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房貸的時間,「越長越好」還是「越短越好」?不少購房者白送錢

2019-10-17     藍白觀樓市

如今,買房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

原來的購房者,隨便走進一家售樓部,隨便看幾套房子,即便一點準備都沒有,一頭霧水的情況下成交,也能坐享房產增值所帶來的財富。

不分城市,不分區域,不分地段,只要買房就能賺錢,似乎唾手可得,按揭利率還能打折扣。

現在不同了,各城市之間的分化異常明顯,諸如東北鶴崗、甘肅玉門、山東威海這樣的地方層出不窮,數百元的房子沒人要,幾萬塊就買一套房,房子荒在那裡無人問津。

還有大城市的郊區樓盤,規劃很美好,遲遲不落地,配套不成熟,人口一直沒有流入,稍有差池就會「站崗」。

就算買房之前做了萬全的準備,找好了合適的樓盤,很多人又被房貸這一關難倒了。

比如,等額本息和等額本金的區別是什麼?這是很多人初入樓市想了解的問題。

舉例來說,以貸款100萬,房貸利率5.88%,等額本金按揭30年來計算,每月初期還款7600多元,其中本金不到2700多元,利息不到5000元。

以同樣的貸款額度和利率,用等額本息方式貸30年,每月固定還款5900多元,其中近5000元都是利息,本金只有1000元左右。

前者每個月還款的本金相同,但利息是逐月遞減的,後者剛好相反,每個月還款的本金逐月遞增,利息逐月遞減,月還款數不變。

這兩種方式,並沒有優劣之分,很多人都選擇了等額本息,那是因為對於工薪階層的剛需族,連首付都掏空家底的人來說,相對較低的月供可以稍微喘口氣。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已經開始實行房貸新規。

10月8日起,新發放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以最近一個月相應期限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定價基準加點形成。

參考9月20日公布的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1年期LPR為4.2%,5年期以上LPR為4.85%。相比前值,1年期LPR下降5基點,連續第二次下降;5年期以上LPR沒有變化。

那麼,新規之下,還房貸的時間,「越長越好」還是「越短越好」?或者說,還房貸選「20年」還是「30年」?

我一個二線省會某大行做銀行經理的朋友,把這個問題講透徹了。

他認為,房貸時間的選擇,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考慮。

第一,從貨幣購買力來說,時間「越長越好」。

經濟學家李迅雷此前指出,1980年的時候,M2不足2000億,到1990年的時候,M2規模達到1.53萬億,到2000年的時候,M2規模達到13.5萬億,如今M2已經超過150萬億了。

M2總量擴張的同時,是現金購買力的縮水,以及不動產的飛速增值。

過去這些年以來,由於貨幣每年增長15%-20%,所以大家默認貨幣每年對內購買力減少了15-20%,這些購買力並沒有憑空消失,而是轉移到了房地產行業。

由此可見,通過儲蓄而獲得的增值幅度,相比貨幣的發行規模、房價的漲幅、各類生活費用的上漲幅度,基本可以用「龜兔賽跑」來形容。

對房貸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即便房子不會再增值,時間越長,貸來的這筆錢實際購買力就越小。

第二,從資金利用率角度而言,時間「越短越好」。

對財力足夠的人來說,他們不在乎這麼精細的計算,只在乎資金的利用率和周轉速度,有句老話叫「救急不救窮」,這類人買房,更看重未來的流動性,能夠早一點變現,趁著手頭寬裕,能少還一點貸款,就少還一點。

更關鍵的是城市所在地,像西北的甘肅、青海,東北的黑吉遼,這些省份的三四線城市,因為無法形成有效的集聚效應,哪怕經歷了兩三波上漲,房價依然保持在低位,有的地方甚至一千多塊錢每平都沒人要。

這樣的情況下,房貸時間自然越短越好,否則貸的時間越長,利息越多,不動產無法帶來增值,就意味著付出的成本越高,白白給銀行送錢。

第三,新規更傾向剛需族,「財力不夠,時間來湊」,30年更合適。

有媒體統計了房貸利率平穩換錨的14個重點城市,按照貸款本金100萬計算,其中首套房的月供額比過去增加了6元,而二套房的月供額比過去增加了15元。

從城市結構上看,二線城市的負擔增加相對會大一點,不過,三四線城市則沒有太明顯的負擔,甚至有「減負」的現象。

平穩過渡,說明跟以前沒多大變化,熱點城市的房貸額度依然會很緊張。

但是,我們要注意央行對於LPR的規定,首套房不低於5年期LPR的下限就可以,而二套房以上肯定要高60個基點以上。

也就是說,未來首套房利率下降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多套房投機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對購房者來說,假如是首套房剛需,房貸利率會得到新規的「關照」,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對收入不夠的購房者來說,肯定是30年更合適。

綜上所述,新規下房貸時間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自身的財力、購房需求,比如首套房明明能享受更低的利率,自己的收入又非常不穩定,透支了家庭財力才付得起首付,還選20年等額本金的方式,選措方式的購房者,就是白白給銀行「送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qoT3G0BMH2_cNUg5o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