釣魚的人,打眼一看,就有數十位。

他們像是約好了似的,有說有笑,隔著兩三米的距離,紛紛在河的兩岸支起陽傘,架上魚竿,一坐就是一整個午後。

清晨時分,橋面上也會有不少果農菜農擺出小攤,品種齊全,果蔬新鮮水靈,價格實惠。

攤位一個挨著一個,人群密密匝匝,不到一百米的橋面,竟成了天然的集市,叫賣聲,討價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站在橋上,這人世間的煙火氣,便盡收眼底。

這一日,我們走出層層封鎖的小區大門,去離家最近的農貿市場。

一切都不一樣了。

03

橋東拱墅區的店鋪,被城管貼上一張「因疫情暫停營業」的告示,統統不由分說地關門。

眼前的街道上,滿目緊閉的捲簾門。

偶有幾個戴著口罩,行色匆匆的過路人,步子飛快,一個停頓也沒有。

來往的汽車不見了,電瓶車,自行車也不見了。面對空空蕩蕩的十字路口,紅綠燈成了擺設。

最常光顧的社區生鮮店,捲簾門上貼著暫停營業的通知,白紙黑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透過玻璃窗還能看見,店裡堆著不少存貨,幾十箱雞蛋,大筐蔬菜堆疊在一起,大部分露在外面的葉子,軟趴趴地掛著,無精打采。

再往前走是每日都排起小隊的早餐店,蒸籠上的騰騰熱氣,此時已不見蹤影。

大口用力呼吸,連個包子香氣都聞不著。擠過口罩縫隙進入鼻腔的空氣,潮濕且悶熱。

花店也關門了,門口還堆著成片的綠植盆栽,也不怕人拿,就這樣大大方方地放在門口。

粗略數了數,得有二三十盆,許是無處可搬,不知道隔離在家的店主會不會時時惦記它們。

房產中介也關門了,這是稀有景象,往日不論早晚,只要出門便能看見身著黑色西裝的中介們,個個神采奕奕,站在橋頭詢問行人是否有買房意向。

售樓的廣告傳單,從橋的這頭,發到橋的那頭。晚上九十點鐘,店裡也依舊燈火通明。可今日,只有玻璃櫥窗上的房屋信息,還在倔強地展示自己。

水果店,小食店,理髮店,麵包店,修理店,藥店,小診所,通通關閉。

空空蕩蕩的大街,只有對面「不眠不休」的工地,還在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響徹大街小巷。

04

不一會,就到了南陽港橋。

從拱墅區到餘杭區,這是必經之界橋。橋的兩邊,這邊是封控,那邊是自由。

站在橋上向後望去,原本熙熙攘攘的步道上,空無一人。幾個小路口被綠色的鐵片柵欄圍得嚴嚴實實。水鳥悠閒地立在岸邊的大石塊上,曬著日光浴。

往前走,進入餘杭地界。拎著大包小包的行人迎面而來。

下橋,拐彎,還沒探個明白,熟悉的叫賣聲就竄入耳中。

「鳳梨十塊錢一盒,菠蘿蜜十塊錢一盒……」帶著河南口音的老大爺,這不是原本常在橋上擺攤的那位嗎。

小推車上琳琅滿目,都是剛剛切好的各色水果,果香甜香四溢,忍不住買了兩盒。

前面的許多店鋪竟都在賣生鮮,水產,蔬菜,豬肉,我還看到了籠子裡有幾隻活蹦亂跳的彩羽大公雞。

一盆一盆灌滿水的彩色大盆,就整整齊齊擺在店門口,梭子蟹,河蝦,鯽魚,黃鱔,河鰻,小龍蝦……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這兒沒有的。

女店主穿著大套鞋,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一邊手裡飛快地處理小龍蝦,一邊吆喝著路人進來瞧瞧,忙得不亦樂乎。

前面的一家蔬菜店,老闆是個佛系大爺,坐在收銀位上一動不動。

蔬菜呢,以不可估量的數量攤在店裡,不是一顆一顆,而是一麻袋一麻袋,一籮筐一籮筐。還帶著地里的泥巴,沒等處理就拉來店裡了。

每個顧客都專心致志地蹲在麻袋前挑菜,大爺也不管不問,隨你擇菜葉,結帳臨走時,還會送你手臂粗的一捆小蔥,很是豪邁。

再走幾步,忽然聞到有陣陣香氣飄來。

05

眼前是一座橫跨小河南北的無名橋。橋的這頭和那頭,分別有一個烤餅攤位,香氣就是從那裡傳來的。

攤主們正在各顯神通。

這頭的老闆是個中年男子,圍著紅色圍裙,梳著背頭,現場擀麵做餅,手法嫻熟,一擀,一包,一壓,一張張餅便貼上了爐壁,周圍都是觀看的食客。

那頭的老闆是個阿姨,不甘示弱,吆喝聲又脆又亮,引人矚目。

各色內陷整齊地碼在桌面上,你要哪個口味就現場給你做。烤出的餅邊緣酥脆,內里綿軟,咸甜適中。

好久沒吃烤餅的我,忍不住買了一個,邊走邊摘下口罩,偷啃了一小口。

走過無名橋,進入一條幾百米長的社區商業街,兩邊的店鋪生意都極好,每家都有客人光顧。

餐飲店,生鮮店,更是站在門口,就能看見店裡面人頭攢動。街邊還有不少小攤小販,賣櫻桃的,賣雜貨的,賣植物的,賣手工藝品的。

真真是一個「小而全」的民間集市。

一盒櫻桃,六支春筍,半個西瓜,一袋子鮮活的沼蝦,還有一份滷牛肉,半隻醬鴨。

買了很多。手裡快要拎不動了。

回程。走過南陽港橋,我三步一回頭,回望橋西,我戀戀不捨。

我又從熱鬧的橋西走回了寂靜的橋東。橋東和橋西拼湊成一個奇幻的世界。

06

五月初,家門口的店鋪,悄無聲息地在同一日突然恢復了營業。

突然被封控,又突然恢復自由,都很無常。

「核酸票」已是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和大街小巷裡無聲支起的一個個核酸檢測小藍棚。

還有,我的故鄉桐廬還在封控中。大上海還沒解封。

抽屜里那一沓紅紅綠綠的核酸票,倘若放它三十年,大概也如父輩傳下來的泛黃糧票般,稀有罕見。

它是一段無常歲月的見證,上面寫滿了我在那一段歲月里的忐忑。

開始養成隔天做核酸的習慣,開始留意健康碼上核酸證明的到期時間,也開始對無所不在的小藍棚,測溫器,場所碼,習以為「常」。

我對自己說:當你習以為常的時候,你要對它警惕。因為另一段無常會突然降臨。

在這個充滿無常和不確定的世界裡,只有時時保持警惕,才能過得從容,走得堅定。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1647af457633276659efbb745e71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