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在擰緊」一直在等待一些嘉賓的出現。」
在教育議題上,林小英老師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人。雞娃、雙減、二本學生……教育總是能牽動每個人的神經,因為教育幾乎是社會中每個人的共同經驗,也是塑造社會世代與結構特徵的有力工具。
在《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這本書里,林小英老師問出了那個困擾我們許久的問題:精英之外,大部分人對於教育的期待是什麼?
於是,我們迫不及待地將她請到錄音間,請她談談自己的受教育史、選擇教育這條道路的初衷,當然,還有普惠教育的理想圖景、加速時代的問題所在。
她指責教育中的不平等:「如果優質教育永遠是以忽略掉另外一部分人為必然的,我覺得這種優質不是基礎教育應該有的定義。」她也安慰處於縣中以及相似境遇的孩子們:「我有時候覺得人生的畫卷慢慢展開比較好,最好不要一覽無餘,一下看到盡頭。」
在這期節目裡,林小英老師正如她評價自己的寫作那樣,「更加勇敢,明確地把自己的立場亮出來」。教育走到最後,是對個體的美好生活與共同體的美好社會關係的追問,我們還在等待慢下來,回歸真實、完整、自然的教育的那天。
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
Spotify|網易雲音樂|單讀 App
搜索「螺絲在擰緊」,或掃碼直接收聽
05:02
從個人的受教育史談起
13:32
「就近入學,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19:25
邊緣學生想往上走,怎麼走?
23:05
優質教育,以忽略掉另外一部分人為必然?
26:55
「五六年級,老師一高興就教我們唱歌」
31:00
學校教育,怎樣確立我們對某些東西的望而卻步
41:21
學校應該做的三件事
44:54
縣中的孩子是一種處境
1:04:22
當我們只盯著「牛孩」,評價教育的標準會發生偏離
1:17:12
最有可能給孩子兜底的機構是什麼?
1:27:13
本地校長是「聽得見炮聲的人」
1:31:53
教育,其實就是無數的小事情
1:43:15
加速競爭之後:身處荒野,四下無人
1:46:50
去成為真實的人,完整的人,自然的人
談話中提到的公眾人物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
上野千鶴子,日本社會學家
潘光旦(1899-1967),中國近代社會學家、優生學家和民族學家
弗里德里希·福祿貝爾(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德國教育家,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
哈特穆特‧羅薩 (Hartmut Rosa),德國社會學家、政治學家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
談話中提到的書籍
《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林小英
《理想國》,[古希臘] 柏拉圖
《倦怠社會》,[德] 韓炳哲
談話中提到的社會事件
貴州畢節兒童自殺,2015 年 6 月 9 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的 4 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死亡。四名兒童生前均遭受嚴重家庭暴力。
南京女童餓死案,2013 年 6 月 21 日, 南京市江寧區麒麟派出所社區民警王平元上門走訪轄區居民樂燕時,發現其 3 歲與 1 歲女兒餓死家中。樂燕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本期音樂
《出埃及記》主題曲,中國交響樂團
互動方式
如果你對本期話題或本節目有任何想法或問題,請大膽在各收聽平台評論區留言,或者微博吳琦@五七,林小英,與主播和嘉賓互動。下期節目中,我們將挑選一些問題,由主播吳琦做出回答。
「螺絲在擰緊」將在每個月的某些周四上線,期待下次再一起擰螺絲!
監製:彭倩媛
製作人:胡亞萍
編輯:蔡芷芩 陳梓芸
剪輯:椋生
視覺設計:李政坷 程子萱
節目運營:劉雨萱
原創音樂:徐逍瀟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