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失意與靜美:談談陶淵明、李白、蘇軾的詠月與詠愁
對於中國古代的文人來說,因為寒窗苦讀,獨對青燈,「板凳要做十年冷」,「三更將曉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或者因為科舉、入仕、遊宦,飽受流離之苦,孤獨似乎成為人生的一種常態,常常成為文人們吟詠的主題。「月兒彎彎照九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月亮的光茫潔白,不僅普照環宇,照亮著人們的心胸;也象徵著純潔的性情和單純的情誼。月圓之時,不僅是相隔異地的戀人、親人思念最深的時候,也是文人們反躬自省,思考人生、思考功業和志向的時候。對於中國古人來說,月不僅僅是自然界那道最亮的光茫,也是心底的那束白月光。月光不僅給人以光明,也給人希望和溫暖。因此,借月抒懷,對月詠愁,也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創作一種常用的表現方法。下面,各以陶淵明、李白、蘇軾一篇作品為例,來探討這種文學現象:
一、望月,以月為景,渲染哀愁
陶淵明《雜詩》其二云: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陶淵明《雜詩》共十二首,這是第二首,以月圓之夜為背景,寫孤獨貧寒,寫人生短暫、壯志未酬的感懷,皎潔、廣闊的月色有渲染、烘托哀愁的作用,使場景顯得比較淒清,情感比較低沉、憤激。
詩中的主要內容是:夕陽西下,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夜空一片澄靜,到處都閃耀著潔白的光芒。一陣風吹進房間,詩人孤枕難眠,感受到夜晚的陣陣寒意。氣候的變化,讓他感受到時節的變遷;長夜難眠,讓他感受到夜晚的漫長。想跟人交談,卻沒有人在身邊;想跟人飲酒,卻只有影子相伴;歲月拋下人們,無情地流逝;心中空有理想和抱負,卻沒有機會施展才華。想到這裡,心情終夜都不能平靜。詩歌的語言平實,心中充滿激憤之情。以夜、月、影為背景,寫飲酒,寫心情,感慨時光流逝,功業無成。
二、邀月,以月為伴,消解哀愁
李白《對月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李白《對月獨酌》共四首,這是其中第一首。以有花、有月、有影的月夜為背景,以呼月、喚影、飲酒為主題,將一個孤獨的場景寫得熱熱鬧鬧,有情有致,表現了李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氣質和氣勢。促成這一優點的主要因素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月以生命力,使月有了人格化的魅力,仿佛成為李白的夥伴、朋友,表現了李白的苦悶,也表現他善於化解愁悶的浪漫主義精神。
詩的主要內容是:花叢中擺放了一壺酒,沒有人陪伴,只能自己獨酌。一個人飲酒有什麼意思呢?我想找個人一起來喝。於是,舉起酒杯,對著天上的月亮說:你和我一起喝吧。又對著自己的影子說:你也來一起喝吧。月亮、影子加上我,三個人一起喝酒。可是,月亮怎麼會懂得飲酒呢?影子也如此,也只是跟著我而已,也不懂得飲酒的樂趣。雖然他們不懂飲酒,聊勝於無,還是暫時讓月亮和影子陪伴著我吧,在這大好的春色里,正是人生及時行樂的好時候。我一邊唱歌,月亮在天上徘徊;我一邊舞蹈,影子也跟著我搖擺。我清醒的時候,我和月、影一起歡樂;我喝醉之後,我和月、影就各自分散。月和影雖然不懂得人的感情,但是他們能夠陪伴我,能夠使我擺脫寂寞。雖然月亮和我相隔著遙遠的銀河,也希望它能夠和我以及我的影子結成永久的好朋友,我們經常陪伴,經常一起喝酒。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於,不但把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月和影,寫得如此生動可感,李白飄逸洒脫,詩仙、酒仙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三、乘月,以月為我,超脫哀愁
蘇軾《水調歌頭》:
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一年中月最圓的中秋之夜為背景,對月抒懷。序中所云,乃醉後之作,表達思念弟弟蘇轍之情。
詞的上闕,遙想月宮中的皎潔清寒景象。一開篇的問月,將主客體融合,表現了蘇軾的宇宙意識:這麼圓的月亮,這麼美的月色,人間能有多久呢?詩人端著酒杯遙問蒼天。蒼天無語,它怎麼會回答呢?詩人繼續遙想:不知道天上現在究竟是什麼時候?這麼美的月色吸引著他,讓他忍不住想乘著清風,飛上青天。又擔心天上的宮殿樓宇,因為地勢太高、太過於嚴寒,會讓他受不了。詩人想像,在那到處一片潔白的月宮中翩翩起舞,將會是怎樣一番美好的景象啊,跟人間肯定是不一樣的。
詞的下闕,詩人的視角由天上轉移到月光朗照的人間。隨著時間推移,月光慢慢在紅色的樓閣間遊動,照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耀著長夜無眠的人們。看到這皎潔的月亮,詩人心中想起了遠方的親人,心中也生起遺憾:為何月亮總是在人們分別的時候才圓呢?只是,就人的一生來說,有悲就有歡,有離就有合,就好象這天上的月亮,有圓時就有缺時,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是無法避免的。詩人希望人生從此沒有分離,就象希望這月亮長圓不缺,怎麼可能呢?雖然如此,詩人仍然抒發了他對人們的祈禱和祝福:希望人們能夠長久相聚,不要遭受分離之苦;即使不能長相守,也希望千里之外的親人們,能共賞這圓圓的明月,也能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思念和相思。
三篇作品,均以月為背景,從文中的內容,作家對月融入的感情,以及對月的態度有相通之處。章培恆、王國安稱李白《對月獨酌》詩中「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或受到陶淵明《雜詩》「欲言無餘和,揮杯勸孤影」啟發。陶淵明《雜詩》「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寫月光之潔白、光茫萬丈,與蘇軾《水調歌頭》「瓊樓玉宇」寫月宮的皎潔有相似之處。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李白「舉杯邀明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三篇作品,不但都寫到了月亮,也寫到了「影」,即陶淵明「揮杯勸孤影」,蘇軾「起舞弄清影」,李白「我舞影凌亂」,在表現人以影和月為伴的方法上有著相似之處。
綜合來看,陶淵明的詩比較平淡樸實,表現失志之悲;李白的詩浪漫飄逸,表現淡淡的孤獨;蘇軾這首詞由天上而人間,轉換自如,顯得境界比較開闊,表現曠達之胸懷,既吸收了陶淵明之感懷,也吸收了李白之飄逸,由思念親人,上升到人生、宇宙之思,提升了詞的境界。由此可見,蘇軾不愧是陶淵明的知音,他對於陶淵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詩人以來,無人能及也」的稱讚,並非虛譽,實來自於對其文學的感同身受和高度認同。同時,蘇軾也是李白的知音。李白為賀知章稱為「謫仙人」,蘇軾也為人美譽為「坡仙」。蘇軾有《和李太白詩》:「靜坐觀眾妙,浩然媚幽獨。」又有《李白謫仙詩》:「我居青空里,君隱黃埃中。聲形不相吊,心事難形容。欲乘明月光,訪君開素懷。天杯飲清露,展翼登蓬萊。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對面一笑語,共躡金鰲頭。絳宮樓闕百千仞,霞衣誰與雲煙浮。」對孤獨的抒發,對遊仙境界的描述,清麗的文辭,浪漫的風格,所受李白的影響,亦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