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期的食物打折,你願意買嗎?

2019-09-12     中信出版集團

「晚上九點半之後的盒馬鮮生,和白天是兩個世界。」

前不久,一位微博網友稱目睹了盒馬鮮生將當天賣不完的食物「大規模丟棄」的場面,她媽媽由此受到了靈魂暴擊。

微博發布後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普通吃瓜群眾為食物被丟棄感到可惜和不忍,覺得相當浪費。

但也有營養師大V表示,銷毀是必要且負責任的做法。

其實,盒馬鮮生的爭議不是第一次了,在國外也屢次有諸如此類的報道。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中約有三分之一從未進入人類嘴裡,相當於價值約1萬億美元的可食用食品最終落入垃圾箱。

今天的新常識,阿信想來談談生鮮超市大量扔掉食物背後的原因所在。


晚上的生鮮超市,60%的食物被浪費?

超市的食品晚上會打折,這是城市居民們共享的生存之道。

像盒馬鮮生這樣即使扔掉也不打折的超市,還是屬於少數。這就和奢侈品不打折是一個道理,即使臨近關門也不打折的生鮮超市,無非是堅持一個品牌形象。

圖源:億歐

畢竟,盒馬生鮮是以」新鮮「為定位的商家,肯定會盡全力規避食品安全隱患,容不得在產品質量問題上出一點差錯。

不過大多數超市的生鮮區、麵包區、奶製品區,都會有大約8點之後打折的習慣。很多食材,比如麵包、熟食等,在超市的規定中都是不許過夜的。

打折生鮮超級的便宜晚餐,可以說是996難兄難弟們的福報。

整個冷櫃的壽司,到了8點只見一位超市阿姨走過去,刷刷刷貼上了「8折」的標籤。臨近9點,阿姨又一次過來,用「5折」的標籤蓋住了「8折」的標籤。

晚間的肉製品區也是如此,即使肉價飆到天上去的今天,超市也會在閉店時低價甩賣。售貨員拿著「買一贈一」的神奇膠帶卷,慷慨異常地給顧客一頓亂捆。

此外,還有一些傳說中的超市經營套路,比如把品相不太好的水果切好擺盤銷售,把保質期臨近的食品放在外面,等等。

那些通過上述打折、買贈手段也沒能處理掉的食品,去了哪裡呢?

首先,有些超市允許員工在下班後低價買走一些食品。

其次,其實不少食品經銷商願意用新貨換取過期、臨期產品的。

最後,扔掉。它們往往不是直接扔進街邊的垃圾箱,而是在半夜由專門的垃圾車運走,所以一般人根本見不著,當然也意識不到了。

這種食品處理的鏈條,不僅連接著生鮮超市,還連著大量的餐館和食堂,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標準化快餐店,也會把完全能吃、但不夠新鮮的食品大批量扔掉。

運走之後發生了什麼?

食品這種有機垃圾可以用來製造肥料,產生沼氣,或焚燒發電。比較原始的處理辦法,還可以拿去喂牲畜。



扔掉食品背後的經濟學

很多網友說這就像我們課本上所講的,大蕭條時期的故事:牛奶哪怕倒掉,也不給窮人喝。如今,我們在即使不蕭條的時代也遇上了同樣的事。

對於生鮮超市來講,經濟邏輯也並不難理解。

就像前面所說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為了維護「新鮮」的理念,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浪費。

那麼,有一個基本的問題要問:什麼是浪費?

我們在宣揚「不要浪費糧食」的時候,經常用的一個理由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挨餓」。

但是,有人會覺得:即使我沒有多點那份我吃不下的菜,也只是為自己省錢而已,並不會令它自動出現在挨餓的人餐桌上。說不定,我沒點的這盤菜,到了晚上也會被餐館當作過期食物扔掉。

在經濟學的詞典中,「浪費」指的並不是扔掉完好的食物。經濟學意義上的浪費,主要是指沒有得到預期盈利的資本投入

共享單車是一個很好例子:由於摩拜、ofo各種共享平台的過度競爭,導致過量的單車被拋到街道上去,總體算下來,每輛單車帶來的收益變得越來越少,投資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在這個意義上,共享單車產業造成了「浪費」。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你的老闆不會同意你「浪費」精力和資金在那些不賺錢的項目上。

