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私有即將消失,感知共同體社會很快開啟!

2019-09-06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60)

問:人怎樣在感知社會裡做一個人?能夠自圓其說嗎?

答:感知社會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受生命倫理的約束,生命概念徹底取消,人回歸成為感知體。人的三觀完全改變,不但世界不再是唯物或唯心的世界,人生也不再是個人命運的歷程,人選擇事物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目的,就是獲得愉悅的感知。原有的價值體系瓦解以後,人重新回到純粹的感知生活狀態。人的感知倫理在全新的邏輯體系下運行,人與人之間的所有界限全部拆除,個人依靠感知範圍內的事物以及他人構成自己的感知世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所需、所能和所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感知體角色。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個人的一切都無需在內心裡完成,人從內向型心理全部轉為外向型心理,一切都是公開的,一切都會在現實社會裡完成。個人再沒有任何隱私的必要,因為整體感知的特性使人不可能產生不合理或非理性要求,共同感知利益的出發點消除了個人性,個體存在的特質表現為感知個性,每個人的不同感知過程和不同的感知結果都成為有價值的資源,是人們互享感知的無窮盡的資源。感知倫理的"物我一體","他人即我"以及"感知共同體"概念是人們遵循的理念與法則。人成為完全開放的個體,融入感知社會的海洋之中。人人都得到感知的愉悅享受,而並非個體的獲得與存在,人幸福地存在著,但個體性消失得無影無蹤。

問: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存在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人類社會,其運行機制不是這樣簡單吧?

答:感知社會的存在與運行並不複雜,與生存社會相比,有極為簡單明了的特性,人類不再各自為生,組成一個簡單、有序、高效、穩定的感知共同體,全人類就如同一個人的存在,而這個人就是存在的本身,存在本身就如道的運行,相得益彰,和諧永恆。

問:感知社會與生存社會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是人不相同,感知社會取消了人的個體與私有的概念,人不再努力為自己活著而做出行為,人只為獲取感知而做出行為。感知不具個體性與私有性,感知呈現整體性與綜合性,個人作為感知體,不但是感知整體的一部分,且與其他感知對象成為不可分割的感知關係,而並非不相關的獨立關係。這種整體性的結構與連接構成感知社會的基本倫理,人處於這種倫理關係中,本質行為與以前大不相同。表現特徵是:人與人完全沒有任何界限,私有觀成為歷史,人與人是感知對象的親密關係,人們相互獲得感知的愉悅,他人成為感知愉悅的主要來源。競爭與利益的分割不再發生,人與人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感知的存在成為共同的存在,人與人、人與物利益一致、目的一致,絕不會再有矛盾衝突產生。

問:如果獨立個體、利益、競爭、私有……這些關鍵元素都不存在,人類社會怎麼存在?

答:社會性質發生質變,社會不再是生存利益的集合體,也不再是對個人的管理和約束機構,社會是感知共同體的組織機構,社會轉變為服務功能,社會是感知生活的組織、交流及管理平台,社會變成每個人真正的家。因為人的生命屬性喪失,生存的秩序全部瓦解以後,生活的新方式是個人作為感知終端面對社會,社會取代了和包含了除個人以外的所有組織機構,社會滿足個人的一切需求。原有生活體制因為沒有必要而不再存在,人們完全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中生活。

問:婚姻、家庭、子女、父母等社會關係都不存在了嗎?

答:這些形式都是維繫生存方式的內容,當生存方式不再繼續,它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人與人的關係改變以後,沒有感知對象以外的關係存在,任何人都是一樣,再沒有感知以外的特殊關係存在,所以,這些古老的生活體制將成為歷史,只作為人們娛樂生活的素材。

問:人們能接受這種改變嗎?

答:這就是倫理邏輯的不同關係,在生存的倫理邏輯下,人當然不能接受此種改變,這些關係完全不合生存邏輯,根本不可能在生存競爭的社會模式中出現和存在,這就是感知理論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否定的主要原因。

問:人們長期在生存倫理邏輯模式中生活,人們能接受或參照別的倫理邏輯模式來生活嗎?

答:正因為如此,首先得問人的生活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愉悅、幸福、美好的生活?還是為了別的其他目的,比如為了正義,為了真理,為了勝利,為了成功,為了主宰一切、控制一切……(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5A8EW0BJleJMoPMgg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