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蓮花的那一刻,宣傳部的朋友說,帶你去看看故宮的末代帝師的故居——於是,走進了這位清朝光緒和溥儀兩代皇帝的老師朱益藩家鄉蓮花縣。他是著名書法家,光緒十六年進士,官至湖南正主考,陝西學政,上書房師傅,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1907年,朱益藩出任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第六任總監督。1910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負責監察、糾劾事務,兼管審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花塘官廳是末代帝師朱益藩的老宅。
在蓮花縣琴亭鎮花塘村,矗立著一座規模宏大的晚清宮廷式建築,被當地群眾稱為花塘官廳。巍然的圍牆內, 三幢磚木結構的大房子坐南朝北一字排開,青磚白瓦,飛檐翹角,氣勢磅薄。由於年久失修,建築巳殘敗蕭條,居中一幢巳在1983拆除。雖然它歷經了百餘年的風風雨雨,曾經的風光巳不再,但當年的恢宏氣派仍在,堂皇風貌猶存。
這座融江南祠堂及明清文人園林建築風格為一體的深宅大院,是清末帝師朱益藩的故居。花塘官廳的大門口,題刻著由帝師朱益藩親自撰寫的一副楹聯,上聯為:積德勤紹佐時理物,出自東漢《夏承碑》,意為努力不懈地加強道德修養,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下聯是:建策忠讜興利惠民,出自東漢《景君碑》,意為建言獻策要忠誠正直,做到利國惠民。這副楹聯是朱益藩一生「情牽家國,心系鄉民」的真實寫照,也蘊涵著其對子孫後代的教誨和期許。
父親教文化母親蒸官帽
朱益藩父朱之傑,是咸豐年間進士,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在父親薰陶下,朱益藩很小就能讀書寫字。他5歲時,父親朱之傑作10首訓兒詩,寫成條幅張掛牆上,其中「青春原不再,慎勿事游嬉」一句,因書寫匆忙,「慎」字遺漏了一筆。朱益藩見狀,立即提筆補上。這個舉動讓朱之傑大為驚喜。
朱益藩年輕時,其兄弟三人只知讀書,每天以文會友,高談闊論,全不念家庭生計艱難。一次,朱益藩的母親將其父朱之傑的官帽,放在鍋中蒸。兄弟三人吃飯時,開鍋一看,非常詫異,不明所以。其母親說:「你們天天講讀書做官,不腳踏實地怎能成,看看這頂官帽子能吃不?」父親的啟蒙教育、母親的悉心教導以及家庭生活的艱辛,讓朱益藩更加珍視讀書的機會。朱益藩三兄弟在勤奮刻苦讀書的同時,堅持勞動、體恤長輩、幫助鄉鄰、扶危濟貧。
妙計賑災民直言懟貪官
為官的朱益藩深知底層群眾生活不易。他處處以百姓為念。江西是個水災多發的地方。1901年6月,江西遭受特大水災,時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的朱益藩挺身而出,極力向朝廷上摺奏請賑災。朝廷於當月降旨:「著頒發帑銀五萬兩,且批准江西境內販糧免厘金一年」。此次賑災中,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正在忙於賑災的朱益藩,接到兄長朱益浚的書信,稱家鄉有災民闖入他任職的湖南桃源縣境內,搶劫豪門,已被衙門拿下多人,不知如何處置。朱益藩深知這些災民是實在餓極了才會有此行為,便覆信道:「三碗大肥肉,一碗紅米飯,施與眾饑民,名曰巧懲罰。」朱益浚心領神會,當即吩咐衙役按照朱益藩的妙計予以「懲罰」。
對底層群眾十分寬仁的朱益藩,面對官場腐敗等問題則耿直剛毅。1911年,朱益藩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時,湖廣總督滿族重臣瑞澄,提督張彪貪贓枉法,棄官逃匿,後又行賄京官。御史台擬議聯名參奏,後領頭者畏懼權勢,躊躇不前。朱益藩挺身而出,獨自上奏章彈劾,直言快語,毫無顧忌。礙於社會輿論,當政者不得不秉公而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策劃成立偽滿洲國,要溥儀再稱帝。溥儀舉棋不定,就請老師朱益藩來商量。朱益藩痛斥此事,甚至跪倒在溥儀面前祈求他。溥儀不聽勸阻,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偽滿洲國後,朱益藩氣憤不已,責令兒孫把溥儀贈的祝壽詩、名畫《惲壽平仿李成山水軸》《趙伯駒玉洞群仙圖》等全部從牆上取下來,以表達心中的不滿。
過節先練字嚴厲訓子侄
對於子侄後輩,朱益藩非常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著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其外孫陳星文說,外祖父寬厚溫和,對家中人極少呵責,而威嚴自顯。
朱益藩教育晚輩時,十分注意培養他們的規矩意識。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的父親曾幫助朱益藩舉辦賑災書畫展覽。因這層原因,兩家也算世交。據朱家溍回憶,有一次朱益藩來他家做客,看到他喜歡寫字,就主動寫了一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的影格。寫完後,朱益藩囑咐他道:「到書房後,得請示你們的先生,先生准許你寫我的影格,你才能寫,這是規矩,你懂吧」。
朱益藩的三子朱毓鑾,曾做過郭沫若的秘書。在著書回憶其父時說道,父親對讀書練字要求很嚴,時常告誡他們兄妹要勤奮研習詩文書畫及史料掌故,從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養分,加強道德修養,如此才能做到「積德勤紹」「興利惠民」。在朱益藩家,過春節有一個特殊的傳統。正月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朱益藩帶領全家在紅紙上書寫「新春試筆,萬事如意」等吉祥詞語,並逐一對子女所寫的字點評後,才進行其他拜年活動。
朱益藩一生子女非常嚴苛。在他的教導下,其子女後代都自覺注重加強道德修養,保持忠誠正直的品性,形成了崇文尚教、睦鄰正直的好家風。
時至今日,朱益藩的後代已達百餘人,大多數都生活在北京和江西萍鄉蓮花縣。在這些後人身上,朱益藩所倡導的勤學、厚實、睦鄰、正直、孝悌等家風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書法妍麗遒勁、雍容沖和
薄儀還有一位漢文老師叫陳寶琛。這天過生日,便要求以皇上的名義贈給他一副對聯,他自己擬好底稿後,卻要求皇上讓朱益藩代筆。並竭力誇讚朱益藩的書法俊逸挺拔,剛柔並濟,自成一格,飲譽神州。同時趁機講了一個故事。據說,朱益藩那年參加鄉試,考官看了他的卷子,覺得文章平平,本沒有錄取他的意思,只是發現卷子上的字寫的特別好,便愛不釋手,看了好久才把它放在一邊,睡覺時丟在帳頂上。隔了幾天,快要放榜了,考官也把這樁事忘了個精光。可這晚睡在床上,忽然聽到帳頂上窸窣作響,而且放出毫光來。他這才記得帳頂上還有張卷子,急忙披衣起床,在燈下將這篇文章從頭至尾又讀一遍,頓覺字字珠璣,字好文佳。於是拍案叫絕:「老夫一時眼誤,幾乎與這棟樑之才失之交臂矣!」遂將朱益藩錄取在前10名。
後來,薄儀贈給朱益藩的祝壽詩中,也曾稱朱「善書健腕猶飛白,旨酒溫顏自渥丹」。