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何處

2024-10-17     汽車網評

10月10日,德國紐博格林北賽道,一場大雨讓小米SU7 Ultra首次征戰紐北之旅未能順利成行。當天無數圈內圈外人士都將目光對準了這裡,此事很快上了熱搜。一時間網絡上各種言論四起,「為什麼不冒雨跑」、「沒做足準備就下賽道?」、「雨天跑賽道確實出不了真實成績」……抹黑、支持,各種意見聲音此起彼伏。

其實小米汽車一直是網絡上炙手可熱的討論話題。17年雷軍宣布要造車時,一片譁然;四年後小米動了真格正式成立了小米汽車公司,支持的、等著看笑話的聲音仍然絡繹不絕。去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旗下首款量產車小米SU7發布,雷軍在現場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這場直播足足吸引了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彼時網絡言論針尖對麥芒,「抄襲」、「保時米」、「整合商」等等罵聲不斷出現在直播彈幕上。

今年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後,上述看衰的言論迅速被一片歡呼聲蓋過。上市首日,小米SU7大定接近9萬台,接下來數月月均銷量破萬。小米強大的品牌號召力為其帶來了巨額銷量。但小米SU7的火爆反成了小米汽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工廠的產能速度不及銷量的增速,訂單越積越多,網絡上開始頻頻出現關於小米汽車交付延遲的投訴和抗議。

在武漢,有車主因等待時間過長,在門店外拉起橫幅表達對小米汽車交付速度的不滿。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現了小米汽車轉單交易,部分黃牛通過做假證等手段實現轉單並從中牟利,有消費者因購買這類轉單小米汽車而被騙,車錢兩空。某質量平台上,關於小米SU7更多的反而是其服務問題,作為一支進入汽車行業的新軍,小米汽車確實還是要在這方面繼續改進。

汽車總歸是要在路上跑的,小米SU7很快有了「首撞」,隨後每逢小米汽車有事故的發生或是相關風吹草動,似乎總能引來一波聲勢浩大的觀點對碰。客觀來說沒有哪款汽車能真正做到零事故,但造車新勢力的車輛事故卻總是引人關注,而小米汽車這般出圈更是從未有過。在筆者看來,流量正是小米汽車的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在手機行業耕耘時就養成了其獨特的「米粉」文化,這讓小米汽車在成立伊始便跳出汽車這一圈子收穫了大量擁躉。小米SU7之於小米汽車,無疑是成功的。儘管其在硬體集成度上的自主性不夠高,但小米憑藉其在整合供應鏈上的成熟體系,的的確確還是造出了一台好車。但其出圈帶來的流量,除了「潑天的富貴」,還有可能是一劑鴆毒。小米SU7讓翹首以盼的「米粉」狂歡。狂歡往往會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衝動消費決策。汽車不同於手機,這不是一筆小開支。而部分「米粉」為了蹭熱度盲從支付了車的定金,在不熟悉汽車銷售規則下還鎖了單,無力購買汽車的前提下僅為一張炫耀的截圖。當發現無法退單後,轉頭就把矛頭對準了小米。還有部分極端「米粉」做出盲目吹捧,對其他品牌的攻擊等行為,引發爭議和衝突的同時,讓其他消費者對小米汽車這一品牌產生反感。

傳播學中有個理論叫「沉默螺旋」。事實上,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時,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使這類觀點更加大膽地發表和擴散;相反,如果發現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支持,甚至可能遭到攻擊,那麼即使自己贊同這個觀點,也可能會選擇保持沉默。而一方的沉默又會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發展過程。

喜歡積極發表意見的終歸是少數人,而部分極端言論又往往會裹挾著整個輿論環境,將對立的意見趕出陣地,就連偏中立、理性、客觀的言論也會被這股巨潮所吞沒,所謂「飯圈亂象」正是如此。在筆者看來,汽車的良性發展需要的絕不是非黑即白的輿論環境,而是需要更多客觀理性的聲音,讓廠商知道汽車還存在什麼問題從而改進,「飯圈」絕不應該在汽車行業出現,小米汽車以及其他廠商有責任也應該擔負起把關人的角色。

多年前的一個上午,筆者熟練地打開了多個相同的網頁介面,在螢幕前焦急地等著某個時刻的到來。10點整,鬧鈴響起,滑鼠左鍵被近乎瘋狂地點擊著,只為搶得一個小米手機的購買資格。後來我們都知道了,這叫「飢餓營銷」。如今的小米體量足夠大,連汽車製造這種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都能摘下。營銷形式換了一種又一種,那般瘋狂卻只能留在記憶最深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d141693848c3ea2c5aac992155a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