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1+2」模式,真的可以放棄化學嗎

2019-12-02     中新視訊

新高考」3+1+2」模式,真的可以放棄化學嗎

新高考3+1+2模式下,學生如何選擇科目成了一個熱點問題。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不會選擇化學,因為物理+化學的組合是超難的學霸模式,趨易避難對於普通學生來說自然沒錯,但是放棄化學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註:以下解讀為3+1+2模式)

預計到2022年為止,全國大部分省市的高考將不再分文理科,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的選考科目成績組成。統一考試的成績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選考科目物理或者歷史的成績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其他選考科目的成績以賦分制計入總成績。

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物理和歷史兩科中選擇一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科中選擇兩科。

「3+1+2」解讀

目前有8個省份新高考採用「3+1+2」的模式,分別是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

即「3」為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中選擇2門。共有以下12中選擇組合:

從以上可以看出,「3+1+2」選科組合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保留了考生一定選擇性的同時,減少了考生避選物理導致的物理科學素養的下降的問題。

新高考沒有了文理科的限制,物理成績沒有那麼優秀的學生,大都會選擇放棄物理,畢竟物理學科的難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既然給了選擇,誰會選擇一個「死亡」學科呢?試想一下,如果不限制必須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科的話,那麼會有多少考生選擇物理呢?

也許你會問那這樣與傳統的文理科又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區別也是有的,選擇多了很多,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擅長物化生,有的學生就是對地理非常感興趣並且地理非常優秀,那麼就可以選擇物理地理和另外一個科目。

但是3+1+2模式的缺點也是比較突出的,雖然物理不會成為學生選擇的倒數第一,但化學可能會成為第二個「物理」。傳統的理科科目當中,物理和化學的難度是不相上下的,所以限制了物理的選擇,化學就可能會成為」替死鬼「。

為何糾結考不考化學?

「3+1+2」的模式,其中的「2」門學科採用的是「等級賦分制」。

「3+1+2」模式把物理和歷史列為必選,二選一,以原始分計入總分,這很大程度改進了過去模式下,學生「棄物理」和「棄歷史」現象。但隨著物理地位大大提升,化學卻面臨了某種尷尬。

「全省幾乎所有的普通高中為了保證升學率乾脆不開設化學學科,有的四星級高中為了保證本科率在學生選科時刻意誘導學生避開化學」類似這樣的謠言在網絡上傳遍了。

有老師解釋說,對於考生和家長而言,性價比永遠是他們的選科策略。如今物理已經成了理工科專業的必選項,那麼再多選一門化學,無疑是給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在學生們看來,選物化組合的,無疑是理科學霸。

「在一大堆尖子生當中,分數級差更大,很容易成為炮灰。」在趨易避難的選科策略下,化學的尷尬處境顯而易見。

但即便如此,化學也是不能隨便放棄的,因為很多優秀的大學優秀的專業都是需要化學學科的。新高考無論怎麼變化,學生無論怎麼選擇科目,最終的目的都是去到一所優秀的理想的大學,所以,直接放棄選擇化學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化學的優勢

業內人士表示,「內容多,難度高」是化學給很多考生的感覺。而考生規避化學學科,並不是在新高考方案後。只是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被托底「上岸」以後,化學的尷尬處境才被凸顯了。

事實上,選科與高考填報的大學、專業有緊密的聯繫,因此,對於各個學科對應能選哪些專業,考生和家長應該提前做些了解。

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醫藥學、食品工程等領域的重要基礎

南京大學學工處副處長李浩表示,新高考方案實施後,各高校選考科目要求和邏輯關係更加豐富,如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在首選科目物理的基礎上,另一門化學或生物。

另一方面,根據選考科目指引要求,化學科目也成為更多高校優勢學科的提出的要求。比如南京大學不僅傳統意義上化學與生命科學類、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類需要選考科目是物理和化學,匡亞明學院大理科班、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等也要求物理和化學。

這主要是因為一流大學不乏優秀生源,但是更希望拔尖生源,而物理、化學組合的考生更加適應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事實上,有數據顯示,在高校報考專業中,化學也是四門選考科目中要求必選占比最多的學科。如果考生選學化學,可以報考的專業達到近3萬個,幾乎囊括了雙一流高校的所有專業。

以南京大學為例,南大公布的選科要求中,專業首選科目為物理的占到了2/3,其中要求物理和化學的專業超過總計劃的1/3。同樣在浙江大學等高校,專業大類中對化學有要求的也占到了將近五成。

化學選科的網絡熱議,也引發了大學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南大化學系一位老師在微信上調侃道,「不學化學,以後孩子們連食品化妝品包裝說明都看不懂哦!」這位老師表示,化學有著很強的煙火氣,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密不可分。

往遠了說,它又是非常高端大氣的學科,研究宇宙的組成就是它亘古不變的主題,並且已經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數千年。從自然指數來看(Nature Index),2012-2014年間,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增長了37%,其中主要的科研成果來自化學和物理學,分別占總分值的61%和30%。

正確選科策略

面對外界的影響,和對新高考的迷茫,真正落實到選科的時候,考生到底應該怎麼考慮,如何選擇呢?

以下給大家總結了四點:

1、認識自己的學科偏離;

2、認識自己的學科能力;

3、考慮專業覆蓋率;

4、注意學科之間的關聯及學科力量。

第一點,簡單說來就是:是「偏理生」,還是「偏文生」。

理解自己偏理還是偏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不同科目的學習中會起到不一樣的作用。

如果是「偏理生」,可能更喜歡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活中的也能用理性去處理很多棘手的問題。將來想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工程類、醫藥類等專業領域。

如果是「偏文生」,可能更喜歡充滿感情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活中的對於「人」的思考和觀察很多,同時也用藝術的方式表達自己,另外,好像記憶力也挺強的。將來想從事管理類、法學類、文學類、歷史研究類等專業領域。

第二點其實簡單點說就是:最擅長最喜歡的科目。

如果找不出自己最喜歡的科目, 至少可以確定最不喜歡的短板科目是什麼, 這樣可以相應的用排除法來進行篩選。

像2018級高一學生,學校就針對選科組織了大聯考,學校會根據成績信息,按照新高考的模式進行賦分計算。像長郡集團是會將賦分之後的成績發放給學生及家長的,儘量讓自己選考的科目在最靠前的檔位上。

第三點專業覆蓋率,就是高校對於報考學生選擇科目的要求。

第四點是要注意學科之間的關聯及學科力量。

定下首選科目之後,餘下的四科,如果前面三點都考慮好了,還做不了決定。那就考慮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也將有所影響。另外就是在讀學校的師資水平、課外培訓機構的師資。

最後,選科是由學生在高中一年級學習結束後即可選擇,在高考報名時最終確定。雖說高考報名前都可以更換所選科目,高考報名結束後不可以更改。但在實際操作時,不建議臨時換科目!

提醒學生和家長們,選擇選考科目時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認真考慮,不要被外界的聲音影響,如果不是學校條件不允許的話,儘量按照自己的規劃來,一旦下定決心就不要輕易更改,朝著那個目標努力,相信未來不會辜負你的用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DnzG4BMH2_cNUgoC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