再打個更極端的比方:只要付了錢,你把剛到手的漢堡直接扔掉,肯德基也不會認為這是浪費,因為這個漢堡已經為肯德基產生了應有的收益。

由經濟所定義的「浪費」,不是我們平常人關心的「浪費」。這就是市場經濟本身的邏輯。只要有越多的人為產品買單,就有越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人們就一直有工作,市場就能穩定發揮作用。

至於人們花錢拿商品做什麼,是好好利用,還是「浪費」掉,並不是這個經濟循環中的一部分。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甚至受到各種力量的鼓舞,去買那些並非必需,乃至根本用不著的東西。所以說,我們很難去責備「浪費」食物的消費者或者商家

無奈的是,我們有時候不得不直面經濟帶來的不平等

有錢的人占有更多的資源,這就是世界的法則。有人穿10元一件的衣服,有人穿1000元一件的衣服;有人把力氣用在搬磚掙錢上,有人把力氣用在擼鐵健身上;有人根本吃不起水果,有人吃十里挑一的好水果,哪怕剩下的那九個會被扔掉——去彌合這樣的不平等,遠不只是賣蘋果的、開健身房的人的責任



浪費的世界觀

這次盒馬鮮生事件引起的廣泛討論(網友說「家裡老人知道之後,世界觀的崩塌了」),表明的是我們在「浪費」這個概念上的觀念衝突。

那麼,拋開社會和經濟,我們問一個常識問題:你怎麼用一件東西才不算「浪費」呢?

體會過短缺之苦的人們,在「浪費」和「節約」上定下了道德準則。人類文化不論如何的多樣,卻總會擁有特別的禮儀去感謝上天賜予人們的食物用度。

提出「時間就是金錢」的富蘭克林,可以說是現代節約精神的教父。

他在自傳中告誡人們,時間就是金錢——如果你荒廢了一天,損失的其實是你一天工作所賺的錢。富蘭克林還提醒說,金錢可以繁衍,你浪費了五塊錢,其實就是浪費了這五塊錢在商業勞動中所能產生的千千萬萬塊錢。

從富蘭克林開始,人們開始發現世間萬物換算成錢的價值。

在現代的眼光看來,很多嚴守「節約精神」的老人,其實在浪費著更多的東西。為了省錢,花很長的時間排隊,吃不那麼新鮮的食品,這可能浪費了更為寶貴的時間,犧牲了更好的生活體驗。

從文明史的尺度上講,現代人比石器時代的人,人均能量消耗增加了數萬倍。原始人只能在步行所及的地區,維持基本的生活;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房屋、交通、還有那些不遠萬里送到我們手中的消費品,需要巨大的能量支撐。

現代人多用的這些能量,是被「浪費」了嗎?

並不能這樣講。人類所掌握能量的增加,就是「進步」的基本。過剩,造就了文明。

中國的一些西南少數民族至今還有這樣的習俗:一個村子,每隔十年二十年,就會舉辦一次大的宴席(人類學稱為「potluck」,夸富宴),殺掉這些年養肥的牛羊,全村人大吃很多天,對路過的旅客也來者不拒。

現代生活給予我們的那些美好,釣魚、種花、逛公園、在海邊曬太陽,乃至各種藝術,常常正是那些「沒用」的事物。



法國的哲學家喬治·巴塔耶在名著《耗費的概念》中為「浪費」正名。他有感於人們的世界太關注「生產」、「勞作」,太辛苦,我們需要一個關於「耗費」的經濟學。

巴塔耶的結論樸素而感人:作為萬物之源的太陽不求回報地給予,因此過剩永遠存在,積聚起來的能量註定在豐盛和沸騰中被浪費。

寫到這裡,阿信看了看錶,20:30了,可以去超市了!


參考資料:

[1]《WWF&中國科學院: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707339.html

[2] 晚上九點半後的盒馬大規模丟棄臨期食品引發熱議 觀察者網

[3] 九點半後的盒馬,微博

[4] 如何看待盒馬生鮮九點半後丟棄臨期食品?

【新常識】專欄開設以來,已經更新了數十篇文章,收到大量的讀者留言,所以我們建了個群,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微信公眾號,回復「新常識」,掃碼加入群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qSWJm0BJleJMoPMzr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